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4版的电影《鲁滨逊漂流记》,该片是根据英国作家笛福在1719年写成的文学名著改编而成。
1954版的电影《鲁滨逊漂流记》,该片是根据英国作家笛福在1719年写成的文学名著改编而成。
童年印象里,喜于冒险的精神最能诱发人情绪的高潮,所以一直相当喜欢这故事。
电影配乐一响,年代感十足。还是第一次看这电影,被深深吸引。
为何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呢,不敢说它是文学原著的最好改编版本——总体中规中矩,但却是最有个性的版本。
片长短短90分钟,要讲清楚这个长达二十八年的故事,需要举要删芜的功力。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量情节的省略和删除,情节也紧凑了许多,这让影片更加纯粹。
电影是老了,如今看来场景,镜头,心理刻画,配乐都显得幼稚,不过很有生气。
鲁滨逊是一名英国青年,生性自由和酷爱冒险。有一次出海时因为沉船而流落到南美的一个荒岛上。
省去的情节主要是流落之前的生活:在家乡、前面的航行、在巴西;以及和夺船者的争斗,讨回财产,回到家乡、再次冒险等相对次要的情节……这些都被省去,只讲了在荒岛的情节。
鲁滨逊在岛上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用双手改造自然,顽强地生存下来了。
接近50分钟的独角戏,演员发挥得很不错。
鲁滨逊在荒岛过夜的第二天,就发现了搁浅的船只。他欣喜若狂地游进大船,往荒岛上运东西——这样,主角来到岛上的时候,就什么都有了。
那还要荒岛题材干嘛?
这里最大的问题似乎是,一切显得太容易了。
实际上,鲁滨逊搬东西也只有这一次,而非十几天。沉船也很快就被冲走了,没有再次冲回来。
除了恶劣的气候和匮乏的物资外,鲁滨逊只能靠自己——他搭了个简单的窝棚,临时居住下来。
当你一个人流落到荒无人烟的孤岛,你能把毕生所学变成生活的风生水起吗?从当惯了主人的贵族到落魄孤家寡人,从富足生活到无依无靠…如果是我,我是否还有活下去的信心?
恐怕,绝大多数人活不过一周就死了。
然后故事才正式铺开,果然是我从小就喜欢的类似乡村生活的故事——自己动手,白手起家,剧情渐入佳境……
作为岛上唯一的现代人类,鲁滨逊始终保持生活的热情,不仅打猎捕鱼,还饲养家畜——荒岛有自然资源,可利用求生,并非绝境。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他在岛上慢慢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
电影还原了小时候读鲁滨逊的味道,虽然有些场景不算精致,明显是搭的棚景——但还是蛮好玩的一部电影,荒岛求生的主题不容易无聊。尤其是,老祖宗早已验证了,要想丰富物资,需要畜牧种植。鲁滨逊兴趣盎然做面包的场景胶片,很有油画的质感。
他还发现了《圣经》。成为他的精神寄托。
在自给自足的生活里,导演布努艾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幽默感——最无语的就是猫狗生仔了,生了一堆小黑猫。
到底谁是小猫的爸爸?
观众被雷得不轻。
除了丰衣足食,自得其乐以外,导演额外加入的情节有:鲁滨逊发烧梦魇中,见到父亲的超现实画面。
拍这种商业性质的影片,还能拍出自己的味道。
鲁滨逊将生活融入到工作,在他刻下第五年的标记后,已经解决了生存所需的水和食物,完全不用担心生存了。但却将面临巨大而持久的内心孤独和痛苦。
这时,难的不是活下去,难的是怎么有意义的活下去。鲁滨逊,或者他人的噩梦,都不是死亡,而是时间。
或许我们都幻想过,是否能有这样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地方,对这样的自在生活或许会向往。但是是否仍然能有巨大的勇气说“我并不惧怕,那一个人的寂寞与孤独”,或许可以说出来,但要做的话,“太难了!”
所以,即使有本圣经在手,就算是一座小岛也是监狱,长久还是会产生精神空虚,这是“焦虑”——“焦虑”远比恐怖危险,囚禁于大海中间,束缚于栅栏门前,静静等待着……
鲁滨逊这种无边,彻骨的孤独,究竟是怎样表现的呢?
