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全球文化输出的超级大国的美国,其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几乎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好莱坞电影到流行音乐,从快餐文化到科技产品,美国文化以一种近乎霸道的姿态被全球受众接受。然而,这个在文化输出上最为开放的国家,在面对外来文化输入时却表现出极强的防御性,甚至不惜对
作为全球文化输出的超级大国的美国,其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几乎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好莱坞电影到流行音乐,从快餐文化到科技产品,美国文化以一种近乎霸道的姿态被全球受众接受。然而,这个在文化输出上最为开放的国家,在面对外来文化输入时却表现出极强的防御性,甚至不惜对引进文化产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这种双标现象,折射出的正是美国的文化自卑。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引进了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发行方进行了整容式的改编:主角名字全部改为英文名,大雄变成"Noby",静香变成"Sue",胖虎化身 Big G,小夫变为 Sneech ,这些名字的改变,彻底抹去了角色原本的日本文化印记,让美国孩子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却也让《哆啦 A 梦》失去了原汁原味的东方韵味。
此外,日式场景被替换为美式街区,筷子变为刀叉,饭团变成汉堡,日元符号全部改为美元,学校的评分也从具有东方特色的0 分 变成了美国式的F 等级。甚至连角色的面部特征都被微妙地"西方化"。
这种改编远远超出了语言翻译的必要范畴,实质上是对原作文化内核的系统性置换。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宠物小精灵》《美少女战士》等日漫的引进过程中,显示出美国文化市场对外来文化元素的强烈排斥。
制作方毫不掩饰地表示,这样做就是 “要让美国孩子感觉这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而不是从国外引进的。”没看过原版《哆啦A梦》的美国孩子,根本不知道这原本是个东方的故事。
除此之外,《海贼王》美版删除所有血液描写,《皮卡丘》里,饭团变成三明治。
这一切的原因,都来自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制定的 “本地化内容比例” 政策,这是一道文化防御的坚实壁垒。它要求引进节目必须包含 60% 以上本土文化元素,美其名曰 “保护儿童价值观”,实则是在构建一道坚固的文化防火墙,阻挡外来文化的渗透。
在这种政策导向下,影视公司纷纷形成潜规则:一旦涉及东方文化的场景,必然搭配美式家庭伦理框架。
比如迪士尼公司的《花木兰》,尽管影片在视觉呈现上大量运用中国元素(水墨风格的古代建筑、传统的服饰妆容),用来满足西方观众对东方风情的猎奇心理。
但在精神内核上,却将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简化为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将一个为家庭、为国家挺身而出的花木兰,塑造成了一个追求个人价值的美式英雄,以确保外来叙事始终被包裹在美国逻辑 之中,无法动摇美国本土文化的主导地位。
此外,非英语电影在北美市场的票房通常不足本土市场的5%。好莱坞通过收购改编权的方式将外国作品美国化,如《无间道》被改编为《无间道风云》,《老男孩》被好莱坞翻拍后完全失去了原作的文化语境。
在流行音乐、饮食文化、语言文化、教育出版等方面,美国的文化防御机制同样是无处不在的。简单的说就是一句话:我可以文化渗透你,但你休想文化渗透我。美国通过各种人为的手段,制造出文化输入的障碍。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 ,一方面在于美国根深蒂固的 “文明优越论”。在他们眼中,美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是最先进、最优越的,允许世界消费美国梦,是对其他国家的恩赐,而任何可能动摇美国中心地位的文化因子渗透,都被视为对其文化霸权的威胁,必须坚决抵制 。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美国的文化自卑。作为一个只有二百五十年历史的新兴国家,美国缺少文化积淀。美国的文化都是快餐式的,缺乏长期流行的生命力。今天的美国甚至没有官方语言,只有英语因为实际地位,而被动的成为主流语言。
面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美国文化天生具有脆弱性。今天的美国凭借着发达的经济带动了文化输出,假如有一天美国经济不再发达了,美国还有文化可言吗?
这种单向文化交流,就是因为骨子里害怕文化碰撞,是一种隐藏在经济霸权下的脆弱,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自卑。
来源:沙场秋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