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她塑造的每个角色,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门,带着观众在人性的迷宫里穿梭,每一步都充满惊喜与震撼。
舍得智慧说:高能量玩家,在不同的角色里成为大女主。
演戏这回事,各人有各人的路数和章法。
伊莎贝尔・于佩尔的路数里,鲜少能看到重复的脚印,反倒处处是挡不住的探秘欲。
这年头,她甩开那些看似风光的速成法子,一门心思扎进角色的世界里精雕细琢。
与角色同频共振,说到底是她以最沉潜的姿态,拥抱每一个当下的瞬间。
顶尖的表演,从来都是对“眼前”最诚恳的体察。
所以她塑造的每个角色,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门,带着观众在人性的迷宫里穿梭,每一步都充满惊喜与震撼。
从《福斯汀与美丽的夏天》里不起眼的小配角崭露头角,到两度摘得戛纳电影节影后桂冠,又在威尼斯电影节两度荣耀加身,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演艺之路,铺满了数不清的国际重磅奖项......
她能演活那么多不同的角色,不是平白无故就做到的。
生活里的那些明亮与阴暗,喜爱与憎恶,她都一点点收集起来,细致地用到角色身上,让角色变得真实可感。
主持人鲁豫在《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第六期的访谈里摊开她的“成绩单”——
“据统计,到2017年为止,在您之前拍过的所有电影中,您饰演过34位母亲、6位女儿、结婚21次、饰演过2位女王、5位性工作者、2位凶手、2位受害者、从事过23种不同职业、被解雇过1次。”
伊莎贝尔·于佩尔的语气充满着认真:“选择了她们,就要负责。”
《维奥莱特・诺奇埃尔》中,她是那个冲破世俗枷锁的叛逆者,眼神里燃烧着对自由的渴望,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不顾一切的决绝。
《钢琴教师》里,她化身为压抑而扭曲的音乐家,指尖流淌的音符里藏着无法言说的痛苦与欲望,将人性的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
《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既有对浪漫的憧憬,又有对现实的无奈,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转身都充满了故事感。
她从不畏惧挑战“复杂的女性角色”。
她舍得打磨演技,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角色的塑造中,只为了在镜头前呈现出最真实的状态。
就像她喜欢的作家娜塔莉・萨洛特的叙事方式,伊莎贝尔·于佩尔从不刻意去刻画角色的外貌体态,而是凭借想象让角色慢慢占据自己的精神领域。
新婚雀跃时的娇羞、垂死叹息时的绝望、重生坚韧时的挺拔。
这种全凭想象力塑造角色的方法,让她灵感丰沛,永远不会重复已知事物。
一部戏的打磨是在攒一分劲,一次对捷径的舍弃是在存一份智。
伊莎贝尔·于佩尔仿佛有一种魔力,让每个角色都借她的身体,带着独有的呼吸节奏,真正地活过一回。
伊莎贝尔・于佩尔的人生轨迹,从来写不进“人云亦云”的注脚。
好莱坞那些动辄上亿的投资,还有那套商业运作的逻辑?
那是别人热衷的棋局,她懒得挪步入局。
《天堂之门》成了业界口中的“票房败笔”,她却看得透彻:“按资金算,它是好莱坞电影,但艺术表达上却远远算不上好莱坞电影。”
在她心里,好故事值得死磕到底,绝不能被商业的大潮卷着走。
她的心思从不在那看似光鲜的名利场打转,伊莎贝尔・于佩尔只想让每个故事都长出筋骨血肉,都能传递出独一份的思考与情感。
那些源于生活的直觉,最终都化作了创作里的养分。
“正确的选择是依赖直觉的,比如有段时间我连续接了两三部新人导演的电影,而且这几部电影都不错。”她如是说。
要做决定,却不知对方的能力,正如一场充满着机会和挫折的冒险。
但伊莎贝尔·于佩尔坚信“我的人生我做主”。
她不向市场妥协,选的每部戏、走的每步路,都合自己的心意。
那些被她主动舍弃的,恰恰成全了她最想留住的自己。
“对她来说,作为一个好演员是最重要的,是唯一的一个标准。”
尊重市场和尊重自己的价值观判断,二者之间存在着取舍,但鲁豫认为伊莎贝尔·于佩尔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这个时代需要舍得。
舍掉外界追捧的浮华,才能得到内心坚守的纯粹;放下世俗定义的“成功”,方能握紧真正与自我契合的价值。
就像《编织的女孩》里那场悬崖边的戏,她闭着眼跟着导演往前走。
睁开眼时,早已站在角色灵魂的最深处。
从影院银幕的光影交错,到剧场舞台的即时呼应,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日程表总像被塞得没有空隙。
她在不同国度、各式戏剧与电影之间灵活转换,有段日子甚至同时扎进四部剧的排练里连轴转。
先是在韩国演《玛丽说》,十二月要排《玻璃动物园》,期间还得跑中国巡演《樱桃园》,外加意大利名导罗密欧・卡斯特鲁奇执导、在巴黎上演的《贝热尼丝》。
鲁豫曾问她,年复一年这样连轴转,靠的是什么支撑。伊莎贝尔・于佩尔漂亮的眼睛里亮起光:“只因热爱我做的事,这足以支撑我。”
这份热爱从不是三分钟热度,是她用半世纪熬成的“一辈子的浪漫”。
优雅依旧的伊莎贝尔·于佩尔,舍了清闲,不纠结过去的掌声,不焦虑未来的剧本,只盯着眼前的台词、当下的舞台。
为了一场巡演,她会提前数月进行排练,仔细琢磨每个细节,确保在舞台上呈现出最佳状态。
越将角色融入自身,越自然流露,她的表演就越轻盈。
即使在舞台上有时会忘词,但她能迅速接上,观众也不会察觉,她觉得这种打破既定模式的瞬间很美妙,能让一切焕发新生。
她将所有的精力都积攒在当下,用行动诠释着活在当下的真谛。
正是这种对表演的执着,让伊莎贝尔·于佩尔在岁月的流逝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舞台上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鲁豫感叹道:“当一个人特别努力地认真工作的时候,哪怕是个最平凡,最普通的工作,在那一刻,那个人是有光环的。”
真正的热爱,从不是等一个完美时刻,而是把每个“此刻”,都过成值得的样子。
“生命就要过去了,我们好像还没真正活过”,让我们去享受生活吧。
光影掠过时代,伊莎贝尔·于佩尔仍在舞台中央发亮。
那些在舞台上闪耀的瞬间,银幕里鲜活的角色,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答案。
热爱是最好的保鲜。
她积攒着热爱,用取舍的笃定滋养角色的生命力,正如舍得酒以时光为酿,让每一口都藏着岁月的沉香。
这个时代需要舍得——
舍眼前的短期诱惑,得接纳自我的从容之境。
舍外界的喧嚣纷扰,得内心的清明笃定之态。
这份清醒与执着,让她在演艺路上始终鲜活如初,也让享受生活成为丰富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来源:舍得智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