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动漫IP:变形金刚如何诞生到这个世界来的?

非凡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7-12 23:38 2

摘要:而在当初,恐怕没多少人会想到,美国孩之宝公司1984年为配合相应的玩具销售而制作的3集动画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变形金刚热潮。

不知不觉,作为世界上最红火的IP变形金刚已经诞生有40多年时间了。

它涵盖玩具、动画、电影、漫画、游戏等多个领域,成为很多人童年时的美好回忆。

而在当初,恐怕没多少人会想到,美国孩之宝公司1984年为配合相应的玩具销售而制作的3集动画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变形金刚热潮。

今天,我们回望变形金刚诞生史,发现它不仅是玩具变成超级IP的奇迹,更是一场商业与创意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

变形金刚的核心创意源自日本TAKARA公司1980年代初推出的"戴亚克隆"(Diaclone)和"微星超人"(Microman)系列可变形机器人玩具。

微星超人实际上也是TAKARA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从孩之宝公司购买的兵人玩具《Combat Joe》的使用权。

获得版权后,TAKARA公司将兵人玩具改装成可以自由拆卸和组合的微星超人,并为其创作了系列的漫画故事。

戴亚克隆则是在微星超人的基础上制作的可变形的机器人玩具,它们根据变形的形态不同有很多种类型,例如汽车、恐龙和枪械机器人等等。

微变系列的微星超人不到10厘米高,变形形态多为微型磁带,Choro-Q小型汽车以及一些手枪等。

这一系列的大多数玩具成为动画人物,如变形成P38手枪的威震天,Walkman的声波,迷你甲壳虫和大黄蜂等。

因为微变系列在日本本土受到了空前的欢迎,TAKARA公司开始尝试将这一系列玩具推向海外。

于是到了1983年,TAKARA公司为拓宽市场,在东京玩具展上展出了包括戴亚克隆和微星变形两个系列的玩具。

这些可以变形的玩具吸引了美国孩之宝公司代表的注意力,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款有巨大商业价值的全新概念玩具。

于是,孩之宝公司立即找到TAKARA公司进行了合作洽谈。

这时的TAKARA公司正愁打不开北美市场的销售量,双方是一拍即合。

孩之宝公司很顺利地拿到了授权,可如何让这些新颖玩具吸引美国孩子们的注意力,公司高层对此并没有多少信心。

就在这时,公司内部有人提出通过开发玩具周边的故事与角色来增强用户粘性的提议。

这个提案获得了高层认可,孩之宝公司便找到漫威,要求其为戴亚克隆和微星超人系列编写世界观与相关的漫画故事。

而漫威为此创作的故事就是大家后来所熟悉的变形金刚元祖漫画。

虽然漫画封面标注日期是1984年9月,但实际上在5月8日就开始预售。

这部漫画是变形金刚系列的开端,而漫画中许多设定,也将作为后来G1动画片的故事基础大纲。

发现漫画在市面上取得了一定反响,孩之宝公司也承诺由漫威公司进行相关的动画制作。

当时的孩之宝董事长儿子Jay·Bacal将这个项目改名为Transformers,即后来风靡全球的变形金刚。

在制作动画前,孩之宝团队先为其设定了两大阵营:守卫宇宙和平的汽车人(Autobots)和企图争霸宇宙的霸天虎(Decepticons)。

通过阵营的设定,创作者就能够将复杂的道德议题和人物关系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中。

漫威的漫画主编吉姆·舒特为两大阵营写了6页的大纲,将故事背景设定在遥远宇宙中一个叫赛博坦的机械星球上,还引入了维特·维奇一家作为人类的主角。

孩之宝对这个大纲很满意,便决定动手制作相关动画。

为了赶进度,1983年11月的时候,吉姆·舒特将动画角色细化任务交给了丹尼·奥尼尔。

后者虽然编写了擎天柱这个角色和名字,但最终交出的角色内容却被吉姆·舒特批评为敷衍了事。

孩之宝那边也觉得不满意,就将这个任务转交给了著名漫威作家鲍勃·布迪安斯基来完成。

由于时间紧任务忙,他在一个周末内为20多个角色命名,这其中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威震天、大黄蜂等等。

鲍勃·布迪安斯基还为所有角色撰写了个性和背景,这就形成了变形金刚史上第一批人物档案卡。

与此同时,漫威公司联手美国Sunbow公司开始制作G1动画片,并借鉴了1982年深受孩子们欢迎的《特种部队》动画的制作流程。

由于鲍勃·布迪安斯基和吉姆·舒特撰写的内容需要经过孩之宝公司审核后才能转交给Sunbow公司进行改编,所以G1动画片和漫威漫画的故事内容不太一样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在制作动画时,漫威公司又将大部分苦力活外包给了日本东映和后来的韩国AKOM工作室。

日本东映雇佣了动画师小原翔平进行动画设计,他根据孩之宝提供的玩具重新设计了8个角色。

这里面分别包括4个汽车人角色擎天柱、警车、横炮和爵士,4个霸天虎角色威震天、红蜘蛛、声波和激光鸟。

孩之宝公司根据小原翔平的设计制作了变形金刚的第一个广告,里面就包括戴亚克隆和微星超人玩具的新角色。

在这个广告中,孩之宝公司找来菲律宾籍的设计师弗卢勒·德里对小原翔平的设计进行了简化和调整,并设计了剩下的角色用于后续动画片的制作。

弗卢勒·德里几乎参与了整个G1动画和86大电影里的大部分角色设计,可谓是劳苦功高。

漫威公司在这段时间内也没闲着,开始同步连载变形金刚的漫画故事,从而实现了动画与漫画的双线宣传。

在上述公司与众多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G1动画于1984年9月份首播后立即引起了轰动。

据统计,该动画首播期间,全球收视率达到了惊人的高峰,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儿童节目之一。

随后,孩之宝的变形金刚玩具销量也出现了爆炸性增长,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最畅销的玩具之一。

这一现象级的成功,不仅证明了动画与玩具产业的紧密结合能够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也展示了跨媒体叙事在娱乐产业中的巨大潜力。

之后,变形金刚这个IP根据漫威漫画的故事大纲,开始制作后续的动画剧集,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动画系列。

为壮大变形金刚的产品队伍,孩之宝公司从TAKARA公司的新品中挑选了机器恐龙、机器昆虫、三变战士、挖地虎等角色加入到变形金刚的世界中。

孩之宝公司还从其他玩具公司购买了玩具版权,如来自TAKATOKU公司的路霸、天火,来自TOYBOX公司的大力金刚、天猫号,来自TOYCO公司的震荡波等等。

这样一来,变形金刚不再是简单的二变金刚,仿生形态、多重变形和合体的变形理念被孩之宝公司扩展开来。

到了1988年,上海电视台引进《变形金刚》G1动画的时候,变形金刚的故事已经风靡全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IP。

来源:战千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