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影片在当年取得巨大成功,全球票房达到9.68亿美元,后续衍生的商品、音乐剧、续集不断推出,开启了这个IP长达30多年的生命力。
时光编辑部 | 日灼
电影应该相似音乐多过小说。
盛世下的危机
1994年,迪士尼推出了里程碑式的动画电影《狮子王》。
这部影片在当年取得巨大成功,全球票房达到9.68亿美元,后续衍生的商品、音乐剧、续集不断推出,开启了这个IP长达30多年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改编自《哈姆雷特》的《狮子王》,也标志着以古典戏剧内核为元素的迪士尼动画迎来巅峰,但危机也在潜藏在成功背后。
巨大的商业成功,令当时的迪士尼高层相信,继续制作大规模的史诗动画,可以延续《狮子王》的空前成功。
这就导致之后动画电影的制作成本水涨船高,越来越不受控制。《狮子王》的成本大约在4500万美元,四年后的《花木兰》就已达到9000万美元。
但成本的飙升并没有带来票房的同步增长,甚至大幅度下降。
《花木兰》凭借在亚洲市场的强劲表现还能达到3亿美元,稍晚的《变身国王》《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则没有那么幸运,成本过亿的情况下,票房也只是过亿,投资回报明显下滑。
《变身国王》
当时的迪士尼还面临着皮克斯崛起带来的巨大压力。内忧外患之下,1997年的一天,几位公司高管来到时任迪士尼CEO迈克尔·艾斯纳位于佛蒙特州的农场里,讨论除了童话故事和经典小说,接下来还能拍点啥?
动画部门的长片负责人托马斯·舒马赫建议拍点低成本,但情感真诚的作品,就像以前的《小飞象》那样,让动物和人互动起来。他甚至推荐了可以肩负起这个项目的人选——正忙于《花木兰》的克里斯·桑德斯。
克里斯·桑德斯1987年就加入了迪士尼,曾参与过大家熟悉的《美女与野兽》《狮子王》《阿拉丁》等动画的分镜与美术工作。
因为出色的工作与创意,90年代中期,桑德斯被提拔为《花木兰》的联合编剧,进入一线创作团队。
克里斯·桑德斯
和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经营数据做决策的公司高管看法不同,自幼热爱美术的克里斯·桑德斯觉得迪士尼的作品过于依赖成功模版,压制创新,大部分作品都是翻拍“老故事”,他在内部就曾多次倡导作品题材的多元化。
显然,托马斯·舒马赫将他的意见听了进去。从农场回来,舒马赫就找到桑德斯,让他提出一个可行的提案。
克里斯·桑德斯想起了自己还在上学时设计的外星生物插画,这正是已经在抽屉里搁置了十来年的史迪奇。
最初的史迪奇原稿
最初的设定中,桑德斯想让这个外星生物降落在乡下农场里,和动物进行互动展开故事,但舒马赫觉得还是与人互动更能打动观众。桑德斯原本的创意多年后通过《荒野机器人》实现,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舒马赫的支持下,桑德斯开始对这个外星生物进行大幅度修改,将原本的绿色毛发改为蓝色,角色设定也逐渐丰富起来。
于是就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这个身材矮小,全身披着蓝色毛发的外星生物——史迪奇。
迪士尼乐园里孵化的异类
《星际宝贝》项目正式上马,但批准的制作成本低于当时普遍的动画项目,公司内部认为这是一部小体量的作品,并没有抱太大期望。
不仅如此,像《狮子王》这样的A级制作,都是由总部所在的加州工作室完成。而《星际宝贝》一开始就被安排给了佛罗里达工作室,这里最初是为游乐园项目而创建的,加州工作室提起这些位于奥兰多迪士尼乐园里的同事们总是夹杂着“鄙夷”。
桑德斯倒是没有因为项目被看低而沮丧,他觉得这样的环境反而在创作上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他着急的是,需要找一位能手来帮助他把握故事的整体方向和导演创意。
桑德斯想到了曾在《花木兰》中合作过的迪恩·德布洛斯。这位迪士尼资深制作人在把控影片故事时,既保留了异国背景下的文化风情,又成功融入了迪士尼一贯的情感价值,而《星际宝贝》的夏威夷背景需要有类似操作经验的老手。
此时迪恩·德布洛斯正因《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的不顺而郁闷,面对桑德斯的邀请没做丝毫犹豫,马上以联合导演的身份加入团队。
来到位于迪士尼乐园内的工作场地德布洛斯傻了眼,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甚至能听到游乐园里游客的尖叫。但并不优越的工作环境也为团队之间紧密合作提供了条件,大家就像一个创业的小工作室,紧紧围绕着桑德斯的创意,满怀激情开始创作。
在迪士尼的历史上,罕有像《星际宝贝》这样以个人美术风格为基调,贯穿在整部影片当中的电影。在皮克斯疯狂卷技术的时代,桑德斯采用了复古的绘本风格,以水彩方式来制作整部作品的背景。要知道,上次这么做的迪士尼动画还是1941年的《小飞象》。
最终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很独特,一方面这是因为桑德斯个人的艺术坚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预算实在有限。
拍板制作的托马斯·舒马赫默默关心项目的进展,给予两位动画人充分的创作自由——每当公司高层问起这个项目时,他都闪烁其词,能不汇报就不汇报,让团队得以安心在佛罗里达按自己的想法来,避免高层决策过早介入创作环节。
当最终的成品交给时任迪士尼CEO迈克尔·艾斯纳时,这位掌管迪士尼庞大商业帝国的领航者竟一时语塞:“说不清……很奇怪,但怪得很讨喜!”
