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追更近百年的顶流家族,被拍成了今年最带感的英剧?

非凡影视 欧美剧 2025-08-02 17:53 2

摘要:英剧《离经叛道》 (Outrageous) 在“烂番茄”上拿到了87%的好评率,让剧评人有些意外。这部6集年代剧拍摄的是英国贵族米特福德家族 (Mitford family) 6个女儿的故事,背景设置在1930年代,本以为只有50岁以上的观众才会感兴趣,没想到

英剧《离经叛道》 (Outrageous) 在“烂番茄”上拿到了87%的好评率,让剧评人有些意外。这部6集年代剧拍摄的是英国贵族米特福德家族 (Mitford family) 6个女儿的故事,背景设置在1930年代,本以为只有50岁以上的观众才会感兴趣,没想到也抓住了年轻观众的心。

六姐妹并非只具有历史意义,她们在变幻的时代成长为“离经叛道”的女性,极具魅力,引人入胜,引领了20世纪女性发展的潮流。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米特福德家的六个女儿

在英国,米特福德家的姓氏具有和“温莎”同样高的知名度,其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诺曼时代 (11 -12世 纪) ,先辈里出了很多政治家、学者,与英国很多名门望族,比如邱吉尔家族、黑啤酒大亨吉尼斯家族、卡文迪许家族,都有血缘和姻亲关系。 进入20世纪,米特福德家六姐妹成为英国文化和政治生活中的核心人物,形成了无法回避的“米特福德现象”,甚至成为英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之一。

剧情从1931年9月开始讲起,六姐妹和她们的兄弟、朋友在吉尼斯家族的乡间庄园里聚会。这座庄园是三妹戴安娜的家,她嫁给了吉尼斯家族的继承人。电视剧从大姐南希的视角,以急促的节奏介绍六姐妹,并预言式指出“我的一个妹妹将成为英国人最憎恶的女人”。是谁呢?她们还是小报追逐的名流,一举一动都被小报添油加醋地报道出来。

这两个细节是种暗示:米特福德家的女孩们富有戏剧性,讲讲她们的故事,总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确实如此。近一百年来,六姐妹是二战史专家、政治家、新闻从业者、贵族生活研究者、文学评论家、嚼舌根的人、美食家、好莱坞和BBC、出版业、心理学家、时装设计师、装饰品生产商、益智游戏开发者……的金矿。 除了戴安娜王妃,没有哪位有产阶层的公众人物能引发人们如此大的兴趣 ——恰好,六姐妹中也有一位戴安娜,她的故事也最多。每当你以为没人会说起她们的时候,有关她们的新闻、个人传记、集体传记、纪实剧、纪录片、回忆录、书信集就出来了。在2021年, BBC播出过3集迷你剧《觅爱追欢》 (The Pursuit of Love) ,也是根据南希的三部半自传小说改编,颇受好评。

《离经叛道》根据英国作家玛丽·拉弗尔 (Mary Lovell) 出版于2001年的传记《米特福德家的女孩》 (The Mitford Girls) 改编,讲述米家六个女儿如何创造了英国贵族阶层中独一无二的现象:一代人中人人皆成果卓越。

她们是怎样的六姐妹?

大姐南希 (1904-1973) 是公认最聪明的米家小姐,她文风犀利尖刻,话语中充满机锋,连妹妹们有时都很讨厌她。 她在姐妹中充当了领袖的角色,是第一个挣脱家庭束缚的女儿,为妹妹们起了典范作用。 18岁进入社交界后,为了在社会上拥有真正独立的身份,她在好友伊夫林·沃的鼓励下为杂志、报纸写专栏,写小说,以谋求经济独立。电视剧开始,小报登出她和苏格兰贵族子弟哈米什订了婚,让她出离愤怒,因为哈米什一直对她虚与委蛇,不肯答应结婚。她与哈米什分手后,匆忙与伦内尔男爵家的小儿子结了婚。婚后没多久,她爱上了流亡英国的自由法国高层领导人,戴高乐的助手加斯顿·帕莱夫斯基,成为丑闻主角,于是她和丈夫分居,追随情人去了法国,定居巴黎。1958年南希终于离婚,加斯顿却始终没有给她承诺,他们从未同居过,加斯顿甚至没有在南希的家里过过夜。他娶了一位公爵的遗孀。

