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重生》:当人类再次打开“潘多拉魔盒”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7-12 04:53 2

摘要:作为《侏罗纪公园》系列重启后的第四部作品,这部被冠以“恐龙美学革新之作”的电影,既承载着影迷对初代惊悚美学的怀念,也因叙事疲软和角色塑造的争议陷入口碑两极。 从《侏罗纪公园》初代至今,恐龙始终是观众心中的“白月光”。

今年的暑期档除了有类型多样的国产片,也有好莱坞经典IP的拓展和续篇。

一场跨越三代的“恐龙狂欢”正在点燃银幕——《侏罗纪世界:重生》带着“老IP+新冒险”的组合拳强势登场。

作为《侏罗纪公园》系列重启后的第四部作品,这部被冠以“恐龙美学革新之作”的电影,既承载着影迷对初代惊悚美学的怀念,也因叙事疲软和角色塑造的争议陷入口碑两极。 从《侏罗纪公园》初代至今,恐龙始终是观众心中的“白月光”。

本片延续了系列标志性的基因实验设定:医药公司为提取恐龙血液中的“人类救赎密码”,派遣精英小队深入恐龙孤岛。

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冷酷特工佐拉、奥斯卡影帝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队友邓肯,以及新加入的恐龙学家乔纳森·贝利,组成了看似多元却缺乏化学反应的冒险小队。 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曾以《哥斯拉》重构怪兽美学,此番回归侏罗纪系列,他试图用环境叙事和低频音效营造压迫感,复刻初代中“人类在恐龙面前渺小如蝼蚁”的震颤感。

预告片中,沧龙掀翻船只的暗流涌动、棘龙半水生的致命突袭,以及畸王龙在迷雾中若隐若现的压迫身影,确实让人肾上腺素飙升。

然而,当剧情转入“双线叙事”——一边是精英小队采集基因样本,一边是普通游客家庭在岛上“极限求生”——节奏的割裂感与逻辑漏洞也随之暴露。 本片在恐龙设计上可谓下足血本:变异恐龙“速翼龙”融合了翼龙与迅猛龙的基因,展开双翼时宛如移动的死亡阴影;泰坦巨龙群穿越草原的壮美画面,短暂唤醒了观众对生命演化的敬畏。

然而,这些精心设计的生物却沦为“功能性符号”——风神翼龙沦为背景板,霸王龙被调侃为“大猫咪”,甚至出现“手枪击杀变异恐龙”的荒诞桥段。

当恐龙的威胁感被过度消解,观众不禁发问:它们究竟是自然奇迹,还是编剧手中的提线木偶? 作为系列首次无前作演员回归的作品,《侏罗纪世界:重生》试图用技术革新和主题深化摆脱“爆米花电影”标签。

35毫米胶片拍摄与潘那维申变形镜头的组合,让画面呈现出粗粝的原始质感;约翰·威廉姆斯经典旋律的碎片化运用,则试图唤醒老粉的情怀。

可从流出来的影评来看,有人认为:“这像是《哥斯拉》导演被侏罗纪IP绑架的产物。”

尽管导演爱德华斯强调“想回归斯皮尔伯格时代的留白美学”,但仓促的叙事节奏、割裂的双线结构,以及过度依赖CGI的视觉轰炸,反而让恐龙从“生命体”退化为“特效背景板”。 尽管口碑分化,影片仍凭借IP效应和暑期档红利交出亮眼成绩单:首日票房破7000万,首周近3亿,预测总票房近6亿。

IMAX厅的高上座率印证了“恐龙效应”的持续魔力,但对比前作《侏罗纪世界3》的16.95亿票房,本片的增长势头明显放缓。

观众用脚投票的分化,折射出侏罗纪系列面临的深层困境——当人类对恐龙的猎奇逐渐审美疲劳,仅靠视觉奇观和情怀滤镜,还能守住“怪兽之王”的王座吗? 《侏罗纪世界:重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商业大片在IP续作中的集体焦虑。

它用震撼的视觉奇观和生态寓言叩问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却因剧本的粗糙与角色的扁平化,让这场“重生”更像是一场华丽的自我重复。

或许正如片中那句台词:“科学不满足于普通恐龙,于是开始设计变异恐龙。”

而观众也在追问:当创作团队不再敬畏恐龙的野性之美,转而沉迷于基因改造的噱头时,这样的“重生”,真的算得上是一次进化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动力。

来源:小爱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