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在美国拍狗血短剧,一年狂赚35亿!比好莱坞还赚钱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7-08 03:01 2

摘要:2024年,美国短剧平台ReelShort上线了一部名叫《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的爱情短剧。

2024年,美国短剧平台ReelShort上线了一部名叫《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的爱情短剧。

这部剧集总共不到两个小时,每集仅2到3分钟,总成本不过20万美元,但上线短短几周,竟然创造了3500万美元的收入,约合人民币2.5亿元。

过去两年里,一种来自中国的娱乐出口模式,正在美国变得前所未有地火热:短剧,成了全球最具爆发力的内容产品。

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产业逻辑、商业模式和创作者生态,已悄然重塑了全球影视行业的某些基础面。

01

短剧在海外的走红,可以说是一场误打误撞。

2023年,好莱坞影视行业大罢工,制片厂停工、剧组解散,整整半年几乎没有新内容上线。

但对中国的短剧出海团队而言,却是空前的窗口期。

最早一批进入美国的中国短剧平台,如DramaBox、FlexTV、ReelShort,在这段时间迅速站稳脚跟。靠着此前在国内摸索出的短剧套路,密集情绪刺激、高频反转、低成本制作,他们迅速在美国吸引了大量用户。

观众看得上头,平台赚得满载。

这种从脚本、节奏到情绪点几乎全盘“中式”的内容形式,意外成了美国观众的新宠。

在传统路径中,许多留美的影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甚至不少人回国转行。

但在短剧行业爆发之后,一批曾经边缘化的人才,找到了全新的机会。

Evey就是典型的例子。

她曾在好莱坞参与过《福尔摩斯》《乐高大电影》的制作,但在毕业时并没有太多选择。

直到一次偶然机会,被拉去导演一部短剧,她才真正踏进这个行业。

那部剧上线后播放破亿,Evey也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导演,每月邀约不断,如今已成为洛杉矶最活跃的短剧创作者之一。

另一位制片人Carol原本计划做广告行业,却因为一部爆款短剧改变了方向。

她成立的短剧公司一年制作了超过20部作品,合作平台从YouTube到DramaBox,剧集播放量轻松过百万。

过去只够勉强糊口的收入,现在变成了年入百万。

这些看起来“狗血”的短剧,其实背后站着一整套扎实的工业体系:有剧本策划,有制片统筹,有分镜设计,有演员管理,和传统电影流程没什么两样,只是节奏更快、周期更短、成本更低。

更重要的是,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能让创作和收入直接挂钩的赛道。

02

和传统影视动辄几千万美元投入、长达数月的制作周期不同,短剧追求的是极致效率。

通常来说,一部短剧从立项到上线,不会超过两个月。

剧组进入拍摄期后,十天左右就能完成全部素材,后期制作加上线测试,再用两三周时间推上线。

虽然每集只有短短两三分钟,但剧情密度极高,每一集都必须完成一次节奏转折,通常是一场情绪爆点或关系反转。

这些情节往往围绕着“虐恋”、“霸总”、“复仇”、“灰姑娘变富婆”这类经典设定展开,虽然在国内已属老套,但在美国却是刚刚兴起的类型。

观众为什么愿意为这种内容买单?

因为它足够爽、足够快、足够解压。

在变现方式上,短剧也非常成熟。

大多数平台采用的是“前几集免费,后面付费解锁”的形式。一部剧动辄60集起步,如果想看到结局,不是买周卡月卡,就是按集购买。

为了留住用户,每集结尾往往设置付费点,即在最关键的反转处戛然而止,让观众忍不住花钱买痛快。

根据多个平台公开数据,一部爆款短剧的平均付费用户转化率在15%以上,客单价可达30-80美元。如果剧本设定够吸引人,平台日收入上万美元并不稀奇。

03

这听起来有些讽刺,中国团队拍美式剧情,却比美国本土团队更受欢迎。

原因之一在于节奏感。

中国短剧经过几年的洗牌,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制作逻辑:高频反转、极致情绪、视觉密度大。

很多国外剧组习惯于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节奏一慢,用户很快就失去兴趣。

此外,中国团队对爽点的把握非常精准。

比如,故事的第一集通常直接上来就是冲突、打脸或身份反转,第二集再推进人物关系,第三集制造悬念,第四集迎来高能剧情。

三五集就能抓住人,让人无法停下来看下去。

本土化的能力也不容忽视。

很多看似中式的情节,在出海时会被进行语言、文化的再设计。

比如传统的“长寿面”改成纸杯蛋糕,亲密关系里涉及“强制爱”也会用美国主流价值观重新打磨。有些台词甚至会由演员亲自改编,确保符合英文语境和美国观众习惯。

用导演Evey的话来说,“我们拍的虽然是中式逻辑,但包在了西式皮肤下,观众会觉得新鲜,同时也不违和。”

短剧的火爆吸引了大量资本入场。

2024年上半年,出海短剧平台激增至100多家,几乎每个月都有新平台上线。

这些平台背后不乏大厂身影,也有从传统文娱转型的中小公司。

但与此同时,行业也开始显现出隐忧。

剧本的高度同质化,让内容创新变得稀缺。

不少剧集换个名字、改几个角色设定,其实剧情基本相同。观众的新鲜感一旦过去,平台就很难留人。

制作成本也在悄悄上涨。演员一天的价格从2023年的200美元,涨到2024年的1000美元。场地费用也水涨船高,洛杉矶郊区一座豪宅从原本2000美元一天涨到了3000美元。而平台分发、营销、版权的花费,也在急剧增长。

再加上国内外政策逐渐收紧,一些打擦边球的剧集遭到下架,监管对“狗血”“擦边”内容的容忍度正在下降。

靠极端设定博眼球的做法,未来可能会被更严格的审核机制所取代。

平台也不再是“稳赚不赔”。有的应用去年还能冲进下载榜前十,今年却悄然消失,连服务器都停了。

短剧不是中国独有的内容形式,但中国团队无疑将它做到了极致。

在今天的内容市场中,谁能快速抓住注意力,谁就拥有最大的变现能力。

而短剧,正好适应了这个碎片化、感官优先的时代逻辑。

它既是娱乐快餐,也是商业奇迹。

一部小成本制作,可以收获过亿的收入;一个刚出校门的留学生,也能借此闯出一片天。

当然,风口不等于长久,爆款不是护城河。

下一个阶段,谁能从流量走向精品,谁能从套路走向内容升级,才决定了这场游戏最终的赢家。

但无论如何,短剧已在全球站稳了脚跟。而它的成功,也让世界再次看到了内容产业“中国制造”的爆发力。

来源:历史白名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