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2年10月1日,一艘日本货船在中国东海沉没。船上有1816名英国战俘,他们被压在狭小、黑暗的货舱里,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当美国潜艇发射鱼雷击中船体时,水迅速涌入,日军封锁了舱门,防止战俘逃生。许多人在挣扎中被枪杀,逃生者被暴力驱逐。幸运的是,中国渔民冒
今天聊聊电影《里斯本丸沉没》。
片名The Sinking of the Lisbon Maru / リスボン丸沈没 (2023)。
1942年10月1日,一艘日本货船在中国东海沉没。船上有1816名英国战俘,他们被压在狭小、黑暗的货舱里,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当美国潜艇发射鱼雷击中船体时,水迅速涌入,日军封锁了舱门,防止战俘逃生。许多人在挣扎中被枪杀,逃生者被暴力驱逐。幸运的是,中国渔民冒着枪林弹雨,将384名幸存者救出。八十年后,中国导演方励,通过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唤起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
1941年香港沦陷后,近两千名英军战俘被押上货船,准备送往日本劳工营。由于货船没有挂上战俘标志,美军误将其当作军事目标,发射了鱼雷。船体被击中后,日军在船上采取了极其残忍的措施,封锁舱门,甚至朝幸存的战俘开枪。超过800人溺亡或被射杀,幸存的希望落在了舟山渔民的肩上。这些渔民冒着被日军报复的风险,穿越尸体海,将这些异国士兵救上船,藏进村庄。
导演方励在影片中充当了历史的“掘墓人”。2016年,他通过地球物理学技术定位沉船的位置,发现日本军方记录的坐标偏差了36公里。海底声呐图像显示,船体上布满了渔网和锈蚀,像是一座水下的坟墓。然而,方励的目标远不止如此。他通过广告在英国报纸上寻找战俘的后代,最终联系到了380个家庭。
方励的镜头深入这段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影片的核心力量来源于亲历者的讲述。方励拼凑这些碎片,努力还原真实的历史,但他也面临两难境地:追求真相,却又要应对历史讲述者的遮掩和回避。例如,日本船长的子女声称对事件一无所知,而军事史学家黑泽文树则试图用“服从命令”来解释日军的暴行。与此相比,幸存者的声音显得异常微弱。
《里斯本丸沉没》没有简化战争中的善恶对立。影片揭示了日军的暴行、美军误击的无奈、中国渔民不顾一切救援的无私。这三者交织成了战争的复杂面貌。渔民们救助战俘后,绝大多数仍被日军抓回劳工营;三名被藏匿的士兵最终逃回英国,却被战争的创伤困扰终生。
影片还揭示了英国社会对这一事件的漠视、日本官方销毁战俘文件的掩盖,以及奥斯卡因“过多英语对白”取消其参赛资格的荒诞。历史如此荒唐,正因如此,我们要反思战争的意义。多年后,凶手依然未受到惩罚,幸存者的创伤仍在,他们的痛苦似乎没有得到真正的公正。这样的结果只会助长暴行的再次发生。
尽管战争已经过去80年,里斯本丸号的残骸依然深埋在海底,继续被岁月腐蚀。方励在纪录片中过多展示了个人探索的过程,使影片节奏有时略显拖沓。而且,由于缺乏日本方面的视角,影片的叙事显得不够平衡,不完整的部分正如历史本身。 《里斯本丸沉没》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对遗忘记忆的唤醒。它并没有完整还原历史,事实上,没有任何电影能做到这一点。然而,作为战胜国,我们要时刻提醒世界,反思战争、铭记勇气,继续追问人性的本质。
这部影片揭示了被遗忘的战争悲剧,也让我们看到那些遗留在历史中的复杂与荒诞。
来源:妙看影视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