从银幕捣蛋鬼到IP印钞机
《星际宝贝》在2002年暑期档上映,这个离经叛道的蓝色怪物是对传统迪士尼的一次颠覆,但叛逆的外壳下内核依然可爱,而这正是史迪奇的魅力所在。
迪士尼为《星际宝贝》最初指定的宣传语是“永远记得第一个朋友”,这个僵化的标题也许适用于公司的其他项目,但放在史迪奇上就显得过于陈旧了。
史迪奇“乱入”狮子王
最终,在桑德斯与德布洛斯的坚持下,迪士尼采用了颠覆性的营销创意,让史迪奇“入侵”其他迪士尼的经典形象。
预告片中,史迪奇闯入《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和《狮子王》的场景里到处捣乱,配乐还不嫌事儿大的用了硬摇滚乐队AC/DC的名曲《Back in Black》,完全是一副反派登场的做派。
《星际宝贝》的市场表现超出迪士尼的预期。
在2002年暑期档,不乏像《少数派报告》《黑衣人2》《王牌大贱谍3》《谍影重重》这样的大制作商业片上映,《星际宝贝》面对激烈竞争保持了强劲势头,最终在本土收获1.45亿美元票房。影片在海外市场也获得家庭观众的欢迎,全球总票房达2.73亿美元。
尽管部分家长对史迪奇的粗鲁举止抱有负面看法,但孩子们正是被这种叛逆气质所吸引,青少年则可以在莉萝身上找到成长共鸣,成人观众则沉浸在精妙的叙事中。
北美首屈一指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评论道:这是近几年最迷人的动画长片,它的结尾没有令人发腻的甜蜜,而是为成年人和孩子们提供了更多东西。
《星际宝贝》的爆火还体现在当时的DVD市场。2002年12月影片的VHS和DVD发布首日,就售出300多万张。
作为西方主流动画中的异类,《星际宝贝》凭借独特画风与叙事出乎意料的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也赋予它从票房黑马成长为商业帝国的潜力。
在衍生品市场,史迪奇成为迪士尼最受欢迎的IP之一,除了毛绒玩具、服装、文具等周边在全球发售外,各种Funko Pop、迪士尼商店的限定款频繁推出。
随着影片的火爆,迪士尼体现出了强大的资源调度和布局能力,迅速在随后几年推出了剧集和续集电影,尤其是根据市场热度,分别以日本和中国为背景,拍摄了“因地制宜”的《史迪仔!》和《安玲与史迪奇》。
或许是因为文化原因,中日韩为主的亚洲观众对史迪奇的“不完美”更加热衷,“可爱+孤独+理解”的情感特征在东亚的千禧一代中获得广泛共鸣,当他们成长为主力消费人群时,史迪奇的受欢迎程度超过当家IP米老鼠,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尤其在近五年,史迪奇相关作品上线Disney+后,新粉共情,老粉怀旧,其总播放时长超过5.46亿小时。
配合史迪奇的“翻红”,迪士尼也提前布局,结合亚洲市场的消费特性,对本地品牌开放授权,与时俱进推出了盲盒、可动毛绒等产品,大幅提升史迪奇品牌的持续影响力。
据统计,史迪奇相关商品零售额在2019年后暴涨80%,到2024年总额已达26亿美元。这也是迪士尼有信心在20多年后重新开发真人版《星际宝贝史迪奇》的重要原因。
这个在佛罗里达工作室的游乐园噪音中诞生的蓝色小怪物,如今已撬动起流行文化的商业版图。
史迪奇的成功或许在今天更有启示意义,它向好莱坞证明:真诚的内容创意,才是商业成功的一切前提。
来源:Mtime时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