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中,斯嘉丽最后有没有追回瑞德?

非凡影视 欧美明星 2025-07-19 20:02 2

摘要:爱尔兰诗歌里对土地的爱,从来不是一句“我爱你”那么简单。它像雨水渗进泥炭沼,像盐水渗进绵羊毛,像玲珑骰子安红豆的刻骨相思——那么绵,那么密,带着疼,带着血,带着恨,带着不肯愈合的伤口。

爱尔兰诗歌里对土地的爱,从来不是一句“我爱你”那么简单。它像雨水渗进泥炭沼,像盐水渗进绵羊毛,像玲珑骰子安红豆的刻骨相思——那么绵,那么密,带着疼,带着血,带着恨,带着不肯愈合的伤口。

叶芝对爱尔兰土地的赞颂,不是简单的风景描摹,而是一种将地理、神话与民族命运熔为一体的“神圣书写”。他的书写中,爱尔兰大地既是真实的泥土与岩石,又是永恒的象征与母亲,承载着凯尔特的幽魂、失落的王权、未竟的自由。这份爱化成了一种精神抵抗:哪怕土地被夺走了,用词语也要把它种回来,赎回被英语压制的盖尔语(虽然他并不会说)灵魂。

帕特里克·卡瓦纳更粗犷,在《大饥荒》里,他说土地是“一块被啃得只剩骨渣的母体”,而农民像寄生在上面的虱子,他又觉得绿色的田野是他的鲜血。这种爱带着自毁的狂热——你恨土地榨干你,可一旦你离开它,你就连人也不是,连孤魂野鬼都不是。恨到极致,也爱到极致。

谢默斯·希尼的《泥炭沼人》里土地保管着古尸的“黑暗记忆”。观看泥炭的纹理,他会带着血缘般的震颤。他说,原来土地不是私有的疆域,而是吞噬的母体。原来我们从未真正拥有土地,只是它允许我们腐烂在其中而已。

娜乌拉·尼·多姆奈尔的《迁徙》说:“我的子宫是倒过来的山谷,每一次离别都在里面塌方。”在这里,女人的身体变成了土地的替身(钱钟书曾经调侃说,爱尔兰人的不动产只有扔子和屁股),月经是地质塌方,是迁徙和流亡,流亡者的身体带着故乡的映像。

爱尔兰人对土地的爱藏着诅咒,越爱它,你就越发现土地根本不在乎你。它借你的脚生根发芽,借你的眼泪下雨灌溉,最后你死了,它就把变成表面的一层腐殖质。可爱尔兰诗人偏要在这无望的地里种出马铃薯的花。就像乔伊斯说的,“历史是一场噩梦,而我挣扎着要从中醒来”,但醒来的地方,是那一块粘乎乎的土地,也还要在这块地里打拼起。

斯嘉丽对塔拉的爱,与爱尔兰人血液里那种“带着血泪和记忆的”土地之爱同构,只是它被移植到了美国佐治亚的红土上,并打上了南北战争的烙印。

斯嘉丽的爱尔兰父亲杰拉尔德·欧哈拉(想起了赏金奇兵3保卫农场战死的欧哈拉大叔)在黄昏的塔拉红土地上对她说:“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值得为之工作、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东西,~它是唯一持久的东西。” 这句话几乎是叶芝或卡瓦纳诗歌的变体,即中国人熟悉的土地-母亲-永恒。

斯嘉丽早年对此并不以为意,但当她历经战火、饥荒、丧亲、婚姻失败,真正独力支撑的时候,这句箴言在她体内就像古老的凯尔特种子一样突然苏醒。一种来自爱尔兰血脉的“集体无意识”,那种对土地的原始依恋,在她血液里漫山遍野地持久绵延。

爱尔兰的诗歌里,土地常以“受伤的母亲”形象出现;而斯嘉丽也把塔拉当成母体和子宫。亚特兰大陷落之夜,她冒死也要回到塔拉。战后塔拉荒芜、亲人零落,她赤脚在田里摘棉花、啃生萝卜,眼泪砸在红土上摔成八瓣。她用身体努力去缝合土地的伤口,也被土地弥合自身的伤口。

当梅兰妮去世、邦妮夭折、瑞德离开,斯嘉丽的精神支柱序列崩塌到只有塔拉。她喃喃自语:“我不能想这些,我要回塔拉……明天再想,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明天”不是时间,只是一口喘息,只要塔拉还在,她就能像安泰俄斯那样满血复活。

这个明天也像爱尔兰诗人面对大饥荒、大迁徙时,用明天指代那片赶不走、卖不掉的泥炭地一样。

斯嘉丽对土地的爱还嵌套着殖民色彩。她的家族在美国南方夺来塔拉,奴役黑人耕种;而爱尔兰人在老家却是被殖民者。土地之爱因此带着罪疚与赎罪的双重色彩——像希尼写的“我用英语写作,依旧在耕种被没收的爱尔兰土地”(Writing in English, I am still tilling the confiscated acre of Ireland.)也像斯嘉丽用沾血的手守护塔拉。这种“既是掠夺者又是被掠夺者”的身份张力,让她的土地情结比纯粹的爱尔兰原型更复杂,但底色仍是那“离开土地你根本就不是个人”的凯尔特执拗。

来源:一往无前辰星hiyIlc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