南希写了大量小说、散文、传记,最为读者熟知的是她的三部自传体小说,《觅爱追欢》《恋恋冬季》《祝福》。《觅爱追欢》 (The Pursuit of Love) 这个书名是伊夫林·沃起的,在1945年底出版后,一年内卖出20万册,版税不仅让热爱巴黎时装的南希成了设计师迪奥的客户,终于帮她实现了独立。

二姐帕梅拉 (1907-1994) 被姐妹们的光彩遮盖住了。每个大家庭里都有不起眼的孩子,帕梅拉正是可有可无的那个。 成年后她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传奇的经历,感情生活虽有坎坷,但平稳收尾。 她29岁嫁给了百万富翁物理学家德里克·杰克逊。杰克逊是双性恋,结过六次婚,帕梅拉很快意识到自己不过是配合丈夫演了一出权宜婚姻的戏码。经过15年的煎熬,44岁她终于离婚,之后帕梅拉和一位意大利女骑师相伴,在乡村度过了余生。

帕梅拉小时候说自己“想成为一匹马”,长大后她醉心于在后院养鸡鸭,并培育出一个特别的鸡品种,成为家禽界的名人。画家弗洛伊德为她画像,昵称她是“可爱的小露西”。 评论界带有几分轻慢地说她“缺乏姐妹们那般惊人的写作天分”,可她也写了本烹饪书。 当时,出版商丝毫看不上这本书,觉得作者写得太无趣了,前些年又被翻出来,居然很受追捧。

三姐戴安娜 (1910-2003) 便是南希说的那个“最被英国人憎恶的妹妹”,是死不悔改的法西斯主义者。为了逃脱家庭的桎梏,她19岁便嫁给了布莱恩·吉尼斯家。今天有名的It Girl达芙妮·吉尼斯是她的孙女。布莱恩英俊帅气,是个颇有成绩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 婚后夫妻二人成为伦敦上流社交圈的风头人物,常常在家里举办光怪陆离的派对。 伊夫林·沃是她家的座上宾,受到戴安娜的鼓励开始写作,小说处女作《邪恶的躯体》便是献给戴安娜夫妻的。

不久,戴安娜认识了英国法西斯联盟的创建人奥斯瓦德尔·莫斯利。在《BBC历史》杂志的一次调查中,莫斯利被评选为20世纪最坏的英国人。戴安娜明知莫斯利不会和妻子离婚,仍然义无反顾离开门当户对的丈夫,去做莫斯利的情人。她父亲气坏了,不许其他女儿和戴安娜来往。1936年莫斯利的妻子去世,他们终于结婚。戈培尔为戴安娜和莫斯利操办了婚礼,希特勒作为证婚人参加了婚礼,并送了一幅镶着银框的自己的像作为贺礼。

戴安娜强烈主张结成盎格鲁-德意志联盟,以避免英国卷入战争。旁观者评论她有政治野心,因为莫斯利当时正着力向唐宁街迈进。在大姐南希看来,她这么做是出于无聊,是为了寻欢作乐,为了讨好她追求的情人。 根据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文件,南希向军情五处提供了戴安娜策划颠覆祖国行动的证据,并警告当局,她妹妹与希特勒往来密切,是“无情而精明的利己主义者,忠诚的法西斯分子,比她丈夫聪明、危险得多”。 姐姐的告发让戴安娜未能入主唐宁街,被抓进监狱住了几年。监狱升华了她和莫斯利的感情,因此她说坐牢那段时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她出狱后被监视居住一直到二战结束,后移居爱尔兰和法国,在巴黎他们和温莎公爵夫妇成了邻居和密友。直到死,戴安娜才回到故乡。巧合的是,这部电视剧的执行制片人马修·莫斯利,是剧中人物奥斯瓦尔德·莫斯利的曾孙。马修的曾祖母是奥斯瓦尔德的第一任妻子。

四妹尤妮媞 (1914-1948) 也是狂热的纳粹粉丝。她曾经用一枚钻戒在窗户上刻了个纳粹的万字徽。她常常表现得反复无常、注意力不集中,与人交往时也不得体。参加派对时,她把宠物草蛇当饰物绕在脖子上;舞会上大家跳得正嗨,她偏偏把宠物老鼠从晚装包里放出来。 种种症状表明她的精神和心理有问题,因此她对希特勒表现出病态的迷恋,并跑到慕尼黑跟踪他。

