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5年4月6日,英国帝国航空(Imperial Airways)一架从伦敦飞往巴黎的航班上,乘客们无意间成为了航空史上一个重要时刻的见证者。当飞机进入平飞状态后,乘务员在客舱后部架设了一台胶片放映机,并在前方悬挂白色幕布,为乘客放映了根据柯南·道尔1912
1925年4月6日,英国帝国航空(Imperial Airways)一架从伦敦飞往巴黎的航班上,乘客们无意间成为了航空史上一个重要时刻的见证者。当飞机进入平飞状态后,乘务员在客舱后部架设了一台胶片放映机,并在前方悬挂白色幕布,为乘客放映了根据柯南·道尔1912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这一创举标志着商业航空史上首次机上电影放映的诞生。
当时选择这部以恐龙和冒险为主题的影片可谓独具匠心。在那个航空旅行的萌芽时代,乘坐这种噪音大、速度慢且安全性远不如现代的“空中大篷车”,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行为。能够负担机票的富裕阶层乘客,除了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外,往往还怀有强烈的冒险精神——据统计,当时航空事故率可能是现今的数十倍乃至近百倍。因此,这部充满悬疑与刺激元素的惊悚影片,恰好契合了这些“空中冒险家”追求肾上腺素飙升的心理需求。
早期的机上电影放映与今日相比可谓天壤之别,面临诸多技术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传统胶片放映机需要昏暗的环境,而当时的客机无法主动调节舱内光线。为此,飞行员不得不主动驾机进入云层,利用云层的遮蔽作用营造适合观影的暗环境。此外,声音的呈现也是难题。在发动机轰鸣、机身震颤的飞行环境中,如何让乘客听清电影对白?
1925年上映的《失落的世界》作为一部默片,其放映形式与当代观众对"无声电影"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在默片时代的影院放映中,声音效果的营造通常采用两种主要方式:一是由歌唱家进行独唱或多人合唱表演,二是由专业乐队进行现场伴奏演奏。这些声音元素虽然并非源自影片本身,却构成了默片时代独特的观影体验。那么,在万米高空的机舱内,如何为这部影片制造声效呢?
帝国航空在提升机上娱乐体验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为配合《失落的世界》的放映,航空公司特别聘请欧洲知名交响乐团进行地面演奏,并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无线电传输技术,将演奏实况同步传送至飞行中的客机。通过机载接收设备和客舱扬声系统,乘客们得以在云端享受与画面完美配合的现场交响乐。这种创新的音效解决方案不仅展现了航空公司的服务诚意,也确实让付出高昂票价的旅客获得了物有所值的跨海峡飞行体验。
当时的法文报道
相较而言,现代航空娱乐系统已发展得极为便捷完善。如今旅客只需轻触个人屏幕,就能从上百部最新影片中自由选择。而在航空娱乐的起步阶段,业界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解决飞行颠簸导致的胶片卡顿、放映中断等技术问题上,却未能充分意识到另一个更为严重的潜在风险——安全性。
在1950年代之前,传统胶片放映机使用的赛璐珞胶片具有极高的火灾风险。从化学性质来看,赛璐珞与无烟火药同源,虽然不易爆炸,但其燃点仅为125摄氏度左右,极易燃烧。历史上电影院因赛璐珞胶片引发的火灾事故屡见不鲜。试想,在密闭的机舱环境中,使用高温聚光灯照射这种易燃材料,其危险性不言而喻。
值得庆幸的是,在赛璐珞胶片时代的航空史上,并未发生过机上电影放映引发的火灾事故,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值得说明的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机上电影放映作为航空业的一项高端服务,其使用频率和普及程度都相对有限。这种稀缺性在客观上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如今,乘客能够在万米高空畅享海量影视节目,主要得益于数字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和液晶显示技术等现代科技的突破性发展。这些技术进步不仅彻底消除了传统胶片放映的安全隐患,更从根本上重塑了航空旅行的娱乐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航空娱乐系统的演进历程,正是科技创新如何持续改善人类飞行体验的一个生动例证。
风上风云|云端故事
来源:航空知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