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主角的 “续命密码”:10条生存铁律请收好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7-25 09:19 2

摘要:很多鬼怪题材电影的开端都是这样:年轻人或孩子为了寻乐,念出奇怪的文字,结果召唤出恐怖生物,到最后几乎所有主角都难逃厄运。

很多鬼怪题材电影的开端都是这样:年轻人或孩子为了寻乐,念出奇怪的文字,结果召唤出恐怖生物,到最后几乎所有主角都难逃厄运。

比如《林中小屋》里,戴娜在地下室发现一本书后,不知怎的非要秀一把自己的拉丁语功底,结果自然触发了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世界毁灭。

其实,只要不瞎显摆就啥事没有。

电影《灵动:鬼影实录》就是个绝佳的反面教材。

当凯蒂和米卡的房子里开始发生超自然事件时,两位主角熬到第十九个晚上才决定去酒店过夜,却在最后一刻改了主意,结局惨不忍睹。

而且米卡还一直抱着玩闹的心态,试图和恶魔交流并拍下来。

比较明智的例子是《鬼哭神嚎》,主角们在情况差点酿成大祸时就果断搬离了那座房子。

好奇心很少能带来什么好处。

尤其在恐怖电影里,好奇的角色基本都活不成。

当漆黑的地下室传来什么动静时,这种好奇心就表现得特别强烈。何必非要走进去呢?很多时候根本毫无意义。

如果角色们非要去地下室或其他黑暗的地方,那务必带个靠谱的手电筒。但千万别带恐怖片里常见的那种——光线弱得像在灰尘里埋了三十年似的。

要带那种能照几十上百米、照亮大片区域的手电筒。

现在很多手电筒都能做到,可恐怖片里的主角总能找到最没用的那种,只能慢悠悠地照亮房间,等照到反派时,人家早就扑上来了。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这条法则在恐怖片里尤其突出——想活命,你只需要跑得比杀人魔快。

通常这类片子里的反派不跑,而是走得特别快,但他们总能追上受害者,原因有二:

第一,受害者会摔倒;

第二,他们会一头扎进撞见的第一个建筑物里躲起来。

比如在《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 里,海伦被一个慢悠悠走着的杀人魔满城追,结果她居然想不出比跑进商店更好的主意。

于是商店就成了她的牢笼。

这种情况下该做的,就是继续跑,最好跑去警察局或人多的地方。

不过在《致命弯道5:血族》里,这招好像也没太管用。

有时真觉得恐怖片里的角色都不看电影,否则他们应该知道反派从不会一枪毙命。

在好几部《惊声尖叫》里,角色们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而在《月光光心慌慌:杀戮》的结尾,主角们以为终于干掉了迈克尔·迈尔斯,于是放松了警惕,结果被这个家伙狠狠“回敬”了一番。

无论反派多强,他们只有在暗中偷袭、逐个击破时才厉害。

对付恐怖片里的杀人魔,就得像在现实中遇到熊一样:聚成一堆,让对方明白这不是它能搞定的。

不过,这招只对人类的杀人魔有效。

至于杰森·沃赫斯(《十三号星期五》)、迈克尔·迈尔斯(《月光光心慌慌》)、弗莱迪·克鲁格(《猛鬼街》),还有《潜伏》、《养鬼吃人》、《午夜凶铃》里的各种怪物,只会对此嗤之以鼻。

当怪事开始发生,就该把儿女情长抛到脑后了。

恐怖片里几乎总是女生活下来,而情侣——无论是在派对上,还是在杀人魔追杀的间隙,但凡忍不住要秀恩爱的,基本都死翘翘了。

无论是《X》、《月光光心慌慌》系列、《十三号星期五》 系列、《童军手册之僵尸启示录》,还是其他许多电影,都印证了这条法则。

《仲夏夜惊魂》、《非礼勿言》、《灵动:鬼影实录》、《美国恐怖故事》第1季、《惊魂记》、《罗斯玛丽的婴儿》——这些片子有个共同点:主角们非但不离开可疑之地,反而留了下来,最终追悔莫及。

在《仲夏夜惊魂》里,丹妮和朋友们目睹了社区的恐怖却未离开;

在《非礼勿言》里,年轻夫妻虽想逃离新结识的诡异朋友,却中途改变主意;

在《灵动:鬼影实录》里,凯蒂和米卡以为两人合力能搞定一切,结果证明不行;

在《美国恐怖故事》第1季,哈蒙一家不愿离开房子,永远留在了那里;

在《惊魂记》里,玛丽昂·克兰虽注意到诺曼·贝茨(以及他所谓的母亲)行为怪异,却觉得没啥大不了;

在《罗斯玛丽的婴儿》里,尽管怪事不断,罗斯玛丽·伍德豪斯也没有离开那栋住着古怪邻居的房子。

要是这些电影里的主角能聪明点,早点离开,故事可能在第一幕就结束了。

早点开溜。去哪?随便哪都行,越快越好,越远越好。

如果恐怖片里演的是鳄鱼(它们转头超慢),那这条法则就不存在了。

但人类转头只需要一秒钟,恐怖片里的角色却偏偏很少这么做。

在某个角色悄无声息地穿过房间、聚精会神地盯着前方时,他身后的杀人魔有足够时间泡杯茶、煮杯咖啡喝掉、刷刷手机、把玩一会刀子,然后在最后一刻隐入阴影。

直到这时,主角才终于想起来回头看一眼。

来源:自然de聆听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