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走的决心”这件事,从始至终几乎只有一种声音在主导。现实中苏敏阿姨的丈夫几乎没有公开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因此整件事的还原基本都来自苏敏阿姨本人的叙述。大众最初是通过电影了解到这个故事,然后才回过头来关注现实中的原型人物。我原本并不想对这件事做恶意猜测,因为我相
“出走的决心”这件事,从始至终几乎只有一种声音在主导。现实中苏敏阿姨的丈夫几乎没有公开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因此整件事的还原基本都来自苏敏阿姨本人的叙述。大众最初是通过电影了解到这个故事,然后才回过头来关注现实中的原型人物。我原本并不想对这件事做恶意猜测,因为我相信苏敏阿姨的经历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当她踏上戛纳电影节红毯之后,我发现了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人的价值观和认知是可以被引导的。
这套流程大致如下:先寻找现实中具有话题性的案例作为样本,接着拍摄相关电影来传达某种观点;原型人物随之再次发声,借助电影热度获得更多关注;原型人物获得国际认可后,走向人生巅峰;最终这种观点得以确立,并向大众传递一种信号:“你也可以!”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在苏敏阿姨走上红毯之前,我们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背后是否也有类似的逻辑?
比如,过去男生对女生描绘未来的生活蓝图,我们称之为期待和承诺;现在却被称作“画饼”。再如,以前男女之间讲道理是沟通,如今却被称为“PUA”。还有,曾经温柔贤淑是对女性的赞美之词,而现在却被贴上“保姆”的标签,仿佛每个女性头顶都有一顶皇冠,低头就会掉落。从前我们只是说“女生”,而今天她们被称作“仙女”,甚至被神化。
当这些认知逐渐被塑造出来之后,男女之间的关系还能像过去那样自然和谐吗?当然,总会有人用各种例子来合理化这些价值转变,比如确实存在不负责任的男人、渣男、家暴者等等。但这些问题真的只存在于男性身上吗?当大数据不断推送几百条类似的声音时,人们就会误以为整个世界都是如此。
苏敏阿姨的婚姻的确有其悲剧性,她离家的行为是否应该支持?我认为应该,对于不幸福的婚姻来说,离开是一种勇气和选择。但问题在于,什么是不幸的婚姻?这个判断的标准又由谁来定夺?
在当前的价值观引导下,一个普通男孩,身高一米七,月薪八千元,似乎都不配被称为“男人”。如果他对自己有信心,反而会被冠以“普信男”的称号。于是,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就被定义为不幸,必须逃离。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思考:为什么鲜有以男性为主角的题材电视剧?为什么没有关于男性离家决心的故事?为什么男性的付出很少被提及?为什么几乎所有女性题材的影视剧中,另一半不是霸总就是男神?
当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时,我不禁怀疑,是否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着舆论的方向。
来源:胖嘟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