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此之前,程光以为苏琳之前分手就是因为前男友过度依赖“邦德桥”,可事实上,苏琳对他坦白,其实是她离不开“邦德桥”。
“别等了,主动一点。”
当程光潜意识里的自我暂时脱离了恋爱导航工具“邦德桥”的控制它给出的指令是让程光主动去亲吻苏琳。
而在此之前,程光以为苏琳之前分手就是因为前男友过度依赖“邦德桥”,可事实上,苏琳对他坦白,其实是她离不开“邦德桥”。
想必此时苏琳的“邦德桥”也没有料到到程光会大胆示爱,试图去亲吻苏琳。
就在他们的恋爱导航程序失灵的这一刻,他们才感受到那真实的心跳,那充满了未知却也无法令人神往的爱意。
这是我看完FIRST超短片单元入围作品《邦德桥》后,最难忘的一段画面。
这部时间背景设置在近未来的短片,用最日常的“科技失灵”,撕开了当代人最隐秘的情感困境:当我们把心动权交给算法,是否早已忘记了如何“心动”?
“邦德桥”不是《黑镜》里那种反乌托邦的控制工具,而更像是当代人手机里的恋爱APP、社交平台的“灵魂匹配”功的未来升级版。
它能分析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才能促成一段美好的恋爱。 直到程光的“邦德桥”突然没电了,他急于给“邦德桥”充电,只能谎称要给苏琳拍照片,把她支出去。
苏琳跑向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麦田,此时程光没有佩戴“邦德桥”,苏琳也暂时不需要“邦德桥”。
他们虽然相隔很远,但心却更近了一些。
短片最犀利的隐喻藏在那个“没电”的瞬间。
当他们的思想意识不受“邦德桥”摆布之后,他们终于意识到:那些被数据精确计算的“心动时刻”,从来不是心动的本来面目。 有评论说:“要是现实里也有邦德桥,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暧昧了。”
但《邦德桥》恰恰想告诉我们:所有被科技包装的“确定性”,都是情感的牢笼。
当我们依赖算法计算“谁更适合自己”,用数据规划“如何更爱对方”,本质上是在把最珍贵的心动,异化成一场需要KPI考核的“任务”。
这或许就是短片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否定科技的价值,而是温柔地提醒我们——爱情从不是可以被编程的程序,真心也从不在导航的路线图里。
当我们放下手中的“邦德桥”,或许才能真正学会,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跳,去回应另一个心跳的温度。
毕竟,所有的“命中注定”,都始于一次不计后果的“偏离导航”。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动力。
来源:爱影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