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解说成新体裁?利弊之争背后是媒介变革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7-22 22:19 2

摘要:如今,我们经常在一些短视频网站上,看到“五分钟为你讲解完一部电影”,或者“电影精华段落混剪”之类的标题,那些原本需要花几个小时观看的电影,似乎都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快速划过。

《少女复仇组》

如今,我们经常在一些短视频网站上,看到“五分钟为你讲解完一部电影”,或者“电影精华段落混剪”之类的标题,那些原本需要花几个小时观看的电影,似乎都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快速划过。

未来观看电影的主流方式,会被这种倍速和拼贴模式所取代吗?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这些现象?

一个难以避开的现实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各种各样的数字屏幕上观看各类影像作品的。我们不能假装这件事不存在,或者只是简单地批评它,说它轻浮、浅薄,粗暴地讲它定义为低级娱乐形式,那样视角未免狭隘。

01.

电影解说UP主,影史上早出现过

一般来说,人们对这种类型的短视频的认识是:我们现在太忙了,抽不出足够的时间或者说懒得去看一个120分钟的长片,所以5分钟的概览可以很好地提供一种速食服务。也有人觉得,电影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讲故事吗?故事看完了,也相当于把这部电影看完了。

但是,除此之外也还存在一种现象,我们现在也经常能看到长达30分钟,甚至更长的解说视频,比起正片来,并未节省多少时间,这不是和短视频的省时效果很矛盾吗?

其实,这类视频之所以流行起来,正说明我们不是要为了节省时间才看解说视频,我们想看的,是解说者本人不自觉创作的一种评论家式的电影。

也就是说,视频网站的UP主相当于是电影的讲解员,如果再追溯,电影讲解员的身影在电影史上早就出现过。

无声电影的时期,日本流行过的一种职业就是默片解说员。黑泽明的哥哥黑泽丙午,曾经是浅草一流馆和大胜馆里的“活动弁士”,后来有声片来临,影院业主们提出解雇全部的解说人,为此解说人们举行了罢工,黑泽丙午还曾经担任罢工委员会的主席。

后来,明知自己所坚持的和时代前进的方向相反,内心极为痛苦矛盾的黑泽丙午在年仅二十七岁的时候选择自杀,这位带领着黑泽明进入电影世界的哥哥的去世,给黑泽明留下了终身的影响。他曾经这样说过,有我哥哥这样的底片,才有了我这样的正片。

无独有偶,到了黑泽明60多岁的时候,因为电影业的衰退,声誉如黑泽明也筹不到钱去拍自己想拍的电影,还让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失了业,黑泽明此时选择了和哥哥黑泽丙午一样的道路,尝试自杀,索性没有危及生命,在恢复过来之后才又开始拍片。

《完美的日子》

默片解说员的工作是要在电影放映的现场的同步讲解电影,这种讲解形式和原本属于舞台表演的的说书有些相似之处,边解说边表演,夹叙夹议。这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一边讲解电影内容,一边加上自己评论的电影解说视频颇为相似,所以某种程度上,今天的视频up主都称得上是赛博弁士。

那么,这样的视频解说最终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很显然,一般来说,这类解说都是带有一种很强烈的评论人主观观点的评述,也就是说,解说人如同一个带有强烈立场的电影评论家,在你还没有看过影片之前,你已经先阅读了对方的评论,之后再去观看这部影片可能也很难不被其观点所左右。很多人反感和反对这类视频的理由,也正是如此。

不过,电影本身就是一个经过了文化编码,最后封装打包好,带着评述的视角被送到我们面前的内容。它的内容当中同样包含着固有的文化视角、道德立场以及意识形态表达,只不过在以故事为名义的包装下,比较难以察觉。

而我们作为观众,本身是不能够打破这个封装的形式去挑衅它的,我们既不具备这样的工具,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直到数字化使得一切文化数据的存取和分发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离散,对它的获取也变得更加容易。媒体从传统的实体存储媒介、比如说胶片、纸张、磁带等等介质中被解放出来,那些曾经被固定在内容上的元素也就得以被解放出来,比如说,文字不一定要在纸上才能被阅读,影像也不一定需要胶片才能被记录。

在今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平台,自由地组合不再被内嵌于特定的文本或电影中的元素,它们可以自由地在文化之源中漂流,沉浮在新的语境中供人们信手拈来。

那些所谓的讲解视频,事实上打破了这种电影的封装状态,让它和文字,图形,共同构成了一种新的人机交互界面。

02.

5分钟速看不能代替看电影本身

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这种视频形式甚至蕴含着一种更大的可能。比如说为了增加视频效果,解说人往往会在评述和讲解的时候,除了用旁白来表达他自己的意见,还经常掺杂着一些表情包,流行的梗图,反应镜头,和各类图形,符号,文字等等元素。

而这类夹叙夹议的评论家式电影,新浪潮时期的导演戈达尔早就试着用影院电影的形式拍过。他说过,如果电影消亡了,他就去搞电视,电视消亡了,他就回归纸笔。比如他拍的《我略知她一二》,混合了字母文字拼贴,流行的消费主义符号,还有剧中人自己评述剧情,甚至发表社论的情节。

当然更多的导演,对于这类视频恐怕没什么好感。互联网上最早的电影调侃视频,可能是将近20年前《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由陈凯歌导演的原片《无极》本来的意义被完全消解并被嘲笑,后来还引发了陈凯歌导演的震怒,为视频制作者胡戈引来了官司。

《无极》

这种情况的产生,源于成长于不同媒介环境的两代人,对于什么是电影,有一种根本性、撕裂性的认知。对于笃信电影必须是一种文以载道的艺术体裁的导演来说,这当然就是一种冲撞和亵渎;但是对于新媒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创作者来说,这又是非常自然而然的娱乐行为,并且,谁能够评判说,这不是一种新的数据电影呢?

