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超人正在中国市场狠狠铺街,他们上映了十万块大银幕,结果每场电影只能卖出去一张票!”这就是此时此刻来自美国影迷的真实反馈——超人扑了,而且是狠狠扑了。
“我们的超人正在中国市场狠狠铺街,他们上映了十万块大银幕,结果每场电影只能卖出去一张票!”这就是此时此刻来自美国影迷的真实反馈——超人扑了,而且是狠狠扑了。
中国市场不是没给他们机会。7月12日新版超人上映的第一个周末,全中国电影院甚至给他们安排了9.4万场次。
这什么概念?相当于全国范围有五分之一的电影荧幕都在“供奉”超人,而且还是在一个属下的周末。
顶着这样的排片待遇,假如中国电影到了美国,他们能不能或者说敢不敢也拿出这么多的场次?结果呢?待遇拉满,超人当日票房1800万人民币,广大影院连空调费电费都收不回来。
所以没办法,7月12日(上映第二天)之后,新版超人就直接进入自由落体状态。到现在总票房多少?
不到6000万,他们官方账号甚至连票房过亿的海报都发不出来。而且不光中国,各位仔细看,现在全球市场都不买超人的账,只有北美地区(美国、加拿大)撑起了票房。
换句话来说,新版超人基本拍成了一部北美地区的特供片。全球观众不买账,总不能说是观众出了问题吧?其实这样说起来,这两年美国大制作电影票房扑街、口碑崩盘的也不止一两部了。
但这一次不一样——这可是超人!超人是什么?不夸张说,这绝对是美国文化娱乐行业中全美第一IP。
如果非要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那就好比咱们的孙悟空,妇孺皆知、老少皆宜,国民度极高。
所以这一次DC也拿出了极大的诚意重启超人这个金字招牌。新版超人电影制作成本2.25亿美元,算上宣发、营销、全球市场推广费用,总金额差不多达到3.5亿美元。
换算成人民币就是25亿的超级大制作,整个美国从上到下无比期待。美国白宫甚至官方下场P图,把特朗普都放上了海报,穿了一回红内裤。
你说这部超人真的拍得很烂、不堪入目吗?其实也不是。截止目前,它在豆瓣评分6.8分,不算好但起码及格;IMDb开分7.7分,甚至比之前《正义联盟》《钢铁之躯》版本还高。
但很明显,这一次超人的大扑街不是电影制作层面的失败,也不是技法问题。背后隐藏的底层逻辑是:当今世界已开始厌烦来自美国的文化灌输和价值观植入。
我们必须承认,过去几十年中,美国产出的影视作品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美国文化传教士”的角色。我清楚记得,当年《美国队长2》里,史蒂夫·罗杰斯有段台词:“Price of freedom is high, and it's a price I'm waiting to pay.”(自由的代价很高,但这是我愿意付出的代价)
很多时候你直接告诉全世界“美国很伟大”,大家不会听,还容易引发逆反心理;但当你塑造出美国队长这样的角色,让观众喜爱他,再由他的形象说出这句台词,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这就是美国电影独特的内在结构——没给你上课,没给你喊口号,但看完电影你很容易产生一种价值取向。
1997年《泰坦尼克号》上映,全球票房22亿美元。当初火到什么地步?据说亚马逊雨林中原始部落的土著,什么语言都不会,唯独认得一个单词:America。
美国在《泰坦尼克号》的年代恰逢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比尔·克林顿执掌白宫期间,美国外无纷争、内无萧条,一国经济总量占全球1/3。
这样的国家在电影中代表全人类对抗外星人、抗击邪恶,谁有意见?没人有意见,也不敢有意见,因为当年美国在军事层面的压迫感更离谱。
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不夸张说一仗打醒全世界。当年的伊拉克是什么水平?好歹是中东一霸、沙漠中的劲旅,结果在美军降维打击下,40天就彻底丧失战斗力。美国用不到千人战损换取伊拉克军队超10万人伤亡,一举告诉全世界什么叫现代战争。
海湾战争
打完仗后,美国又连续拍出《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这样的旷世佳作。现实与银幕交织,在那个时候,必须承认,这对全球观众的心灵认知是巨大冲击。
《拯救大兵瑞恩》9.5分,《黑鹰坠落》9.1分,《阿甘正传》8.7分……我甚至可以说,很多人对美国的认知就是建立在这些影视作品、这些荧幕形象之上——有血有肉,世界之灯塔。
但相同手法、类似套路玩到现在,确实有些疲惫了。观众疲惫,美国电影人自己也疲惫。曾经好莱坞电影在价值观宣传上是隐形的、悄无声息的、潜移默化的,但再高超的技巧玩了五十年,成了“价值观批发机”,谁也顶不住。
就哪怕是口碑极好的《速度与激情》系列、新版《侏罗纪》,你猜它们票房多少?一部不到5亿,一部不到3亿,远未达到爆片程度。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