尤妮媞身高185厘米,骨骼粗大壮硕,表情执著固执。她的中间名叫“瓦尔基里”,为的是纪念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米特福德家族与瓦格纳有血缘关系。她奉希特勒为北欧神话中的奥丁神,甘愿做他的女武神,终于引起希特勒的注意,俩人成了亲密朋友。她的日记被披露后,人们发现她细心地记录下了与希特勒的139次会面。他们轻浮的关系让希特勒的情妇伊娃·布劳恩痛苦不已,以自杀逼迫希特勒回到自己身边,同时也让纳粹高层感到紧张不安。这个梗被美国作家卡波特用在了小说《蒂凡尼的早餐》里:写到一位因为花边绯闻多而常驻小报版面的公子哥儿时,熟谙名流社交圈的卡波特写了一笔,他曾向尤妮媞求过婚,还给她发电报,说如果希特勒不娶你,我愿意娶你。

1939年,英国向德国宣战那一天,尤妮媞在慕尼黑的英国花园里,拿起希特勒送给她的小手枪,按在太阳穴上,开了枪。她未能得偿所愿地死去,被救了过来。回到英国,她又残活了9年,子弹留在她的大脑里,脑损伤带给她无尽的折磨。她父母在苏格兰购置有一座小岛,她在岛上隐居,间或写通俗小说,度过了最后时光,死于子弹引发的脑膜炎。

五妹杰西卡 (1917-1996) 自小便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她和四姐共有一间卧室,姐妹二人分别在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墙壁挂上了纳粹旗和镰刀斧头旗。1937年,19岁的杰西卡和远房表哥埃斯蒙·罗米利私奔到西班牙结婚,以年轻人的热情支援西班牙人民阵线,反对佛朗哥。罗米利的姨妈嫁给了温斯顿·邱吉尔,这对贵族年轻人的莽撞行为成了英国报纸八卦栏目的花边新闻,小报甚至做着跟踪报道。杰西卡后来出的自传里写道,“就连希特勒都有他的说法。尤妮媞告诉他,‘我妹妹和赤色分子一起逃到了西班牙。’希特勒把头埋进手掌,‘可怜的孩子!’他叹了口气。”英国对纳粹德国宣战后,1941年罗米利在一场空战中牺牲,年仅23岁。

战后,杰西卡定居美国,与犹太裔美国民权律师鲍勃·特罗伊哈夫特结婚,并加入共产党。她成为激进的民权运动代表人物,她的好友是乔治·奥威尔遗孀索妮娅、美国黑人小说家兼诗人玛雅·安杰洛,她还是麦肯锡分子的眼中钉。杰西卡的写作上成绩斐然,是卓有声望的调查记者,撰写了诸多有分量的调查报道,代表作是披露美国殡葬业内幕的《美国式死亡》。老年的杰西卡组了一支乐队,参加各种慈善活动,发行过专辑。她离开祖国后,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去世前她留下遗嘱,希望把遗产——父母买下的苏格兰小岛的六分之一,赠给英国共产党,被拒绝了。 她是作家J.K.罗林心中的英雄。罗林不仅以“杰西卡”给女儿命名,还把杰西卡的自传《荣誉与叛逆》送给女儿做受洗礼物。

小妹妹黛博拉 (1920-2014) 是姐妹中唯一一个走贵族路径的女儿,成为德高望重的公爵夫人。她比大姐小16岁,姐姐们没兴趣陪伴一个婴幼儿玩耍,嘲笑她腿短,叫她“小矮子”,嫌她心智不成熟、精神发育迟缓,又给她起个绰号“九”,意思是她只有9岁儿童的心智。她在少女时期公开发表过对纳粹德国的支持言论。她的自传《等等我!》里提到,1937年她和母亲从维也纳到了慕尼黑,在四姐的引荐下,希特勒请她们喝茶。希特勒注意到她们“脏兮兮的”,便指给她们卫生间在哪儿。黛博拉在卫生间看到发刷上刻着希特勒名字的字母缩写“AH”。他们还聊了吃全麦面包的好处。

也许是看到发生在三姐、四姐身上的悲剧,她再没有表现出对政治的热情。21岁她安安静静地与第11世德文郡公爵结婚,成为查茨沃斯庄园的女主人。黛博拉辛劳操持家务,致力于庄园的保护和推广,把庄园发展壮大成英国最赚钱的公爵领地,写了数本乡间生活题材的书籍和私家菜谱。 查茨沃斯庄园被誉为英国最大最美的私人乡间住宅,又因为2005年版电影《傲慢与偏见》将此作为达西的府邸,因而又被称为“达西庄园”。

英国上流阶层是个很封闭的小圈子,来往皆熟人,彼此都是亲戚。 黛博拉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朋友,与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是儿女亲家,经常和他一起打猎。 黛博拉丈夫的哥哥娶了肯尼迪总统的姐姐,大哥死于二战,嫂嫂一直生活在英国。有流言说,黛博拉和肯尼迪总统有过情事,肯尼迪被刺前不久还以给去世多年的姐姐扫墓为名,去英国乡下会黛博拉。为此,大姐调侃道:“一个人应该在不同的地方都埋个姐姐。” 黛博拉的外孙女斯泰拉·坦南特继承了她的美貌,成为超模。

女性有更多渴望时该怎么办?