然而,即使并不反对这种视频形式,但这种速看视频依然不应该代替原本的电影观看,如果说这类视频就代表着下一个文化方向,也显然是过于幼稚的乐观。

在现实中,解说视频不可避免地对电影进行了肢解和解离,由于它形式的任意性,和总是迎向更为便捷粗俗的、娱乐的特性,也总是使得它原本可能具备的革命意义很快就消失殆尽。

我们经常看到,像是对《帝国的毁灭》这样严肃的历史正剧的片段性、任意性的解说,让原本电影中所呈现的更为复杂的历史维度,综观的世界图景,在经过这样的解释之后,只剩下荒谬。

5分钟速看不但不能代替看电影本身,并且往往会消减电影的丰富性和多重视角,但是这类解说视频,却又有自己的形式和特点,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电影体裁。

至于到底如何看待它,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究竟是要探索电影的边界,还是甘心情愿娱乐至死,仅此而已。

03.

数字时代,更丰富还是更单一?

当一切都被数字化的时候,除了文化数据从根本上变得离散,对一个剧集的删减修改,也会变得比我们想象得容易得多。

我们今天就借着这个话题,来聊一聊一部非常著名的英剧《九号秘事》。《九号秘事》是由两位英国的制作人自编自导自演的系列剧集,到今天已经持续播出了十年了。两个主创的体型一个胖一个瘦,是一对很经典的喜剧组合,中国观众也很亲切地把他们叫做二策和胖胖。

《九号秘事》播出并火了之后,国内的视频平台购买并引进了正版。但是,平台引进的《九号秘事》第八季的最后一集,因为涉及到一些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不适宜的内容,遭到了大量的删减。

这一举动引起了观众们的愤慨,有影评说:“一集被删六分钟,这个神剧还怎么看呀?”“删减版哪怕只有一秒都已经完全不值得去看”,或者“我宁可不看,也好过看阉割版”。大家纷纷开始自我调侃,说自己是“正版受害者”。

《九号秘事》第一季

这个事件恰好向我们说明,在今天这些文化产品好像可以自由流通而繁荣的数字时代,同样使得任意的篡改和取消行为也变得更加容易。

正如我们刚才所讨论过的,封装好的文化产品在数字层面还会再次离散,那么就永远可以对这个内容进行再次篡改,于是,人们最终接受到的信息会产生不对等。比如说,对于难以从其它渠道主动获取未删减版本的观众来说,经过篡改的版本,也只能是唯一的真实了。

这也正是我们面临的一切都数字化之后的困难处境。网络时代常见的“404”,这种已经出版又被取消的页面,在纸媒体时代是非常难以想象的。

当一本书、一个杂志或者一份报纸,下了印厂,进入流通领域,再回收和销毁它的可能性会很低,它所存在的痕迹是几乎不可能像在数字时代这样,如此轻易地被消灭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我们反而要回头去珍视许多曾经被我们抛弃的,被视为是落后的旧媒介。因为每一种媒介,都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特性和独特的文化界面。

《九号秘事》第八季第五集,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囊括了一些社会学要素的,把文化交互界面扩大的例子。

这一集在英国首次播出的时候,把大家的期望值提得很高。但在开播以前,剧方突然通过BBC的播音员和大家说,这集停止播放,要改播一个有奖竞猜的综艺节目。

在观众们感到恼火,打算换台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所谓的综艺节目,其实是整个剧集当中的一集,只是它的形式和综艺一模一样。就在大家看综艺片段看得一头雾水的时候,真正的故事情节也逐渐地浮现了出来,和《九号秘事》的一贯风格一样,这一集的结尾出现一个大反转。

剧集播完,观众们还处在震惊中,BBC的播音员再次出现,不无俏皮地跟大家说,“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九号秘事》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九号秘事》第八季

如果《九号秘事》采用Netflix、HBO、Hulu等流媒体平台整季放出的形式,就像我们国内视频平台引进后的观看方法的话,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BBC正是借用了电视台节目一周一播的形式,观众对电视现场直播的熟悉程度,以及违反预期的观众心理,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效应。

也就是说,这部作品充分利用了电视这一媒体种种看似已经落伍的限制,它囊括了媒介本身独特的形式和表达。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媒介的形式?因为,媒介形式本身就是它的内容,就像电子书不同于实体书,数字化的电影也不同于胶片电影一样,去除物理特性后,所有的信息最后都只会被当作均一的数据来处理,那么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不是变得更丰富,而是更单一,不是更自由,而是更容易被操控、被篡改和被掩盖。

如何使用和看待一项技术,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本身。

来源:看理想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