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说「中文」的好莱坞,到底想干嘛?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3 09:29 2

摘要:在第四季第七集《霸王龙的尖叫》中,女主坐在恐龙身上,吟出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无独有偶,《黑镜》第七季第二集中,也有获得「超能力」的女主,突然用中文蹦出「你个疯子」的「尴尬」片段。这些原本对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词句,却因不合语境的语调、诡异的断句和毫无

作者|Vicky

全世界都在吐槽新一季的《爱,死亡,与机器人》水准崩塌,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它不仅烂得无趣,更烂得尴尬。

在第四季第七集《霸王龙的尖叫》中,女主坐在恐龙身上,吟出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无独有偶,《黑镜》第七季第二集中,也有获得「超能力」的女主,突然用中文蹦出「你个疯子」的「尴尬」片段。这些原本对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词句,却因不合语境的语调、诡异的断句和毫无情感的表达,硬生生把说中文的我们,尬出了「三室一厅」。

熟悉的语言出现在陌生的语境中,带来的并非感动,而是错位与出戏。此时母语成了噪音,文化则成了装饰。

从《尚气》《瞬息全宇宙》《怒呛人生》等影视剧,到《功夫熊猫》《青春变形记》等动画片,近年来,中文、东亚面孔、中国符号,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频率,被塞进越来越多的好莱坞作品中。

一直以来靠「语言」夹带私货,进行「美式文化」输出的好莱坞怎么突然开始「说中文」了?这是多元化潮流下的政治正确,还是对 14 亿人口的市场致敬?

这一切也似乎提醒着中国创作者,若想在全球语境中争取「角色」,远不止登场亮相,更关键的是如何借用这股「中文热潮」,抓住编剧之笔,把握真正的文化主导权。

从「配角」到「主角」

好莱坞怎么突然开始「说中文」了?

在过去的好莱坞作品中,「神秘的东方元素」往往只是点缀。唐人街、功夫、东方玄学,它们的设置大多服务于「白人叙事」,只是为了在熟悉的套路中增添一点异国风情。而说「中文」的角色,也大多为故事中的功能性配角,且伴有严重的刻板印象。通常不是带口音的打手、就是唐人街口音浓重的店员,又或是掌握东方神学的武林老者,再或是可有可无的黑头发邻居。

然而,当「多元文化」与「身份政治」被拎上桌,成为当代核心议题时,美国本土的文化环境正在被打碎重构。越来越多年轻人高举「性别平等」、「种族平等」的大旗走上街头,好莱坞就灵机一动,敏锐嗅到了商业新风向标,随即「重新安排座位表」,放宽内容权限,为非白人面孔打开主角之门。从此,「非西方面孔」开始成为好莱坞「新宠」。

而当「主角」的大门终于为压抑多年的「配角」们打开后,不少在北美的亚裔创作者和演员就抓住了这一机遇,迅速在国际主流视野中发声。

《瞬息全宇宙》以天马行空的想法解构了东亚母女之间压抑又浓烈的情感结构;《怒呛人生》展现了亚裔在美国社会结构下愤怒与困顿的痛感神经;《青春变形记》则用一只红色熊猫,隐喻华裔少女在身份焦虑与家庭期望中挣扎的成长故事;《内景唐人街》则彻底打破了华裔角色「背景板」的惯例,用「NPC 觉醒」的故事唤醒了打工人群体的身份认同。

这些作品不单满足于只展现东方色彩,而是在讲述真正属于亚洲人自己的叙事逻辑。文化在这些故事中终于不再停留于表层符号,而是情绪与情感并行的故事内核。

好作品让好莱坞见证了多元化故事带来的真金白银,与此同时,漫威英雄的退潮也让「看家内容」越发疲软。为了开拓新大陆,寻找新的消费群体,好莱坞眼睛一转,把目光投向亚洲,尤其是中国。这里不仅有 14 亿人口作为市场红利,还有丰富的神话体系、家国文化、世代情感和未被过度开发的故事资源,这些都可以成为新的叙事富矿。

所以当我们从「好莱坞」的作品中越来越频繁地听到中文时,不是因为他们突然学会了欣赏,而是因为他们学会了算计。中文和中国元素从来不是他们关注或尊重的异国文化,而是尚未被用尽的「下一个利益增长点」。

从「元素输出」到「主导表达」

但面对好莱坞频频出现的「中国元素」,我们无需反感,更不必急于否定。毕竟在全球影视市场里,资本逐利是本能,谁拥有更大的市场话语权,谁才会被「看见」。但问题在于,「被看见」并不等同于「被理解」,更不能等同于「被尊重」。

反观当下中国的文化出海,大多仍停留在表层符号输出的阶段。唐装、对联、红灯笼、水饺、舞狮 ······ 这些视觉元素频频出现在西方荧幕上,但往往脱离了语境和情感逻辑,只沦为一种异域背景板。「中国特色」总被简化成舞美设计,「文化身份」总被误读为人物挂饰,最终呈现出一种四不像的文化奇观。

而若想实现真正的文化出海,我们就不能只满足于展示「是什么」,而要讲清楚「为什么」。要把「符号」变成「语义」,让「元素」升级为「价值」。

比如《流浪地球》就没有照搬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模板,而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建构出一个极具东方哲学逻辑的末日图景,各国人类在危机中坚持牺牲与协同,这不单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主义」表达,还打破了西方对中国软实力只能是「功夫、神秘、花拳绣腿」的单一想象;又例如《满江红》虽以悬疑剧为壳,内核却是对「忠义」、「家国」的重构,其情感张力放在任何国度都成立,却又牢牢扎根于中国传统的精神谱系。

