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思考,恐龙就发笑!《侏罗纪世界:重生》可惜寡姐也救不了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2 20:02 2

摘要:截至目前,本片在著名的“烂番茄”影评网站上新鲜指数只有51%、爆米花指数则为71%;IMDb的观众评分为6.2/10;影评网站Metacritic媒体影评给分仅为50/100、观众评分为5.5/10,某瓣上也只有6.1分,可谓好坏参半。

最近闲来无事,才抽空看上了《侏罗纪世界:重生》,一走出影厅,竟只觉得“五味杂陈”。

截至目前,本片在著名的“烂番茄”影评网站上新鲜指数只有51%、爆米花指数则为71%;IMDb的观众评分为6.2/10;影评网站Metacritic媒体影评给分仅为50/100、观众评分为5.5/10,某瓣上也只有6.1分,可谓好坏参半。

深究国内外各大电影讨论区和各路影评,口碑则是吊诡地陷入众说纷纭。

有的盛赞这是侏罗纪系列最佳续作、娱乐效果十足;

有的认为本片有找回原作《侏罗纪公园》惊悚科幻的精神;有的则是认为这集根本失了魂、忘了本。

但从票房来看,本片表现不俗,全球票房已破7亿美金大关,位居2025年迄今全球票房第四。

为何《侏罗纪世界:重生》的市场反应如此分歧?个人观影感受又为何“五味杂陈”?

本文将综合评价《侏罗纪世界:重生》,并提出侏罗纪系列成功征服全球的三大DNA,逐一对照,一同探讨侏罗纪宇宙是否真因本片“重获新生”。

整体而言,《侏罗纪世界:重生》的确是具娱乐效果的爆米花电影。

能再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恐龙现身,还是让人感动。

故事描述药厂招募一批佣兵和古生物学家,欲取得陆、海、空三种巨型恐龙的DNA以研发治疗心脏病的药物,途中在海上拯救了一家人,后来一起在孵育恐龙的旧实验重地努力求生存。

本片再次由史蒂芬史匹柏主导制片,并请到《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的编剧大卫·凯普回归操刀,他在媒体访谈中表示自己理解系列作品的氛围和基调,维持了原作的科技元素,也想再次回归初衷,探讨恐龙在自然栖息地遇见人类时,两者之间如何体现“存活”这个母题。

由于这部电影适合阖家观赏,因此他认为在电影中加入一个家庭十分合理,也能借此探讨一般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如何逃出生天。

他也承认:随着多部系列作品接连推出、电影特效推陈出新,使得原作让人眼睛一亮的新奇感优势不再。

本片几经波折才邀到2014年传奇版《哥斯拉》、《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的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执导,在很短的制作时间内成功打造巨兽大场面,并在世界各地真实取景,电影中也不乏“突发惊吓”情节,动作场面刺激有感。

然而,或许正是因为编导先前的背景,本片明显在剧情设定还是偏向“公式化”,角色塑造略嫌平淡单调;连《侏罗纪世界》系列真正的主角“恐龙”,都“变异”到让人皱眉了。

而本片中致敬满满的怀旧元素,虽然有部分让老影迷看得有感,但整体而言沦为“装饰”(甚至是“致敬”斯皮尔伯格其他部作品),对电影本身叙事无足轻重,略嫌重点错置。

虽然还是很高兴看到熟悉系列回归,却觉得空虚而有未竟全功之憾。

身为《侏罗纪》系列6部作品都没错过、小时候听《侏罗纪公园》原声带入睡的影迷,以下提出本系列作品成功的三大要素,对比讨论《侏罗纪世界:重生》让人“五味杂陈”的原因(特别与系列两部首作《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世界》交互对照):

第一个要素:角色发展和故事线环环相扣,同步推进

《侏罗纪公园》以完整小说为蓝本,以古生物学家、混沌理论学家的科学背景、遗传生物科技和商业逻辑,成功建构起缜密的叙事脉络。

学者专家应邀视察公园、再加入业主孙儿和主角一同涉险互动,合理交代角色为何陷入危险、自然交织出情感纠葛,同时点出人物的成长(如电影中葛兰博士对孩童的态度改变)。

但接下来的两部续作,都陷入“为何主角会自愿回到恐龙栖地”、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境(都是救人,第一集的学者专家连番上阵)。更在第三集格外显得黔驴技穷,导致“公园”系列无以为继。

