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利·波特》系列书籍于1997年至2007年间出版,成为了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并催生了华纳兄弟公司从2001年至2011年陆续推出的著名系列电影。
《哈利·波特》系列书籍于1997年至2007年间出版,成为了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并催生了华纳兄弟公司从2001年至2011年陆续推出的著名系列电影。
或许《哈利·波特》电影的主创们在处理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时过于仓促了。结果就是,原著的核心主旨未能在电影中体现,对一位关键人物的刻画也不够完整清晰。
《哈利·波特》电影与原著存在诸多差异
对比过电影与原著的人会发现两个版本间存在诸多不同。
其中一些差异是对原著剧情的直接改动,另一些则可称为“默认的谎言”。一个关键的疏漏与哈利的伤疤及其与主要反派的神秘联系有关。
总体而言,《哈利·波特》电影在传递原著的核心主题方面还是相当准确的。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饰演的哈利·波特、鲁伯特·格林特饰演的罗恩·韦斯莱以及艾玛·沃森饰演的赫敏·格兰杰,在银幕上完美展现了“黄金三人组”不受边界限制的友谊。
这个时常充满欢乐与活力的核心三人组,与暗中酝酿的黑暗阴谋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然而,电影很难完全展现剧情的复杂性。尤其是西弗勒斯·斯内普与莉莉·波特的关系,虽然对剧情起着关键作用,却被呈现得过于肤浅。
斯内普与莉莉的感情线被仓促且错误地呈现
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的结局可以看出,斯内普始终站在邓布利多一边。但他是否忠于莉莉,这一点仍不明确,而理解这一点是把握整个故事核心意义的关键。
电影中,和原著一样,哈利走进邓布利多的办公室,通过冥想盆看到了斯内普的记忆。但电影对这些记忆的处理过于仓促,简化了斯内普与莉莉之间复杂的关系。
这种简化掩盖了哈利之所以能击败伏地魔的故事本质。
正如预期的那样,这些记忆揭示了至关重要的细节:哈利体内也蕴含了伏地魔的一部分灵魂,这使他成为“大难不死的男孩”;同时,斯内普是一名双面间谍。
可惜,由于仓促处理斯内普与莉莉的关系线,这一关键揭示失去了一部分情感冲击力。
斯内普是“好人”而非恶人,这是书影两版中最重大的反转之一。它成为了整个故事中最令人难忘的部分,让人相信人性的善良与救赎的可能。
但是,斯内普的道德复杂性被低估了。若能更详细地展现他与莉莉的友谊,这一时刻的感染力本可以大大增强。
斯内普与莉莉的关键对话在电影中均未体现
《死亡圣器(下)》中冥想盆的场景,主要解释了《哈利·波特》中永生的机制,留给展现斯内普与莉莉最重要对话的时间所剩无几。
片段中展现了斯内普在莉莉因魔法能力被姐姐佩妮羞辱后安慰她的场景,也展现了斯内普与莉莉的童年时光、两人关系的亲近,以及他遭受詹姆·波特欺负时的痛苦。
但电影没有展现西弗勒斯在愤怒中称莉莉为“泥巴种”的场景。
电影也没有揭示,无论莉莉是否与詹姆在一起,西弗勒斯都可能是她的爱慕者。没有展现莉莉为詹姆辩护、反击斯内普对詹姆的指责,也没有清晰体现斯内普对她的爱意。
因此,观众无法充分理解西弗勒斯本可以成为詹姆在莉莉心中的真正情敌。观众也无法了解,尽尽管他们是朋友,但西弗勒斯曾长期认为麻瓜出身的巫师莉莉没有生存权利。
此外,电影没有展现,作为一个局外人、一个遭受暴力的孩子,斯内普是多么轻易地就被卷入食死徒的圈子。
原著对这一主题的刻画也不完整,但电影中几乎完全没有涉及。
缺失的细节削弱了关键场景的情感冲击力
或许,为了控制电影时长,不将所有斯内普与莉莉的重要对话都包含在内是明智的,但这削弱了记忆场景应有的情感效果。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都没有必要深入探讨斯内普如何转变为食死徒的细节,因为这可能会引起对反派不必要的同情。
然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电影本可以更深入地展现莉莉与西弗勒斯关系的深度,以及这种关系与她同其他角色的友谊、与她自身认知之间的冲突。
鉴于斯内普是整个《哈利·波特》传奇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这样的揭示会显得尤为珍贵。
由于未能呈现斯内普与莉莉之间那些最重要的对话,冥想盆的场景未能充分传达斯内普性格的复杂性,也未能像它本可以做到的那样,为观众感受最终与伏地魔的决战做好充分铺垫。
斯内普对莉莉的爱是伏地魔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份爱未能拯救莉莉本人,因为伏地魔无视了斯内普饶恕她的恳求,但正是这份感情最终促使斯内普背叛了伏地魔,并对整个魔法世界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现在我很好奇,即将到来的HBO剧集能否更贴近原著地展现这条剧情线?
来源:自然de聆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