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又出神作,这部剧让我看到了英剧的天花板

非凡影视 欧美剧 2025-07-06 01:28 3

摘要:昨晚熬夜刷完BBC的《贴身保镖》,现在脑子还嗡嗡的。倒不是因为剧情烧脑,而是被震撼得有点回不过神。

昨晚熬夜刷完BBC的《贴身保镖》,现在脑子还嗡嗡的。倒不是因为剧情烧脑,而是被震撼得有点回不过神。

这种感觉很久没有过了,上次还是看《夜班经理》的时候。

说起来,《贴身保镖》的设定真的挺俗套的。

退役军人大卫·巴德,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被派去保护野心勃勃的内政大臣朱莉娅·蒙塔古。

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大兵,一个不择手段的女政客,这组合听起来就很狗血。

可人家BBC就是有这个本事,把烂大街的设定拍出了新意。

巴德这个角色太有意思了。

他不是那种高大全的完美英雄,甚至有点讨厌自己要保护的人。

朱莉娅也不是单纯的反派,她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有女性在政坛摸爬滚打的不易。

这种人物设定最牛的地方在于,它彻底颠覆了观众的预期。

你以为这又是一个保镖爱上雇主的老梗?想多了。你以为这是个英雄救美的爽文?更是想多了。

很多人盯着幕后黑手不放,我觉得完全搞错了重点。这部剧真正牛逼的地方,恰恰不在于谁是凶手。

真正的悬疑在于:巴德到底是个什么人?

他是英雄还是定时炸弹?

这个问题从头到尾都没有标准答案。

编剧狠就狠在这里,他们拒绝给观众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

有朋友说这是编剧偷懒,我觉得恰恰相反。

这是对观众的尊重。现实中哪有什么纯粹的好人坏人?每个人都复杂得很,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看完这部剧,我想起了《纸牌屋》。

同样是政治题材,美版《纸牌屋》更像是权力游戏的教学片,而《贴身保镖》更关注权力背后的人性挣扎。

这可能跟英国的政治文化有关。

英国人对政治的理解更加成熟,所以编剧敢在政治背景下深挖人性,不担心观众看不懂。

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这部剧在国内可能会水土不服。

咱们的观众更习惯看到明确的是非对错,而不是这种模糊的人性探讨。

理查德·马登的表演真的没话说。

他把巴德这个角色演得太立体了,既有军人的硬朗,又有内心的脆弱。

特别是那些无声的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传递出丰富的情感。

凯莉·霍威也是绝了。她把朱莉娅这个女政客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有政治家的手腕,又有女人的柔情。

两人的对手戏简直是火花四溅,每一场都是表演课的经典案例。

摄影、剪辑、配乐,每个环节都做得相当到位。

特别是那几场动作戏,既紧张刺激又不失真实感。这种平衡很难拿捏,但BBC做到了。

印象最深的是巴德在火车上阻止恐怖袭击那场戏。摄影师用了大量主观视角的镜头,让人仿佛置身现场。

这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才是优秀悬疑剧该有的样子。

不得不承认,这部剧的结尾确实有些匆忙。

很多伏笔没有完全展开,一些人物的动机也没有完全说清楚。

但我觉得这可能是编剧的刻意为之。

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完美的结局。

有些谜题永远不会有答案,有些人永远不会被完全理解。这种不完美,恰恰是生活的真相。

当然,也有人批评这种处理方式太任性,认为编剧应该对观众负责。

这种观点也有道理,毕竟观众花了时间看剧,理应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交代。

看完《贴身保镖》,我不禁想到国产悬疑剧的现状。咱们的编剧总喜欢把所有谜题都解释得明明白白,生怕观众看不懂。

但这种做法往往让剧情显得过于刻意,缺乏真实感。

也许我们该学学BBC的做法:相信观众的智商,给他们留些思考空间。

不要把所有答案都摆在台面上,让观众自己去发现,去思考。

《贴身保镖》算不上完美,但绝对是一部有野心的作品。它试图在娱乐的外衣下,探讨一些深刻的问题:权力、人性、信任、背叛。

这种尝试值得尊敬,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

在这个快餐化的时代,还能有这样的作品出现,已经算是意外之喜了。至少它让我们看到,电视剧还可以有更多可能性。

它不是神剧,但绝对值得一看。

特别是对于那些厌倦了套路化剧情的观众来说,这部剧绝对会给你带来惊喜。

毕竟,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能静下心来思考人性的复杂,本身就是一种奢侈。

看完这部剧,我对BBC又多了几分敬意。

这就是老牌制作方的底蕴,即使是再老套的题材,也能拍出不一样的味道。

这才是真正的匠心。

来源:一只翼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