这场戏印象深刻:鲁宾逊醉酒后,出现了老友重聚的幻觉,画外音一片喧哗热闹,镜头却一直对准表演着“独角戏”的鲁宾逊,直到酒杯翻倒,声音戛然而止,一股孤独落寞的情绪油然而生……
当鲁滨逊的狗Rex老死之后,他陷入了彻底的孤独,这个时候他第一次说:
“圣神对我没有任何意义,我虽然在这里,但是没有任何目的。”
一开始是多少人向往的自由,后来成了多少人想逃离的孤独。
鲁滨逊需要何等的坚持和毅力,在岛上度过28年,令人惊叹。
他苦恼得去向大山呐喊,草场就在面前,幽静的水流过脚下,但是他“听”到的只有自己的回声。
鲁滨逊幸好还能“听”自己回声之外的声音,否则他不会发现星期五,也可能不会发现后边的Obrezo船长。
所以我想,这部小说探讨的是一个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问题。
鲁滨逊渴望有个同类,渴望伙伴。但是在沙滩上发现人的脚印,第一个反应还是害怕。
人既需要人,又恐惧人——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他面对的最大威胁是潜伏在小岛身处的食人族部落。所以最可怕的还是人,人心比吃人心的人更可怕。
一次偶然中,鲁滨逊从食人族的手中救下了一个土著孩子,这就是著名的星期五。
扮演星期五的演员选得很好,面容稚嫩,肌肉健美,全身黑得发亮。
这个角色很重要。前面的陪伴对象是猫狗鹦鹉圣经,后面则是星期五。
星期五很感激鲁滨逊的救命之恩,但他毕竟是从食人部落来的,必须加以防备。晚上睡不着觉的鲁滨逊,还得想着给星期五加上脚铐。二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用北方俗话说,就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
其实星期五也很恐惧——恐惧失去主人的庇护。直到他向鲁宾逊献上猎枪,宣誓效忠。从此才成为了鲁滨逊最好的朋友和最忠实的仆人。
彼此都恐惧失去,这是人最古老的情感。这一版本着力渲染的主仆部分是最核心的共情点,效果蛮好的。
然后就到了星期五和鲁滨逊关于上帝和魔鬼的对话。
上帝和魔鬼的梗,应该是这片子能流传下来重要的原因。
"如果上帝比魔鬼的能力大,为什么不杀死魔鬼,让他不再作恶呢?如果魔鬼依然行恶,是不是上帝在纵容他的恶呢?"
用野蛮人最坦荡的心声问出了这个问题,这段对话多少反映出了导演布努艾尔个人的宗教见解。星期五真聪明极了,居然看到上帝的矛盾。
布努埃尔的正面宗教的勇气,多次强调自己是矛盾的——而矛盾本身就很有意思。
星期五算是治好了鲁滨逊的精神内耗。
“朋友”固然能救命,但是鲁滨逊的旅程不能终结在和星期五的相遇。当在岛上遇见了本国人,他立刻抓住这个机会。
他搭救被困船员,对方答应带他回去。
这就是鲁滨逊不简单的地方——思想的囚笼,困住了太多人的一生,他们走不出自己困境的海滩,亦熬不下平淡无奇的生活,更没有勇气去陌生的部落寻找机会,所以只能被永远困在岛上,自怨自艾,自我消耗。
鲁滨逊算是成功越狱。
要走了,他打扮好,揽镜自照,
没想到我还这样年轻!
莞尔!真是男人的幽默和浪漫。
星期五也换了文明世界的装束,喜气洋洋收拾东西。心情多么轻快。
要回大不列颠了!
但当一切就绪,在他生活的洞穴门前回眸,要和这28年的光阴告别,鲁滨逊表情穆然,还是有些伤感。
他放叛变船员一条生路,并把自己28年的宝贵财富交给他们。
上船之前,他再次问星期五:
“昨天的残酷,你都看到了,你是否还愿意,跟我一起回到那更复杂的文明社会?”
星期五不假思索:
如果主人不怕,星期五也不怕!
这就对了。
“在心里,可以造就一座孤岛,可以暂时免去那复杂的,不想了解的事。但是,我们适时,还是要出来,透透气。”
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发人深省的地方:人摆脱不了人的本质。
鲁滨孙最后镜头回顾。
这座孤岛是他生活的孤岛,也是我们人生遇到的所有困境的集合。游泳游不出去,造帆船也出不了海,唯有长久的坚定信念,才能走出困难的海洋,回归故里。
鲁滨逊开启了他全新的旅程,那场他期待了28年的旅程——实现了回家的梦想。
影片打出字幕,鲁宾逊在孤岛上生活了 28 年 2 个月 19 天!
来源:在影视的边缘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