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里斯觉得罗素兄弟能够执导“烧钱之作”,DC影业需要雄心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7-18 12:10 2

摘要:DC工作室打算推出《激战》,这是华纳的大手笔作品,扎斯拉夫邀请罗素兄弟执导这部系列。而且《THR》的记者鲍里斯确认,《激战》属于“烧钱之作”,该片的拍摄、制作成本非常高,真实效果如何还未知,至少大家并不看好此类作品的市场效果,罗素兄弟到时候就有可能成为DC影业

DC工作室打算推出《激战》,这是华纳的大手笔作品,扎斯拉夫邀请罗素兄弟执导这部系列。而且《THR》的记者鲍里斯确认,《激战》属于“烧钱之作”,该片的拍摄、制作成本非常高,真实效果如何还未知,至少大家并不看好此类作品的市场效果,罗素兄弟到时候就有可能成为DC影业的“替罪羊”。首先,鲍里斯觉得罗素兄弟能够执导“烧钱之作”,他们在漫威执导的《美队》和《复仇者联盟》系列就是典型的“烧钱之作”,因为这对兄弟能够提高电影的档次,让大家觉得此类作品“烧钱”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再者,鲍里斯看好罗素兄弟对于影片在宣传方面的把控能力,毕竟宣传巧妙的电影,也能缓和“烧钱之作”的负罪感。

同时,鲍里斯对华纳也提出了建议——DC影业需要雄心。在鲍里斯看来,古恩和扎斯拉夫有明确的计划,而且他们也在积极学习漫威。但是这家影业似乎一直没有什么雄心,都是“走一步看一下”的心态。从DC影业对《小丑》抠抠索索的态度,就能看出他们需要雄心,才能更上一层楼。然而,雄心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DC影业若想真正突破现状,必须从根源上改变创作思维——不再将漫威视为追赶的标杆,而是挖掘自身叙事基因中的独特性。当《小丑》以R级片身份斩获十亿票房时,恰恰证明了DC角色在人性深度探索上的先天优势,这种优势需要被转化为系统的战略而非偶然的惊喜。


真正的雄心应当体现在对创作者的大胆信任上。华纳高层需要学会像对待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那样,给予导演足够的叙事自由度。詹姆斯·古恩的《X特遣队》已经展现出这种可能性——当导演能够打破超级英雄电影的公式化套路时,反而能激活角色最原始的魅力。这种创作生态的建立,远比简单复制漫威的"电影宇宙"排片表更重要。在技术层面,DC亟需建立更敏锐的市场反应机制。当《海王》证明水下奇幻题材的票房潜力时,后续开发却陷入迟缓;当《闪电侠》多元宇宙概念引发观众兴趣时,配套的衍生企划却未能及时跟进。这种决策链条的迟滞,暴露出的是制片体系的结构性问题。或许DC该考虑成立类似漫画创意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让影视开发与漫画创作形成真正的协同效应。


最关键的雄心,在于重新定义超级英雄电影的价值维度。漫威用23部电影构建了"无限传奇",而DC完全可以在社会议题的锐度上走得更远——就像《守望者》当年做的那样。当超英题材面临观众审美疲劳的当下,敢于让《沼泽怪物》探讨生态危机,让《康斯坦丁》直面宗教隐喻,或许才是突破同质化竞争的最优解。毕竟,真正的雄心从来不是追随潮流,而是创造潮流。鲍里斯对罗素兄弟的信心并非毫无依据。在好莱坞这个资本与创意激烈碰撞的竞技场里,能将商业与艺术平衡得如此精妙的导演实属罕见。罗素兄弟似乎天生具备一种魔力——他们总能把高预算的视觉奇观转化为观众心甘情愿买单的文化现象。


笔者(沾沾自喜看电影)认为,这种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他们的电影总能在宏大叙事中嵌入细腻的情感线索,让爆炸场面与角色成长并行不悖。比如《复仇者联盟3》中灭霸的悲情底色,或是《美国队长2》里对信任与体制的深刻拷问。观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往往不自觉地被带入更深层的思考,这恰恰消解了“烧钱”带来的浮夸感。 更重要的是,罗素兄弟深谙当代观众的消费心理。他们擅长用社交媒体制造话题,比如通过角色互动、幕后花絮或悬念剪辑来持续点燃粉丝的热情。这种宣传策略不仅拉长了电影的热度周期,还让高成本制作显得物有所值——毕竟,当一部电影成为全民讨论的焦点时,谁还会纠结它的预算数字?


所以说,鲍里斯觉得罗素兄弟能够执导“烧钱之作”。或许,真正的“烧钱艺术”不在于挥霍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否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观众的情感共鸣。而罗素兄弟,正是少数能玩转这场危险游戏的导演。这种独特的创作哲学,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中达到了巅峰。当观众为钢铁侠的响指泪流满面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价值数亿美元的场景背后,是导演对角色弧光的极致雕琢。罗素兄弟像精明的炼金术士,总能把商业元素的铅块淬炼成艺术价值的黄金——他们让超级英雄落地时溅起的不是尘土,而是能引发哲学讨论的思想涟漪。有趣的是,这种能力正在重塑好莱坞的制片逻辑。

来源:阿涵爱剪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