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末日电影都会选择一个末日场景,然后让现代人进入到场景当中看如何求生,这样的电影很长一段时间内风靡全球,然而当这个类型固定下来之后,故事内容就显得无聊了。无非是场景的变化以及角色的衍生。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将一个与末日相匹配的人放在末日场景中,那该会如何呢?
很多末日电影都会选择一个末日场景,然后让现代人进入到场景当中看如何求生,这样的电影很长一段时间内风靡全球,然而当这个类型固定下来之后,故事内容就显得无聊了。无非是场景的变化以及角色的衍生。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将一个与末日相匹配的人放在末日场景中,那该会如何呢?或者说让末日环境中的人群与现代人发生冲突又该如何?别着急,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中或许有答案。
《孩子与狗》是一部末日影片,本片讲述的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地球,此时此刻的地球已经成为了荒漠,而有幸在这荒漠中幸存者的群体们,他们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这种生活以弱肉强食为基础,但却磨练了一批人的生存技能,他们不以秩序为依托,也不以人际关系为生存核心。
某一天,一个带着一条狗的小伙子邂逅了一个女人,两人迅速发生关系且在途中遭到了伏击,另一群匪帮被击退后,小伙子便被女人引入到了一个地下城,这个地下城是逃脱了第四次世界大战的人群建立的,而在地下城里面,人们遵从着某种秩序,且无法逾越掌握这种秩序的人。小伙子在地下城被当成一种繁衍生息的资源,且很快的就被俘获了。危急关头,女人救下了小伙子,两人联手逃离了地下城,但是他们最终的意见却发生了分歧,女人想要小伙子相助,最终成为地下城的主宰,而小伙子却并不喜欢地下,他还是更愿意跟自己的狗一起浪迹天涯。
《孩子与狗》这部影片的有趣之处在于电影并没有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作为主观视角,而是将一个在末日出生的孩子作为主观视角,且这个孩子还有一个惊人的技能,那就是跟自己的狗可以沟通。这种奇观并不奇观,但是却可以作为一种思考方式来帮助我们理解末日世界的逻辑。
小伙子之所以跟狗相依为命,原因在于两个人都能相互理解,且亲密无间,小伙子跟狗没有任何的冲突,也永远不会拔刀相向,这充分说明了人与自己的异类相处是融洽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有问题的。为了证明这一理论,小伙子遇见了一个女人,一个自己曾经在影片中看到过,但是却没有办法近身相处的女人,女人是小伙子欲望的渴望,然而并不是小伙子永远的归宿。
这一点已经超越了现代主义逻辑,西方主流价值观之下,亚当夏娃是延续现代文明的关键,然而在末日这个现实环境中,小伙子与女人并没有成为亚当夏娃一样的连理,原因就在于他们要求的未来有所区别。
女人是地下城的一员,因此,她要求的未来是需要以秩序为依托,且成为主掌秩序的人,但是小伙子生存的环境中,秩序最不重要,自己所需求的就是生存,只有让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大,就能很好的生存,这是一种类型的个人主义,而女人所在的环境自然是一种政府主义。两种主义发生了冲突的时候,对比就出来了。
现代文明要求的是秩序,强化的是规则,因为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他们可以依靠程序正义来做很多之前无法做成的事情。包括各种社会制度,乃至法律制度等等,这些都没有本质区别。而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体的力量,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个体的力量就是绝对获胜的法宝。我们很难区分两者之间孰优孰劣,然而在特定的环境中,总有一种制度属于你。
小伙子身处的是末日之后的荒蛮世界,他因为出生于这个世界,因此并没有感觉到这个世界有多么的不好,所以,自然也就不会渴望秩序的到来,但是女人生存的世界是一个有规则的世界,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秩序就是唯一,而主掌秩序的人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因此,女人想要在自己的世界里成为新的神,就只有将旧的神除去才行。
两个人的矛盾一时之间无法区分,然而当真正的问题到来的时候,一切也就都迎刃而解了。小伙子最终归属的是末日之后的荒蛮世界,这个世界里,女人不是唯一,而自己的狗才是唯一,所以为了自己的狗牺牲女人在正常人看来是无法理喻的,但正是这种反类型的方式才让我们真正了解到末日之后,一切的逻辑秩序的依托就不在了,这个时候,人究竟会做出来什么样的事情,答案尽在不言中。
《孩子与狗》给出了一个答案,但同时也没有泯灭别的答案,在一个由秩序作为支撑的世界里,秩序自然是唯一,然而当这个世界发生位移之后,秩序就不存在了。荒蛮世界里,生存条件下,一个伴侣的意义比伴侣本身要大很多。尤其是在一个陌生的人与人无法建立信任的世界里,人的作用很可能不如一条狗。这倒不是一种污蔑,而是一种崭新的思考。思考之余,人类未来何处去?
……
你好,再见
来源:抽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