而中国创作者真正该做的,也不只是输出食材,而是掌握菜单、设计菜谱、并决定上菜顺序。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可用素材提供者」变成「主导表达的讲述者」

这就需要的不仅是优质内容,还包括产业全链条的介入。从编剧、导演、制片,到语言转化、叙事设定,再到平台谈判、版权运营、全球宣发,中国创作者应主动伸手,参与到内容产业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在叙事方式上,应扶持具备中英双语能力与国际化语感的创作者;在内容立意上,应以「全球共鸣」为目标,对亲情、命运、女性觉醒、阶级焦虑等普遍议题进行本土化表达;在产业布局上,不应仅出售 IP,更应将投资、制作、发行与本土创作者紧密绑定。我们的文化要想真正出海,不能靠「出奇」,而要靠「出深」,因此讲好一个能被全球共鸣的中国故事,比玩弄任何符号更具说服力。

从跑龙套到主角,关键字是争取主导权。早该意识到,从来都不是「西方大片」更好看,而是「中国元素」没有得到过被自己人端上桌的机会。我们真正缺少的是权利和公平的竞争,从不是实力与水平。

看看隔壁「日韩」

先别急着反驳「结合全球语境,是否会减弱中国特有文化」这一观点,在文化向「西」输出的这条路上,中国并不孤独,看看隔壁日韩的文化输出史,或许能成为我们的借鉴样本。

日本的输出成功,在于建立了完整的「审美体系」。动漫、游戏、轻小说乃至电影,共同构筑起了一个具有高度辨识度的「二次元宇宙」。但它真正输出的从来不只是一两个卡通人物,或猎奇搞怪的故事情节,而是用少年热血、情绪张力与东方哲思影响了一整代全球青年,又创造了一整套足以跨越语言与国界的「共鸣」哲学:孤独、自洽、反英雄主义。所以哪怕是若干年后在大陆影院重映《情书》、《攻壳机动队》这种「老」电影,依旧能取得 7778.3 万和 1193.7 万的高票房,收获无数好评。

从《千与千寻》《灌篮高手》到《进击的巨人》,日本一直在用极具想象力的视觉语言去讲述个体与社会的张力、命运与选择的抗争,而这些,都是让「日漫」成为世界性叙事符号的重要根基。

韩国的输出则更具策略与系统性。自 1990 年就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韩国影视擅长以「情绪共鸣」为核心,以高度标准化的工业体系为支撑,完成了全球范围内对「韩式浪漫」与「韩式叙事」的植入。获得金棕榈奖的《寄生虫》以底层韩国家庭为切口,却引发了「阶级裂缝」的全球共鸣;连续几周霸占网飞排名一位的《鱿鱼游戏》用极致荒诞的韩国游戏,展现了资本上位圈的凝视,却击中了全球观众最深处的无力痛点。

从 K-pop、到韩剧,他们擅长将「韩式浪漫」、「生存焦虑」、「家庭困境」、「女性主义」等深层情感嵌入普世叙事,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也能代入其中。在保持统一高辨识度的视觉风格同时,又通过 Netflix、YouTube 等全球化内容分发平台,精准推送本土文化,形成文化工业闭环。

不说文化符号,而讲文化语境;不标签化的异域风情,而是用内核引起共鸣。这是日韩文化成功向「西」的重要秘诀,同时也能带给我们不少实质性启示。

与其一再输出仙侠神怪、古装宫廷,不如聚焦真实的个体困境与人性张力。讲好一个「底层母女在城市夹缝中求生」的故事,或者讲明「一个女企业家如何在商业战场突围」的过程,这类叙事未必需要宏大,却极具情感穿透力。

其次,要用「本土题材」讲「全球语言」。中式情感不等于难以理解的表达,我们缺的不是故事,而是能翻译这些故事的方式。中国文学、历史、民间文化一直都是世界的宝库,关键是如何找到既能忠实表达中国叙事,又能让全球观众共情的「翻译型导演与编剧」。

要知道,文化出海,从来不是模仿别人讲自己的故事,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给全世界讲故事。不要用「语言」挑起「战争」,而是用「翻译」理解彼此。

1 号结语

我们之所以在英语剧集中对中文台词感到尴尬,不是因为他们的「发音不够准确」,而是一种强烈的「文化错位」感。

看似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登上全球舞台,但当它们被剪裁、被翻译、被符号化地植入故事之中,带给我们的不是欣喜,而是本能的陌生。

这是由于长期的文化缺权导致的,也因为我们知道,被他们翻译的文化,不等于被理解的文化。

好莱坞主动讲述中文故事,固然是一种示好,但更是一场精准的市场布局。它代表着全球内容体系对东方审美的试探与调用,却未必真正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而文化出,不应止步于「被看见」,而在于「被听懂」。不再依赖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龙」,而是全世界的观众,在没有字幕、没有注解的情况下,依然能在中式故事里感受到爱与恨、生与死、命运与希望的共振。

从「元素输出」走向「价值输出」,从「被观看」走向「被理解」,这是一场需要时间、耐心与表达自觉的漫长旅程。而在这条路上,我们终将意识到:如果别人嘴里的中文总是听起来不对劲,那就把话筒拿过来,自己的语言,自己说。

《主编浅度》视频号

来源:小爱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