在美国好莱坞短剧行业,华人已经占据核心位置

非凡影视 欧美明星 2025-08-25 14:18 3

摘要:在洛杉矶的影视圈,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崛起——短剧。这种起源于中国、以竖屏呈现、节奏快如闪电的内容形式,正悄然改变着好莱坞的创作生态。李知砚(Zoe),一位来自中国浙江的95后女性,既是短剧制片人,也是洛杉矶一家电影设备租赁公司的老板,她的经历成为观察这一行业的绝

在洛杉矶的影视圈,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崛起——短剧。这种起源于中国、以竖屏呈现、节奏快如闪电的内容形式,正悄然改变着好莱坞的创作生态。李知砚(Zoe),一位来自中国浙江的95后女性,既是短剧制片人,也是洛杉矶一家电影设备租赁公司的老板,她的经历成为观察这一行业的绝佳窗口:从剧本拆解到演员选角,从跨文化适配到行业挣扎,短剧在好莱坞的落地,既是一次商业尝试,也是一场文化碰撞。

好莱坞的短剧热潮并非偶然。近年来,受行业罢工等因素影响,传统电影制作放缓,大量影视从业者转向短剧领域。李知砚便是其中之一。她本计划在英国攻读电影研究生,却因疫情滞留美国,最终在洛杉矶的艺术学院深耕电影制作。从最初的导演助理到如今的制片人,她见证了短剧在洛杉矶从“边缘尝试”到“主流选择”的转变——不仅电影专业的学生纷纷入局,连好莱坞工会成员也开始参与其中。

这种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是短剧的“快”。与电影动辄数月甚至数年的制作周期不同,一部短剧的拍摄仅需7至12天,每天要完成12至20页剧本的拍摄(按好莱坞标准,1页剧本约等于1分钟内容),相当于用10天完成一部长片的拍摄量。这种“压缩式生产”要求整个团队高效协作:执行制片需先拆解剧本,细化到场地、道具、角色等每一个细节;再快速敲定场地、演员,制定精确到分钟的预算表;最后在极短时间内组建剧组,从导演、摄影到服装、化妆,缺一不可。

对李知砚而言,短剧是现实选择,也是无奈妥协。“电影是精细化的艺术,每帧画面都要打磨;但短剧是快消品,没人在乎细节。”许多像她一样的电影人涌入短剧行业,并非热爱,而是为了生存——短剧能赚钱,却也在消耗着他们对电影的热情。

好莱坞短剧的制作,是一套高度适配“快消”需求的流水线。

剧本:换汤不换药的爆款公式

洛杉矶的短剧剧本,骨子里藏着中国基因。大多改编自中国已验证的爆款网文,核心离不开三类:霸总、狼人、吸血鬼。无论是“霸总妻子隐身在公司”“狼人总裁的强制爱”,还是“吸血鬼与人类的禁忌之恋”,剧情框架高度相似——强制爱、追妻火葬场、先婚后爱、复仇等桥段反复出现。

这种“拿来主义”有时会闹笑话。比如某剧本直译中国台词“uncle no dad”(叔叔不,是爸爸),让美国演员困惑不已——在西方文化中,婚后对配偶父亲的称呼从未有过“叔叔”到“爸爸”的转变。但修改往往止于表面,核心逻辑不变:目标观众是美国中部35至65岁的女性,尤其是墨西哥裔、南美裔群体,她们对这类强冲突、强情感的剧情需求旺盛。

演员:从“廉价劳动力”到“顶流涨价”

初期,短剧演员多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或模特,报价低廉。但随着行业升温,爆款演员开始抱团涨价,日薪从1300美元飙升至1800美元,甚至配备经纪人,形成“唱红脸唱白脸”的谈判套路。这些演员多符合华人资方的审美:白人、金发碧眼、身材出众,“像有演技的维多利亚的秘密模特”。

有趣的是,男演员更“任性”。李知砚观察到,部分顶流男演员不背台词、现场玩手机,却拿着更高报酬;女演员则更敬业,却薪酬更低。这种差异,折射出行业对男性角色的依赖——短剧男主往往需要露上身,“姣好的肉体是刚需”。

设备与技术:一切为了“快”

与电影追求“电影感”不同,短剧的技术标准只有“快”和“亮”。电影常用的阿莱(Arri)摄影机被换成更轻便的索尼FX6,定焦镜头换成可自动对焦的变焦镜头(省去焦点员成本);灯光无需层次,“把场子打亮,人脸曝光足够就行”;道具更是“摆设”——镜头只框住人脸,背景虚焦,再精致的布置也看不见,美术师最终多选择“躺平”。

