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对美国电影《Anora》的评价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0 03:38 2

摘要:**文化回归的象征**:俄罗斯媒体将《Anora》视为国家文化重返国际舞台的标志。影片获得奥斯卡提名(俄罗斯自1978年以来首次演员提名)及戛纳金棕榈奖,被宣传为“奥运式胜利”,民众在街头主动祝贺主演马克·埃伊德尔斯坦(Mark Eidelstein),认为其

俄罗斯人对电影《Anora》(中文译名《阿诺拉》)的评价呈现出复杂且多层次的视角,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

### **1. 民族自豪感与软实力胜利**

- **文化回归的象征**:俄罗斯媒体将《Anora》视为国家文化重返国际舞台的标志。影片获得奥斯卡提名(俄罗斯自1978年以来首次演员提名)及戛纳金棕榈奖,被宣传为“奥运式胜利”,民众在街头主动祝贺主演马克·埃伊德尔斯坦(Mark Eidelstein),认为其成就堪比体育赛事夺冠。

- **非批判性叙事的接纳**:与《利维坦》(Leviathan)等批判俄罗斯社会的影片不同,《Anora》未直接抨击国内问题,因此被官方及部分民众视为“无害的文化输出”,契合普京政府推动的软实力战略。

---

### **2. 身份认同的共鸣与反思**

- **移民困境的镜像**:俄罗斯观众注意到主角Anora与保镖Igor的对比设计:

- **Anora**(俄裔美国人)摒弃俄语名与文化根源,试图通过婚姻实现阶级跃升却失败;

- **Igor**(底层俄裔移民)保留祖母遗留的斯拉夫文化符号(如药片、破车),却沦为寡头暴力的工具。

两人共同揭示了移民在异国面临的身份撕裂——同化导致异化,固守传统则沦为权力耗材。

- **名字的隐喻**:Anora抗拒本名(寓意“光明”)而使用美式昵称“Ani”,象征其对斯拉夫身份的排斥,引发俄裔群体对文化归属的讨论。

---

### **3. 对角色与结局的分歧评价**

- **Igor的“道德幻觉”争议**:

- **正面解读**:部分观众认为Igor归还婚戒、要求寡头道歉等行为展现了底层人的尊严与温情,是“唯一给予Anora善意的人”。

- **批判视角**:另一些人指出,Igor的“深情凝视”实则是压迫系统的共谋——他以“怜悯者”姿态完成最后一重暴力,将结构性矛盾转化为个人道德选择,掩盖阶级罪恶。

- **结局的冲击性**:车中雪夜场景(Anora崩溃痛哭)被俄影评人视为全片精髓:

- Anora用性交易回应Igor的善意,暴露其生存策略的彻底失效;

- 两人“相拥却隔绝”的意象,映射移民无法调和的身份困境。

---

### ⚠️ **4. 政治隐喻的敏感争议**

- **寡头权力的写实性**:影片中俄罗斯富豪家族用金钱碾压个体尊严(如1万美元“补偿”婚姻、强迫离婚),被观众认为真实反映寡头阶层的冷酷,但也引发对“西方刻板印象”的批评。

- **国际关系的投射**:有分析指出,片中俄富豪剥削亚美尼亚裔保镖的设定,暗喻俄罗斯对周边小国的地缘政治压迫,此解读在俄国内遭遇沉默或回避。

---

### **5. 作为文化符号的“非政治性胜利”**

尽管《Anora》在西方被视为阶级批判之作,俄罗斯官方更强调其“艺术纯粹性”:

- 淡化社会批判,突出主演埃伊德尔斯坦的“俄罗斯甜茶”形象,将其塑造为文化输出典范;

- 民众将奖项归属与国家荣誉绑定,形成“艺术超越政治”的叙事,与西方舆论形成微妙错位。

---

### **总结**

俄罗斯人对《Anora》的回应交织着**民族自豪、身份焦虑与政治回避**:官方及大众拥抱其国际荣誉,视作文化软实力突破;知识阶层则深入剖析移民身份与阶级压迫的悲剧内核,尤其对结局的象征性给予高度评价。而影片中寡头权力的呈现虽引发共鸣,相关政治隐喻仍被谨慎对待。这种分裂反应,恰如豆瓣影评所言:“他们的生命轨迹如同雨刮器,对称却隔绝,只有机械噪声回荡在怠速的车里。”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