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压迫与反抗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两者对立且统一。没有压迫自然是就没有了反抗,没有了反抗,那么压迫也就不叫压迫了。面对压迫,有人顺其自然,有人则是揭竿而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兰基先生的罪行》讲述的就是压迫
压迫与反抗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两者对立且统一。没有压迫自然是就没有了反抗,没有了反抗,那么压迫也就不叫压迫了。面对压迫,有人顺其自然,有人则是揭竿而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兰基先生的罪行》讲述的就是压迫与反抗的故事。
法国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电影《兰基先生的罪行》讲述的是一个叫兰基的印刷厂文员,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然而自己的小说却被印刷厂老板拿去做了交易,最后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好在印刷厂老板因为一次车祸死去,兰基先生被众人推举为印刷厂新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印刷厂事业蒸蒸日上,大家在没有老板约束的印刷厂生活的很好,然而天公不作美,印刷厂老板某一天回来了,面对着昔日的下属,印刷厂老板冷酷无情的准备继续夺走兰基先生的一切。
《兰基先生的罪行》是一部左派电影,当然,除去派别之外,本片所展示出来的人文关怀也是很多当代电影所不具备的。派别只是一种时间段内的分类,而电影之外,作为一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所关注的点才是最重要的。
《兰基先生的罪行》设定了一个逻辑,一个在现在看来是有着意识形态,但是在二十世纪却非常普遍的逻辑,那就是资本家的恶。毫无疑问,印刷厂老板是一个资本家代表,虽然算不上一个大资本家,但是却也有好几十号人。然而印刷厂老板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呢?对于兰基先生这样的老好人来说,他采用的是欺骗,对于那些涉世未深的女性来说,他威逼利诱,毫无底线的骗奸,对于自己的供应商,他拖欠货款,对于自己的合伙人,他肆意欺骗。
印刷厂老板巴尔塔基本上集齐了所有资本家的负面形象于一身,然而现实当中,即便是这样丑闻堆砌的人,依旧是能呼风唤雨,在普通的无产阶级面前依旧趾高气昂。这本身是一种阶级压迫,同时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统治。
好在其中有了插曲,如果没有巴尔塔死亡前后的对比,印刷厂的兰基先生等人自然是不会意识到自己在没有了阶级压迫之后,是会让生产力爆棚的。而巴尔塔死亡之后的印刷厂起死回生也印证了这一点。这种观点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是一种社会思潮,当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因生产过剩而陷入到战争危机,而法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因此而不能幸免。
本片上映的1936年,之所以能在影片中有如此鲜明的主体被体现,原因还在于本片上映之时,法国全国正在陷入一场大罢工的浪潮中,劳动者纷纷通过罢工来提高自己的薪资待遇,而在这样的大潮之中,本片上映的意义也就更加重大了。
这似乎是一种启示,当劳动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回报的时候,劳动热情是非常高涨的,然而当压迫者想要在这样的前提下继续压迫劳动者的时候,劳动者就会反抗。
本片给出的结局是反抗获胜,然而劳动者的反抗可以让一个压迫者死亡,同时也会让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如果法律以及社会制度无法给予劳动者应有的尊重以及一视同仁的话,那么这种如同兰基先生的反抗最终会演化为一种钢铁洪流,没有谁能在这样的声势浩大的行动中幸免。
然而本片上映几十年,这种零星的反抗依旧在继续,然而压迫者并没有因此而有任何的教训比如说认真的让劳动者有尊严,让自己跟劳动者维持一种平衡的关联。即便是一时的妥协,劳动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旧是没有让自己获得有尊严的地位,这是让人遗憾的。
没有谁愿意用最终的暴力反抗来为自己谋求一种公平生活的权力,然而在妥协当中,总有人愿意源源不断地靠近边界且在不断的试探劳动者的尊严到底值多少钱。巴尔塔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没有人会意识到巴尔塔本身的行为实际上破坏的是劳动者和资产阶级的信任。但当这种破坏可以为自己谋求利润的时候,没有哪个资本家会愿意不去进行的,这就是劳资关系越来越尖锐的主要原因。破坏意味着给自己获得更大的利润,然而付出的风险却并没有成倍的上升,最终,矛盾只会以超越风险的方式发生。
《兰基先生的罪行》讲述了反抗的意义,即便这种反抗现在很卑微很弱小,然而一旦这种力量汇聚起来,整个二十世纪就会随之动摇,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革命我们自然已经知道,正是这种力量汇聚起来的效果展现,然而那个时候,巴尔塔这样的资本代言人的结局就没那么重要了。
……
你好,再见
来源:抽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