六姐妹演绎出各自的传奇,又交织在一起,与历史发生了正面碰撞,以至于20世纪的英国可以通过她们的人生来加以审视。

电视剧第一集的片头结束后,南希有句画外音台词,“时代在改变”。20世纪30年代,旧有的政治和经济秩序正在崩塌,女性的命运、处境、出路却即将发生巨变。六姐妹并非只具有历史意义,她们在变幻的时代成长为“离经叛道”的女性,就像南希小说中的人物,极具魅力,引人入胜,引领了20世纪女性发展的潮流。

剧集一开头,南希介绍弟妹时,说汤姆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所以家里所有财产都会由他继承,“这太不公平了”。家里财政状况不佳,出于男性优先的观念,只有儿子接受了正规教育,女儿们除了没有继承权,也没有上大学的权利,只是跟着家庭女教师零散随意地学习阅读、算术、法语和骑马。

六姐妹原本应该成为社会期待的模样,做顺从的女儿和贤妻良母,成为自己阶级的传道者和家族的延续人 ,就像母亲苦心教导的那样:“女孩大了必须出嫁,找一个丈夫,如果你们既没有美貌又不聪明,再不务实,就会变成身无分文的老处女,这是你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以你们要端正态度和行为,把自己当女人看,作为妻子、管家、母亲,这是重要的角色。”

20世纪初的贵族阶层女孩,人生选择甚至比平民女性更有限;加上她们没有受过正式学校教育,缺乏职业技能,可以做的工作很少,不足以在社会上自立。米家六姐妹最初曾把独立的希望寄托于婚姻,正如南希在《觅爱追欢》中借女主人公琳达之口大呼心声:“我想逃出去。寻欢作乐,穿着高跟鞋去电影院,做爱,被男人追求,谈恋爱。”

但剧中南希和三妹的对话,揭示出两人感情生活的真相。戴安娜的婚姻肉眼可见地乏味,令她窒息。丈夫随遇而安,她却个性反叛,有更远大的追求。 她们觉悟到,以婚姻作为人格独立的支撑是如此脆弱。

《离经叛道》其实解答了一个问题:女性有更多渴望时该怎么办?戴安娜告诉四妹,生活中除了找丈夫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追求你感兴趣的、充满热情的事。“我们是经济独立的独立女性,我们可以做任何我们喜欢的事。”这便是答案。

二姐帕梅拉与她爱慕的物理学家的一段对话也饶有意味。物理学家问她:“听说你一年内独自开车周游了欧洲。对一个年轻女性来说,自驾出国很危险,对不对?”帕梅拉回答:“如果你知道怎么换轮胎就不危险。”男方以为帕梅拉没理解,补了一句:“我的意思是,没有监护人,没有保护者……”帕梅拉说:“如果你知道怎么保护好自己就没事儿。” 物理学家不得不给出评语:“你是有进取心,独立的人。”

这部剧的时间线只拍到1937年,六姐妹出生、成长的家被卖掉。这仿佛一个隐喻,她们经过努力,终于走出了困住她们的家。南希感慨,“卖掉老房子意味着少女时代的结束,但这只是我们作为女性生活的开始”。

2020年代的女性在“我的生活由自己掌控”的文化中成长起来,有了更广泛的选择权,却又陷入“无法确定什么是自己”的困境。“离经叛道”的六姐妹身体力行给了我们示范: 抛弃女性常有的耻感,毫无顾忌地做自己,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哪怕这些选择在别人看来很疯狂。 这让她们展现出坦然的自信,既从容不迫又坚若磐石,她们的魅力尤其令今天的女性倾倒。自信让她们享有了更大的自由,同时也让她们遭受批评或者诋毁,反过来说,要享受这种自信带来的自由,需要极大的勇气。 而这种勇气,历来都是珍稀的品质。

来源:涂涂的小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