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越来越难看?古恩一句话戳破真相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7-09 08:54 3

摘要:明明宣传片里特效炸裂、场面宏大,可两个小时坐下来,心里却空落落的,除了记得“又炸了一栋楼”,连主角叫什么都快忘了。尤其是那些超级英雄电影,曾几何

你是不是也觉得,走进电影院越来越像开盲盒?

明明宣传片里特效炸裂、场面宏大,可两个小时坐下来,心里却空落落的,除了记得“又炸了一栋楼”,连主角叫什么都快忘了。尤其是那些超级英雄电影,曾几何

时是票房的定海神针,如今却常常被挂上“审美疲劳”的标签,好像我们一夜之间就看腻了那些飞天遁地的神仙打架。

但我们真的腻了吗?还是说,我们骂错了对象?

最近,DC的新掌门人,也是拍出《银河护卫队》的鬼才导演詹姆斯·古恩,一番话可以说是一盆冷水,浇醒了无数人。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所谓的“超级英雄疲劳”确实存在,但这跟超级英雄本身没关系,病根在于故事讲得“真的无聊透顶”!

一句话,戳破了皇帝的新衣。我们厌倦的,从来不是英雄,而是那些用特效和场面堆砌起来的,没有灵魂的“工业糖精”。

别怪英雄,怪电影没了“人味儿”

古恩的话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共鸣?因为它说出了我们憋在心里很久的感受。

回想一下,我们最初为什么会爱上钢铁侠、蝙蝠侠、美国队长?是因为他们能飞,还是因为他们有钱?不全是。我们爱上托尼·斯塔克,是因为他那玩世不恭外表下的脆弱、担当和自我牺牲;我们敬佩布鲁斯·韦恩,是因为他在无尽黑暗中的挣扎、孤独和永不放弃的坚守;我们感动于克拉克·肯特,是因为他在神性和人性之间的艰难抉择。

说到底,我们爱的是他们身上的“人味儿”。是那些冲突、成长、缺点和光辉,让我们觉得这些角色是活生生的,是可以共情的。

可现在呢?很多大片本末倒置了。角色不再是故事的发动机,反而成了特效的“点火器”。故事不再靠人物的情感和动机推动,而是被一场又一场精心计算好的追车、爆炸、打斗场面生硬地串联起来。你看到的,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经历惊心动魄的事件,而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工具人”,在走程序、完成KPI。

当角色失去了灵魂,情感的连接被切断,特效再炫酷,场面再宏大,留给观众的也只有视觉的疲劳和内心的空虚。这就像吃一块用工业色素和香精堆出来的蛋糕,看起来五彩斑斓,入口却甜得发腻,毫无回味,甚至让人有点反胃。

破局的解药:从“场面驱动”到“角色驱动”

那这病,还有得治吗?当然有。古恩给出的药方,其实是回归创作最古老的常识——“角色驱动”。

这是一个听起来有点“专业”的词,但说白了很简单:让故事跟着人物走,而不是让人物去服务场面。

想一想《银河护卫队》为什么能在英雄扎堆的漫威里脱颖而出?不就是因为它成功塑造了一群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废柴联盟”吗?一个偷鸡摸狗的星爵,一个脑子一根筋的毁灭者,一只暴躁的浣熊……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堪的过去和一堆臭毛病,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显得无比真实。我们先是爱上了这群“怪咖”,才愿意跟着他们去冒险,为他们的插科打诨而大笑,为他们的生死与共而流泪。

这就是“角色驱动”的魅力。

与之相对的,正是当前许多大片陷入的“场面驱动”陷阱。先设计好几个大场面——比如“纽约大战”“机场大战”,然后再想办法把人物塞进去。这种模式,就像看别人打通关的“电影化游戏”,玩家(观众)只是被动地观看一段段预设好的动画,缺乏真正的情感投入。

这种创作上的“懒惰”,正是内容同质化的根源。当所有电影都奔着“更大、更响、更亮”的目标去时,故事的内核自然就变得千篇一律:一个模糊的危机,一个脸谱化的反派,一套标准化的解决流程。我们在一张张电影票里,看到的只是换了层皮肤的流水线产品,新鲜感没了,自然就腻了。

共同的危机:我们的电影,也需要“活生生的人”

你可能会说,这是好莱坞的毛病,跟我们有关系吗?

关系太大了。这种“重工业、轻叙事”的危机,并非好莱坞独有,也同样值得我们警惕。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平突飞猛进,诞生了许多视觉效果震撼的国产大片,这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但在一片叫好声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苗头——部分影片陷入了“工业化崇拜”的误区,错误地把“工业化”等同于“大场面、大特效”,却忘了电影最核心的功能是“讲故事”。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满怀期待地走进影院,看一些被寄予厚望的大制作,结果发现场面确实宏大,技术也足够精良,但人物却苍白得像一张纸,故事逻辑更是漏洞百出,让人如坐针毡。最终,口碑和票房的倒挂,就是观众用脚投出的最真实选票。

从主旋律大片到商业巨制,我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在宏大的叙事框架下,塑造出真正能让观众共情、信服的“人”?

如果英雄角色只是宏大主题的“传声筒”,是推动情节的“棋子”,那再精良的工业美学,也掩盖不了故事的空洞和乏味。当市场的红利期过去,观众变得越来越挑剔,最终能留住人心的,一定是那些有血有肉的角色和能引发共鸣的故事。

归根结底,电影是一门关于“人”的艺术。技术是骨架,特效是皮囊,但灵魂,永远是那个能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成长的,活生生的人。

未来,无论是美国的超级英雄,还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故事,谁能塑造出更多这样“有魂”的角色,谁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心。

那么,你最近看过哪部让你觉得“有魂”的电影?又被哪部“无魂”大片伤过心?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集忧杂货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