《侏罗纪世界》则是以新的“侏罗纪世界”游乐园经营高层、迅猛龙训练师情侣档为主角,再以高层的两个外甥游园,呼应原作的孩童角色设定,并提供主角群“合理涉险”的动机,也因此成功重启系列,男女主角的关系和羁绊也顺利撑起系列续作。

然而,《侏罗纪世界:重生》中主角群除了葛兰博士的学生以外,其实都是雇佣兵,和恐龙无直接关系,片中安排主角交心的对话情节无法引起共情,反而显得莫名而尴尬;佣兵团员牺牲的安排沦为“免洗”;另外的一家人则真的完全是“路人”,小情侣各自的个性设定甚至让人有些反感。

看完本片,会觉得角色设定松散、和剧情连结薄弱,更不觉得所谓的“主角群”有办法撑起下一阶段的新作;电影结尾对于潜在的续作发展,更未强力留下悬念。

第二个要素:以“混沌理论”为基本设定,创造张力和参与感

《侏罗纪公园》中由杰夫·高布伦所饰演的伊恩·马康姆博士,以“混沌理论”来检视侏罗纪公园这个庞大系统,是否存在风险漏洞。

他表示业主想要完美控制这个系统、控制生命是不可能的,并说出著名的“生命会找到出路”。

这也成为《侏罗纪》电影系列的核心思想,观众看到系统逐步崩坏、角色试图重拾控制,同时逃出生天,成为剧情张力的主要来源。这更是《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世界》叫好叫座的原因,因为这两部电影后的续作,基本故事背景都是系统已处于崩坏的状态。

然而,《侏罗纪世界:重生》却设定在《侏罗纪世界3》数年后,恐龙只能在赤道周围地带存活,很明显不符“生命会找到出路”的基本设定。

这部重启之作直接在一片混沌下展开(一开始让整个公园设施故障的竟是巧克力棒包装纸),更是使电影从头失序到尾,削弱了张力。

第三个要素:人类和“恐龙”之间互动的深切刻画

《侏罗纪》电影系列中,草食恐龙通常都和人类有较友好的互动,肉食恐龙则是让角色命悬一线。

不管是《侏罗纪公园》中和腕龙、三角龙的温馨邂逅,还是暴龙攻击的震撼画面,或是《侏罗纪世界》系列中的真实第一女主角迅猛龙“小蓝”和男主角的情感刻画,都让系列电影能深入探讨人类和恐龙间的深切互动——恐龙真的像电影角色,而非只是史前生物而已。

然而,《侏罗纪世界:重生》中,人类和恐龙间的互动,沧龙那段还算刺激,但实在很难想象威猛的沧龙无法解决主角群所乘的船(它毕竟是解决《侏罗纪世界》中反派帝王暴龙的猛将);泰坦巨龙则略显煽情;

和河中暴龙那段则是像极了主题乐园,且明显致敬了《侏罗纪公园》暴龙袭击的桥段。

最大的争议点,可能还是本片出现了“变异”的恐龙:“迅翼龙”和像极了异形的“畸变暴龙”。虽说《侏罗纪》系列的恐龙本就是遗传工程后的产物(融合了青蛙的基因),但这次这样的安排,真的有些太过了。

唯有回归初心,生命才会找到出路

无论如何,能在大银幕上再见恐龙,都是让人能回忆儿时、暂时忘却烦恼的乐事。这次评价如此两极,很有可能也是观众对于恐龙电影的期待不同。

有人只想看到恐龙现身大开杀戒等刺激的动作场面,对剧情不太要求;有人则还是希望看到《侏罗纪公园》传奇科学惊悚片的荣光延续,因此评价迥异。

所以以一个影迷的角度,很希望制作团队可以再好好回顾前作,尤其是《侏罗纪公园》中专家和业主的午餐讨论。这个桥段可说是浓缩了《侏罗纪》电影宇宙的精神所在。

期盼“生命会找到出路”,《侏罗纪》电影宇宙能再有佳作。

来源:波老师看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