后期制作同样高效,一个月内必须交片。剪辑师需身兼数职,调色、配乐一肩挑,核心任务是“在前10集抓住观众”,因为短剧靠用户订阅盈利,免费剧集的吸引力直接决定付费转化率。

好莱坞短剧的背后,是中国资本的深度介入。从ReelShort到DramaBox,主流平台多为中国公司,它们带着中国网文的经验出海,却也在遭遇本土化难题。

受众:下沉市场的“共同欲望”

中国资本精准锁定美国下沉市场:中部女性、少数族裔群体。这些观众对“霸总”的痴迷,与中国读者并无二致——本质是对权力庇护、浪漫奇遇的向往。但文化差异仍在:中国短剧的“婆媳矛盾”在美国无人共鸣,换成“继父的妹妹”“继母的姐姐”等更复杂的家庭关系;中国的“修仙”换成美国更熟悉的“狼人”“吸血鬼”,后者既是玄幻符号,也是“跨物种禁忌恋”的载体,与《暮光之城》的IP传统一脉相承。

尺度与红线:更开放,也更敏感

美国短剧的尺度比中国更直接。性暗示无需遮遮掩掩,暴力复仇可以更露骨——“扇巴掌不够,要打到出血”。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禁忌:种族、性别议题是绝对雷区,虐童、男性家暴女性的剧情绝不能碰,甚至“男主打女反派”都需让女主出手,避免争议。

政治正确的“表面功夫”

尽管美国讲究“多元平衡”,但短剧主角仍以白人为主。曾有团队尝试拍摄黑人或拉丁裔主角的短剧,结果“大扑特扑”,导致资本不敢再冒险。“目标观众就认金发碧眼的帅哥美女”,李知砚解释,市场用数据投票,最终形成“白人主角=爆款”的循环。

在好莱坞短剧行业,华人占据核心位置。资方多为中国公司,关键岗位(如制片人、导演)也以华人为主,原因很简单:“沟通顺畅,能get到中国资本的需求”。李知砚的设备租赁公司,便是服务这类剧组的典型——她既是从业者,也是行业生态的构建者。

但华人从业者也面临困境。作为女性,李知砚曾因“不重要”被轻视,为了获得尊重,她主动学习摄影知识,从摄影助理做起,“理解了技术,才不会被看扁”。她发现,女性剧组往往更注重协作,“嘻嘻哈哈就能把片子拍完”,而这种氛围在男性主导的剧组中难得一见。

更深层的挑战是“身份尴尬”。他们既要执行中国资本的要求,又要适配美国市场;既想保留电影梦,又不得不向短剧的“快消逻辑”妥协。李知砚的设备租赁公司,一边采购短剧需要的廉价设备,一边悄悄添置电影级器材——她仍在等待机会,“有一天能拍真正的长篇电影”。

短剧在好莱坞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行业正在加速迭代:从最初的“中国团队全包”,到现在美国分公司招聘本土制片;从“翻拍中国爆款”,到尝试“狼人+黑帮”“霸总+医生”等新壳子。但核心未变:仍在“摸着石头过河”,没人知道一年后会怎样。

有人担忧“工会化”的影响——若短剧纳入好莱坞工会体系,工作时长、薪酬标准将被严格限制,成本会飙升,洛杉矶的拍摄优势可能丧失,剧组可能转向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成本更低的地区。

也有人看到希望。短剧让许多新人获得机会,李知砚便是其一。她认为,中国团队的优势在于“灵活和勤劳”,能快速解决问题——这种能力,或许能让短剧在好莱坞走得更远。

更重要的是,短剧正在成为文化出海的新载体。当中国网文的叙事逻辑通过短剧被美国观众接受,当“霸总”“复仇”等元素跨越文化壁垒,背后是人类共通的欲望:对爱、权力、奇遇的向往。正如李知砚所言:“不管是哪国人,对这些的渴望都是相似的。”

从罗马假日的浪漫到蒂凡尼的梦幻,好莱坞从不缺童话;但今天,这里多了一种更“接地气”的内容——短剧。它粗糙、快速、充满商业算计,却也真实反映着全球观众的欲望与选择。对李知砚们而言,短剧或许不是终点,但一定是通往未来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有妥协,有挣扎,更有属于电影人的韧性与希望。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