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默片时代代表了电影最纯粹的形式。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摄影技术和利用摄像机讲述故事的方式。在没有声音辅助的情况下,无声电影的演员只能依靠画面、动作和表情的力量。
默片时代代表了电影最纯粹的形式。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摄影技术和利用摄像机讲述故事的方式。在没有声音辅助的情况下,无声电影的演员只能依靠画面、动作和表情的力量。
默片时代对现代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默片时代电影运动的影响,如德国表现主义和苏联蒙太奇理论,几乎可以在当今的每一部电影中看到。
遗憾的是,超过75%的无声电影已经失传,好在许多得以流传的作品仍被视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圣女贞德蒙难记》
《圣女贞德蒙难记》自1952年《视与听》杂志首次发布十年一次的影史最佳电影排行榜以来,一直稳居前十名之列。在2012年发布的名单中,《圣女贞德受难记》依然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中排名第九。
《圣女贞德蒙难记》根据臭名昭著的圣女贞德审判改编,导演卡尔·西奥多·德雷尔直接采用审判的原始记录来创作剧本。
影片因其革命性的摄影技术而备受赞誉,包括前所未有的特写镜头、极端角度的镜头运用和高对比度的灯光。蕾妮·让娜·法尔孔内蒂对圣女贞德的塑造,是影史最令人难忘的表演之一。
《大都会》
由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弗里茨·朗执导的《大都会》是史上首批长篇科幻电影之一。《大都会》以未来的反乌托邦城市为背景,描绘了富人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影片主题涵盖了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现代化以及一战后社会中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兴起。
作为默片时代制作成本最高的电影之一,《大都会》采用了革命性的特效和制作设计。
这部电影利用微缩模型、强迫透视和舒夫坦方法来实现其未来主义美学。舒夫坦方法是一种特效技术,通过镜面反射使演员与微缩场景共处同一空间。
《福尔摩斯二世》
《福尔摩斯二世》是巴斯特·基顿执导并主演的六部入选美国国家电影目录的电影之一。
尽管最初上映时并未取得成功,但基顿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事业复兴,使《福尔摩斯二世》被重新审视,被誉为最伟大的视觉艺术作品之一。
《福尔摩斯二世》中最著名的场景,包括基顿穿过电影银幕进入电影世界的梦境,用一个爆炸球玩台球,以及基顿从行驶的火车上抓住水龙头的场景。
在拍摄后一个场景时,基顿摔在地上,脖子撞在了一根铁轨上。直到11年后,一位医生才发现基顿在拍摄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时颈部骨折了。
《群众》
金·维多执导的《群众》是默片时代的杰作之一,也是首批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的25部电影之一。该片聚焦于一个美国家庭在纽约生活遭遇的种种磨难与挑战。
著名的新浪潮派导演让-吕克·戈达尔曾被问及为什么不拍摄更多关于普通人的电影。他回答说,《群众》已经存在了,何必重拍?这部电影以其对家庭困境的现实主义描绘和摄影技巧著称,尤其是其独特的镜头运动。
《幽灵马车》
《幽灵马车》是瑞典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由无声时代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维克多·谢斯特罗姆执导,对传奇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产生了重大影响。
《幽灵马车》融合了奇幻与恐怖元素,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概念:每年最后一个死去的人必须驾驶死神的马车,收集次年所有死去的人的灵魂。
《幽灵马车》之所以成为一部影响深远的电影,有多重原因,包括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巧妙的双重曝光技术,以及闪回嵌套闪回的复杂叙事结构。
2012年,瑞典电影杂志《FLM》将《幽灵马车》评为瑞典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
《城市之光》
到1931年,人们普遍认为公众已经对无声电影失去了兴趣。然而,查理·卓别林执导的《城市之光》仍是一部无声电影,尽管好莱坞已经进入有声时代好几年了。
令许多人惊讶的是,《城市之光》在商业和评论界都大获成功,如今被广泛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城市之光》讲述了卓别林的标志性角色流浪汉与一位醉酒的百万富翁成为朋友,并爱上了卖花女郎的故事。
影片融合了卓别林标志性的闹剧幽默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元素。著名编剧詹姆斯·艾格曾称赞卓别林在《城市之光》最后一幕中的表演是影史最伟大的的表演。
《战地之花》
金·维多执导的《战地之花》是整个默片时代票房第二高的电影。《这部浪漫战争片讲述了一个富有的美国男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亲历战争的残酷,爱上一位法国女子的故事。
作为美国国家电影目录的收录作品,《战地之花》凭借其反战主题和战争场面的制作水准,证明了自己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战争影片。
约翰·吉尔伯特和伦姆·阿多姆斯在银幕上产生了非凡的化学反应,造就了默片时代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
《持摄影机的人》
毫无疑问,吉加·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这部实验性纪录片通过革命性的电影技巧,生动展现了苏联的生活图景。
在《视与听》杂志的影评人投票中,该片被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纪录片,完美诠释了苏联蒙太奇理论的视觉力量。
为了拍摄《带着摄影机的人》,维尔托夫发明并改进了许多电影技术,包括多次曝光、慢动作、定格、跟踪镜头和分屏。在1929年《带着摄影机的人》上映后,这些技术都成为了电影创作中的主流元素。
《摩登时代》
1936年,在默片时代结束近十年后,查理·卓别林决定制作另一部默片。和《城市之光》一样,《摩登时代》在评论界和商业上都取得了成功。
作为首批入选美国国家电影目录的25部电影之一,《摩登时代》既是一部世界级的喜剧,也深入探索了工业化的影响。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也是他标志性的流浪汉角色在银幕上正式亮相的最后一部作品。
卓别林自《城市之光》开始为自己的电影创作配乐,而《摩登时代》的配乐堪称影史经典。影片的浪漫主题曲“Smile”,后来也成为了流行音乐的经典曲目。
《日出》
《日出》是无声时代的巅峰之作,也是首批入选美国国家电影目录的25部电影之一。这部浪漫悲剧讲述了一个男人在与另一个女人发生婚外情后,试图重燃他和妻子之间的爱情的救赎故事。
该片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导演F·W·穆尔瑙执导,为好莱坞电影注入了欧洲美学风格。《日出》的制作设计和明暗对比摄影夸张的风格化处理,恰恰体现了德国表现主义的抽象美学。
来源:电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