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影片豆瓣开分8.1,年初在意大利上映时票房收入高达 1700 万欧元,成为2025年该国票房最高的电影。本片由凭《完美陌生人》而名声大噪的意大利导演保罗·杰诺维塞执导。在上影节的映后对谈中,导演开玩笑地说道:“如果有人因为看了《完美陌生人》而分手的话,希望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部意大利新片获得了绝佳的口碑和惊人的上座率,甚至在影迷群体中一票难求,它就是《关于约会的一切》。
这部影片豆瓣开分8.1,年初在意大利上映时票房收入高达 1700 万欧元,成为2025年该国票房最高的电影。本片由凭《完美陌生人》而名声大噪的意大利导演保罗·杰诺维塞执导。在上影节的映后对谈中,导演开玩笑地说道:“如果有人因为看了《完美陌生人》而分手的话,希望看完《关于约会的一切》能够重新在一起。”
与前作的暗黑讽刺不同,新作《关于约会的一切》是一部带有浪漫色彩的爱情轻喜剧,但它又在传统爱情片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呈现形式上与心理学结合起来,也因此获得了“恋爱版《头脑特工队》”的称号。影片凭借巧妙的人格设定和喜剧化的故事风格呈现出十足的趣味性,主角们仿佛化身普通人约会中时的嘴替,一言一行皆犀利道出恋爱中的细密真相。
本片开场,两位主角皮耶罗和拉拉正在女方家中筹备他们的第一次约会。拉拉是一位35岁的家具修复师,刚刚结束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而皮耶罗则是一名年近50的高中教师,已离婚并拥有年幼女儿的监护权。尽管二人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准备好了重新开启一段新的感情。
与先前的浪漫喜剧电影不同,比起详细讲述主角约会的一切细节,导演选择直接将二人的内心戏暴露出来,用八个“嘴替”轮番出场大胆发言。
电影开场时,男主的四个人格就在喋喋不休地探讨初次约会究竟该带哪种避孕套,尽显意大利电影“风流而不下流”的特色;与此同时,拉拉脑海中的四个人格也在整理房间这一问题上“左右脑互搏”。
可见,相较《头脑特工队》中青少年脑中的不同情绪化人格,《关于约会的一切》中所呈现的人格更为复杂、也更加“成人化”。片中,皮耶罗的四个人格分别是理性的“教授”(Professore)、浪漫的“罗密欧”(Romeo)、奔放的“爱欲”(Eros)和麻木的“镇定”(Valium);拉拉的四个人格则由强势的“阿尔法”(Alfa)、性感的“叮当”(Trilli)、冲动的“碎片”(Scheggia)和童真的“朱丽叶”(Giulietta)组成。
男女主的约会模式遵循着浪漫喜剧电影的典型范式,从初识的“拗人设”到后来的“露马脚”,在众多人格的七嘴八舌下,约会不仅没变得更顺利,反而更加手忙脚乱,堪称“使出浑身解数,却闹出一堆洋相”。
当拉拉邀请皮耶罗一起就餐时,她不小心说成了“一起躺着吃”,两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尴尬逗笑了,但在女主脑内,作为主要人格的“阿尔法”却不敢相信这句口误,挨个询问是哪个人格搞的鬼,性感的“叮当”大胆承认,并表示其只是直面自身的欲望而说漏嘴罢了。
同样地,为了在初次约会中展现出理想的自己,男主也试图塑造一个温和、稳重、富有品位的形象,因此当拉拉询问皮耶罗是否看足球比赛时,他沉稳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但下一个镜头,他内心的四个人格早已勾肩搭背、欢快地唱着球队的战歌。这种反差不仅构成了电影的笑点,也显示了成人在约会中的复杂心理机制:为了迎合对方的期待,常常隐去真实兴趣、伪装甚至虚构爱好,但是内心早已按捺不住。
