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也卖国:佐罗的面具背后竟是三姓家奴

非凡影视 欧美明星 2025-07-16 02:30 2

摘要:佐罗作为经典的荧幕形象,早已在全球范围内为大众熟知。国内观众对佐罗的了解,大多源于上世纪法国和意大利合拍的一部电影、美国的一部电视连续剧,以及美国和日本分别制作的一部动画。

身着黑色披风,头戴黑色圆帽,大半个脸被黑色面具遮住,骑着一匹名为龙卷风的黑色骏马,手持皮鞭和佩剑去伸张正义,每次都会留下Z字形的剑痕……

佐罗作为经典的荧幕形象,早已在全球范围内为大众熟知。国内观众对佐罗的了解,大多源于上世纪法国和意大利合拍的一部电影、美国的一部电视连续剧,以及美国和日本分别制作的一部动画。

美国作家约翰斯顿 - 麦卡利是佐罗之父

佐罗是由美国作家约翰斯顿 - 麦卡利塑造的虚构角色。它最早在1919年《全故事周刊》刊登的小说《卡皮斯特拉诺的诅咒》中亮相。接着,1920年的电影《佐罗的印记》让其取得巨大成功。这使作者备受激励,在四十年间大量创作续作,其中有5个连续故事和57篇短篇小说。

毋庸置疑,原著《卡皮斯特拉诺的诅咒》是极为畅销的,累计销量超过了 5000 万册。

1919年版本的《卡皮斯特拉诺的诅咒》的封面

在1920年,第一部电影《佐罗的印记》问世

鉴于文学作品取得了巨大成功,各类翻拍、改编以及同人创作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尤其是在版权到期之后,延伸作品的数量多达上百个,其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小说、音频、广播剧、舞台剧、动漫、连环画、游戏,还有40多部电影和10余部电视剧。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玩偶、模型等周边产品。

那四部为国人所熟知的作品,不过是庞大系列的一小部分罢了。

在《蝙蝠侠》漫画里,存在不少向《佐罗》致敬的地方。

韦恩夫妇在观看《佐罗》的当日不幸离世。

另外,佐罗的形象以及双重身份的设定,可称作美式超级英雄的源头。就像广为人知的蝙蝠侠,浑身上下都是相似元素——蒙着脸、身着黑斗篷、身为富二代孤儿、拥有秘密基地、秉持正义行事、有忠诚的仆人,黑色汽车是黑马的演变。甚至有这么一种戏谑的说法:自佐罗之后,英雄们都开始戴上面具了!

佐罗在日漫领域产生的影响也极为显著。《叛逆的鲁鲁修》里能看到与之相似的痕迹,甚至Zero疑似是Zorro的变形,其geass能力发动时对应Z字形剑痕。当然,像《美少女战士》中的夜礼服假面、《海贼王》里的鹰眼和索隆,以及《女神异闻录5》中的佐罗人格面具,都是对日漫中佐罗形象的一种致敬。

佐罗的形象近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各种日本漫画作品中出现

加利福尼亚处于西班牙统治之下的时期,正是佐罗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原著《卡皮斯特拉诺的诅咒》里,佐罗居住于西班牙统治下的加利福尼亚。他时常为孤立无援之人复仇,惩处残忍的政客,热衷于帮扶受压迫的人。所以被调侃为“卡皮斯特拉诺的诅咒”,这便是小说名字的来历。

部分后续的改编作品,把故事背景改成了墨西哥时期的加州。像国内观众熟知、由童自荣配音的阿兰德隆版《佐罗》,故事就设定在虚构的“新阿拉贡”。据网友考证,其原型或许是哥伦比亚的玻利瓦尔省。

我们自巴塞罗那这个地方登上船,跨越大西洋后,进入加勒比海区域抵达加拉加斯(Caracas),接着前往卡塔基纳(Cartagena),而后翻越过那些山脉,便到达了我们的新居所——新阿拉贡。

实际上,佐罗在西班牙语里表示“狐狸”。尽管不像《蝙蝠侠》里那样成为角色的标志性元素,但同样有着颇具隐喻性的角色特征。例如主角自家庄园中的密道系统,通向一个名为“狐狸窝”的秘密据点。这也许是对列那狐故事的致敬,后来又得到了《叛逆的鲁鲁修》中诡计与叛逆元素的致敬。

毋庸置疑,佐罗在不同版本里的造型也时有变化。部分版本中,他仅佩戴眼罩和头巾,而在另外一些版本里,他戴的是圆形面具。起码在初次亮相时,佐罗的斗篷是紫色的,并非后来大家熟知的经典黑色。

《佐罗的印记》的海报里,人物所戴头巾和阿兰德隆版本的存在差异。

1939年,由Reed Hadley担当主演的影片是《佐罗的战斗军团》。

一般情况下,佐罗倾向于独自行动,不过1939年的《佐罗的战斗军团》是个特例。在费尔班克斯得到授权改编的这部作品里,存在一群专门的蒙面协助者。麦卡利之后增添了一位哑巴协助者贝尔纳多,阿兰德隆版等改编作品也延续了类似做法,协助者甚至会戴上头套来充当替身。

