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惊艳般登场,狂澜全球票房:154亿,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全球影史票房第5名(仅次于《泰坦尼克号》),之后热度不减,再五一档仍逆势吸金6000万票房。
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惊艳般登场,狂澜全球票房:154亿,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全球影史票房第5名(仅次于《泰坦尼克号》),之后热度不减,再五一档仍逆势吸金6000万票房。
对比《哪吒之魔童闹海》连衍生品收入超100亿人民币的惊艳表现,25年全球影视不少也是赔的连"裤衩”都不剩了,下面我们就盘点下25年亏损最多的五部电影。
一、《地球特派员》
豆瓣 5.2 分,或许是给这部皮克斯史上最贵动画最精准的注脚。
3 亿美元制作费,最终北美票房 4195 万美元、中国 5 天 2057 万人民币的成绩,让多城影院提前撤档的狼狈,成为动画电影本末倒置的典型案例。
观众用 "老套如 AI 生成" 吐槽剧情,绝非苛责。
外星特派员降临地球的设定,本可挖掘文明碰撞的深层命题,却被简化成 "好人打败坏人" 的低幼模板。
曾经靠《寻梦环游记》用亡灵世界解构记忆、《头脑特工队》用情绪小人解析成长的皮克斯,如今在资本裹挟下,把 "相遇 - 冲突 - 和解" 的工业流水线用到极致。
那些耗资千万的星际特效,终究没能掩盖故事内核的空洞 —— 就像用黄金打造的空盒子,再华丽也装不下观众的期待。
更值得玩味的是其市场策略的全面溃败。
试图用 "全球通用套路" 讨好所有观众,结果中美市场双扑街。
当制作方把 30% 成本砸进营销,却不肯在剧本打磨上多花哪怕一个月,这个曾经的动画标杆,正在亲手撕掉 "创意至上" 的标签。
观众要的从来不是技术炫技,而是能住进心里的故事,可惜皮克斯忘了。
二、《蛟龙行动》
10 亿投资换来 3.7 亿票房,8.7 亿的亏损数字,写着四个字:档期误判。
林超贤想复制《红海行动》的成功,却没搞懂一个基本规律:国庆档需要家国情怀的燃,春节档需要合家欢的暖。
首日 7443 万票房后,排片占比骤降至 7.6% 的春节档最惨纪录,就是市场最直白的拒绝。
但败笔不止于此。文戏的崩塌让硬核军事元素成了无本之木,流量明星的表演断层更让角色成了空洞符号。
那些本该展现军人厚重感的戏份,最终沦为摆拍式的 "耍帅"—— 对比真正能让观众共情的军事题材,差的不是爆破特效,而是对 "人" 的理解。
当一部军事片既没让观众感受到战场的残酷,又没让人体会到战士的挣扎,剩下的只有特效堆砌的空壳。
这场溃败给行业提了个醒:春节档不是什么类型都能塞的万能筐。强行把与档期调性相悖的内容往里装,再强的导演光环也护不住场。
三、《碟中谍 8》
4 亿美元成本,全球不足 6 亿票房,14 亿人民币亏损,宣告了 "阿汤哥神话" 的式微。
从《碟中谍 6》中国 12.45 亿到本片 4 亿的断崖式下跌,观众用脚投票:"飙车扒飞机" 的套路,看腻了。
170 分钟片长里,动作戏与冗长文戏的失衡,让曾经的 "硬核爽片" 成了 "奇观堆砌的疲劳轰炸"。
反派动机模糊,支线游离,全片像串在阿汤哥极限动作上的珠子,好看却散架。
这恰是好莱坞 IP 依赖症的绝症:把所有赌注压在明星和套路,却懒得打磨故事逻辑。
中国市场的遇冷尤其值得深思。
当观众见过更有深度的类型片,单纯的视觉刺激已难打动人心。
IP 从来不是免死金牌,当创新跟不上观众审美升级的速度,再经典的系列也会跌下神坛。
《碟中谍 8》的教训很简单:套路玩多了,观众就不陪你玩了。
四、《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
5 亿投资,6.5 亿票房,2.5 亿亏损,3组数字让徐克的武侠实验成了一场尴尬的闹剧。
预售 3.5 亿的热度,最终被 "PPT 式打斗" 和选角争议反噬,证明流量 + 经典 IP 的公式,早已不是万能钥匙。
创作理念的混乱是根源。宣传时喊着 "家国情怀",正片里却围着三角恋打转;
徐克标志性的江湖气,被粗糙特效磨成了塑料感。
肖战饰演的郭靖被批 "文弱无侠气",暴露了一个致命问题:选角不是看流量,而是看角色适配度。
当资本绑架创作,"侠之大者" 的精神内核被稀释成偶像剧套路,经典 IP 也就成了被榨干价值的空壳。
影片的溃败撕开了经典改编的痛点:既想讨好原著粉丝,又想拉拢年轻观众,结果两头不讨好。
武侠片的灵魂从来不是特效和流量,而是江湖气、侠客魂,丢了这些,再响亮的 IP 也撑不起一部好电影。
五、《封神第二部》
7 亿投资,11 亿票房,3 亿亏损,这个数字给 "封神宇宙" 浇了盆冷水。
前作积累的口碑,被续集粗糙的特效和混乱的剧情消耗殆尽,豆瓣 6.5 分的成绩,暴露了系列创作的浮躁。
续集创作的魔咒再次应验:只想着复制前作的视觉奇观,却忘了故事和人物才是根基。
第一部靠 "质子弑父" 展现的权力异化深度,到续集成了武戏堆砌的狂欢;那些本该丰满的角色,成了推动剧情的工具人。
殷郊法相的 "西化特效" 沦为笑柄,不过是急功近利的缩影 —— 当制作团队把心思花在怎么炫技,而不是怎么讲好故事,系列 IP 就成了空中楼阁。
观众要的从来不是 "宇宙" 的噱头,而是能让人记住的人物和故事。
《封神第二部》的教训很直白:续集不是简单的 "前作加长版",而是要在原有基础上挖得更深,可惜主创没懂这个道理。
这五部电影的集体溃败,指向同一个真相:影视行业正在经历一场 "去泡沫化" 的阵痛。
当资本不再为空洞的特效、僵化的套路、流量的泡沫买单,当观众越来越清醒地为 "好故事" 投票,行业终于到了该回归本质的时刻。
高投入不是原罪,但若投入没花在剧本打磨、人物塑造、类型创新上,再高的成本也只是打水漂。
来源:阿大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