也正因如此,这个拙劣的掩饰很快就被女主察觉。之后,拉拉象征着冲动“碎片”的人格突然占据了意识的上位,她突发奇想并说服其他人格也选择一支球队支持,甚至一路幻想到在赛后闹事被警察拘捕,她对其他人格说“我感到体内藏着个足球流氓”。这个小插曲似乎也解释了我们在日常中会时不时冒出鬼点子的原因。
这种约会过程的拉扯在本片中通过几个人格被不断放大,二人激烈的内心斗争使得他们的关系时而疏远,又时而亲密。
电影中,当男主的女儿打来电话时,浪漫而童真的“朱丽叶”立刻警铃大作,说“我们又爱上了一个有家庭的男人!”,而理智的“阿尔法”则向她分析道:“一个周六夜都能空出来的男人,必定是个单身汉!” 这种在恋爱初期猜疑和摇摆不定的心情通过各自的人格也得以视觉化。
而当这些小误会被化解后,二人也循着恋爱中的惯性节奏开始亲昵地交换彼此的过往,逐渐解开心结,最终在浪漫氛围的极点同床共枕。
除了八个人格的直观演绎,影片也通过服装与妆造的巧妙设计来展现了人物的不同内心切面:代表着理性和沉稳的“教授”穿着西装三件套,洒脱的“爱欲”则披着皮衣和敞开领口的花衬衫;在女方这里,反叛的“碎片”以一头短发搭配朋克风的衣着,性感的“叮当”披着大红深V的连衣裙,而童真的“朱丽叶”则是穿着蓬蓬裙。虽然略显刻板,但让人能清晰直观地理解不同人格的内在状态。
除此之外,电影在配乐的处理上也与视觉内容彼此呼应。当男主因女主突如其来的打嗝而靠近时,欢快的舞曲出现,映衬着瞬间的浪漫;而当手机铃声突入时,音乐也戛然而止。背景音乐在电影中成为了情绪、甚至是爱意的具象化身。而对音乐的使用也在二人关系的极点处达到了高潮,激情过后,两人脑内的8八个人格共同演绎的皇后乐队的《Somebody to love》为影片增添了可看性和喜剧元素。
在八个人格合唱高潮段落之后,皮耶罗与拉拉准备着告别,尽管两人都渴望能够留宿,但却因难以启齿而备感煎熬。虽然影片并未细说,但这种内心纠结想必是观众可以共情的,在抛开伪装后主动交付真心毫无疑问是件很难的事情,恋爱中的人都害怕得不到回应,也害怕受伤。
但皮耶罗还是转头回了拉拉的家,电影在此时并未直叙主角们之间发生的对话,而是展现了四个男性人格敲响四个女性人格房门的画面。
这个桥段使得本片在空间的处理和立意上得到了升华。两位主角的人格们原先象征的是内心独白与个体意志,但两个空间的联通不仅象征着性别壁垒的跨越,也让人格从“内心独白”变成了“直接对话”,巧妙地视觉化了“打开心扉”的环节。
有趣的是,各种人格的发言也尽显其特征,“教授”喋喋不休地讲到所谓“男人的责任”,“爱欲”则承认是他选择了搭讪女主,犹豫不决的“镇定”拒绝发言并表示随大流,而浪漫的“罗密欧”则大胆袒露内心的真情,与“朱丽叶”一同说服其余的六个人格选择了留宿。
导演借《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经典爱情故事中的人名来作为故事的转折点,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般真挚的感情哪怕跨越百年也依旧存在,同时他也点明了本片想要阐述的恋爱真谛,即成年人爱意相通的高峰不是同床共枕,而是敢于放下伪装,让对方看到自己心里的那些兵荒马乱。
在亲密关系更为多元化的当下,似乎也只有意大利人还能奉上如此纯粹又颇具新意的爱情电影。在传统的浪漫喜剧叙事中,命运与灵魂的共鸣决定了爱情的到来,但《关于约会的一切》却颠覆了这种幻想,将爱情视作一场笨拙的谈判,脑内的人格用防御机制包裹住了心门,而那幕“叩响房门”则使得抽象的“情感沟通”如此具象化。
最终,也只有在真挚的心意相通后,我们才能放下伪装、不再拉扯,享受那一场坦诚而清澈的约会。
来源:阿之爱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