除此之外,麦卡利在续作里增添了盗贼和美洲原住民等角色。其中部分人知晓佐罗的身份,这在不经意间强化了佐罗具有本土特色的形象,和平时那个放荡不羁的白人庄园主形成了强烈反差。

身为本土英雄,佐罗的敌手常常是源自文化母国的殖民者。

佐罗故事的灵感来源涵盖了17世纪处于英国统治之下的爱尔兰

麦卡利创作佐罗的另一灵感来源,极有可能是有“狐狸”绰号的威廉·兰波特。他于1615年出生在爱尔兰南部港口韦克斯福德,十几岁时就因在新教郊区宣扬天主教,被以叛乱罪名逮捕。然而,他竟成功冲破严密的防守越狱,还当了一阵子海盗。

在彼时的爱尔兰,处于绝对数量优势的天主教徒地位低下,远远比不上从海对岸英国过来的新教徒那般受人青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只是宗教上的分歧,而是演变成了利益严重冲突的世代仇恨。因此,有许多像兰波特这类的激进分子,在阶级仇恨和民族仇恨的推动下伺机报复。他先是抢劫新教徒的船只,后来索性加入法国军队,参与对英国的战争。

有传言称这是威廉 - 兰波特的画像。

在公元1630年,兰伯特得到西班牙伯爵奥利瓦雷斯的赏识,从而被举荐进入宫廷。之后,他以纪廉·隆巴尔多等别名持续活跃,并且作为方阵军团的队长参与了多场战役。九年后,他接受了奥利瓦雷斯交予的外交与间谍双重任务,打算获取资金和兵力后返回爱尔兰去煽动叛乱。然而不久后,他就被调往墨西哥,据说原因是他行为不检,致使一名贵妇未婚先孕。因此,他被愤怒的西班牙贵族流放到了海外。

实际上,兰伯特只是接到一项新的任务,去监视那位新上任的总督,此人疑似对葡萄牙叛徒心怀同情。谁能想到,两年之后他竟被宗教裁判所逮捕,罪名包括与原住民、黑奴以及土生白人相互勾结,信奉印第安巫医和占星术,假冒腓力三世的私生子,密谋发动叛乱并打算自立为墨西哥国王。在蹲监狱的时候,他成了囚犯们的领袖,还借助其他囚犯的帮助成功越狱。之后,他公然挑衅地留在墨西哥城,张贴大字报声称要炮轰裁判官。到了1659年,他再次被捕,在火刑执行之前,他用捆绑自己的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被称作墨西哥国父的米格尔·伊达尔戈神父

在阿兰·德龙版本的《佐罗》影片里,存在诸多用以向其致敬的隐喻成分。

如此一位自身就充满传奇意味的人物,理所当然地成了墨西哥民族主义文学的天然创作素材。1872年,墨西哥作家比森特以其为蓝本创作了一部小说,相同题材的作品如繁花般不断涌现,“El Zorro”的名气在那时迅速传播开来。

这些创作给后续的佐罗文化打下了基础。在阿兰德隆版本的电影里,也存在向它以及墨西哥解放历史表达敬意的元素。例如对底层民众心怀同情的总督、取自墨西哥国父米格尔的角色名称、正直且颇具号召力的修士、仆人敲响的钟声,还有满含美洲异教特色的“黑狐仙”民间传说。

加利福尼亚

历经了从西班牙属地到墨西哥领地,再转变为美国领土的过程

诚然,不管墨西哥人对兰波特多么看重,他的传奇故事在世界范围内依旧属于小众文化范畴。除了一些新大陆的居民,只有爱尔兰的乡亲们才会对他予以认可。凑巧的是,佐罗小说的创作者麦卡利刚好是爱尔兰裔。因此,麦卡利会熟知上述传奇故事,并且把墨西哥狐仙打造成了在全球通用的侠义形象代表。

无奈难题接连不断地出现。诞生佐罗的加利福尼亚,不但随墨西哥脱离西班牙帝国实现独立,还在几年之后闹起事端转而投向美国怀抱。这使得英雄的故事不可避免地笼罩上一层新殖民主义的阴影。更为过分的是,在2005版《佐罗传奇》这部电影里,佐罗公然支持加州并入美国,简直就像那出卖领土、毫无气节的三姓家奴。

2005年版本的《佐罗》主演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来自西班牙

耐人寻味的是,相继遭到抹黑的西班牙与墨西哥,竟都对这部电影的偏向性毫无察觉。其中,西班牙兴致勃勃地制作以佐罗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还同意让本国明星安东尼奥 - 班德拉斯担当主演。而墨西哥更为干脆,直接准许《佐罗传奇》这类作品在其国内取景拍摄并上映。

由此可见,时代的更迭足以让许多曾经引人关注的热点逐渐平息。身为获胜一方的美国,不但难以阻挡拉美移民入境,更没办法阻止西班牙语在南方各州成为普遍使用的方言。而作为失败一方的墨西哥,也从未有过重新夺回加州的念头。不然的话,或许很快就会面临西班牙人类似的要求……

来源:书中阅乾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