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点噼里啪啦砸在上海体育场的塑料座椅上。7月12日晚,数千名观众裹着一次性雨衣,手机屏幕的光在昏暗看台上连成一片。原定7点半开场的侃爷演唱会,时间滑过8点,舞台中央依旧空无一人。焦躁像水汽一样在场馆里蒸腾,终于有人扯着嗓子喊出那句憋了太久的话:“退票!”喊声如
雨点噼里啪啦砸在上海体育场的塑料座椅上。7月12日晚,数千名观众裹着一次性雨衣,手机屏幕的光在昏暗看台上连成一片。原定7点半开场的侃爷演唱会,时间滑过8点,舞台中央依旧空无一人。焦躁像水汽一样在场馆里蒸腾,终于有人扯着嗓子喊出那句憋了太久的话:“退票!”喊声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一片愤怒的声浪。
就在这此起彼伏的抗议声浪里,迟到整整四十多分钟的侃爷,终于慢悠悠地踱上了舞台。没有聚光灯追着他,没有精心设计的开场VCR,甚至连一句“上海你好”都吝于给予。他径直走到麦克风前,在近乎全黑的环境里直接开唱。台下被雨水泡了许久的观众,面对这堪称“裸奔”式的开场,懵了。憋着气看完全场后,网络上的吐槽瞬间炸锅:“连灯光都省了?”“这钱是不是太好赚了点?”
人们很快发现,这种让观众在等待中耗尽耐心的戏码,对侃爷而言早已是“保留节目”。仅仅几个月前的韩国演唱会上,他就曾因迟到一小时引发众怒,最终演出时长也缩水至仅有两小时。韩国粉丝的强烈不满,并未成为这位巨星的前车之鉴。这次在上海,他不仅迟到的“传统”照旧,连最基本的舞台呈现也一并“精简”了。
讽刺的对比在于,观众手中紧握的门票,价格区间赫然印着980元至2680元。最高近三千元一张的入场券,对标的是主办方事前描绘得天花乱坠的蓝图:这是侃爷新专辑《BULLY》发布后的全球首场演唱会,承诺在舞台语言、曲目编排、舞美设计上“焕新升级”,由“国际顶尖制作团队”打造,将带来一场融合声、光、影像、装置多重媒介的“全感官沉浸式视听盛宴”。现实却是,观众淋着雨苦等,最终等来了一场近乎“裸唱”的表演。宣传册上金光闪闪的承诺,与现场冷冰冰的简陋形成了刺眼的“卖家秀”与“买家秀”。巨大的心理落差,让那句“这个钱太好赚了”的吐槽,充满了被戏弄的无力感。
更让上海观众意难平的是,侃爷并非没有在中国成功举办大型活动的经验。就在去年九月,他在海南海口举办的试听会,不仅门票秒空(96.5%的购票者来自岛外),更是实实在在地为当地带来了约5100万元的票房收入和高达3.73亿元的旅游收入,成为一次现象级的文化商业事件。彼时的风光无限与此次上海的仓促潦草,仿佛出自两个截然不同的团队之手。从海口的“现象级”到上海的“翻车级”,这断崖式的体验落差,很难不让人质疑:是态度出了问题,还是执行彻底崩盘?
作为坐拥二十多座格莱美奖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嘻哈巨星之一,坎耶·维斯特(YE)的音乐成就毋庸置疑。但头顶再耀眼的光环,也不能成为漠视职业契约和消费者基本权益的挡箭牌。网友的愤怒直指核心:“国际巨星就可以搞双标服务?”“高票价难道不应该匹配高标准的尊重和呈现吗?”淋着雨、伸长脖子干等四十多分钟的观众,他们的时间成本、恶劣天气下的忍耐,以及被严重稀释的观赏体验,又该由谁来买单?
一场标榜“顶尖”、“沉浸”的演唱会,最终以一场雨中的混乱等待和潦草敷衍的表演收场。侃爷的“上海时刻”,像一根尖锐的针,戳破了国际巨星光环下可能存在的傲慢泡沫。2680元的票价,在迟到、无光、无舞美的现实映衬下,显得格外刺眼。当“迟到”成了习惯性怠慢,“精简”成了服务缩水的借口,再辉煌的履历,也掩盖不了对观众那份基本尊重与契约精神的巨大亏空。这场雨中的闹剧落幕了,但它留给整个演出市场的拷问——关于艺人的职业素养、服务承诺的兑现、以及消费者权益的切实保障——远比舞台上那几首仓促唱完的歌,要沉重和深远得多。天价门票,终究买不来对观众时间的起码尊重。
来源:影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