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5年4月11日在美国上映的战争题材电影《战争》(Warfare)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1 21:04 3

摘要:关于2025年4月11日在美国上映的战争题材电影《战·争》(Warfare),这部由亚历克斯·加兰(Alex Garland)与雷·门多萨(Ray Mendoza)联合执导的作品,自预告片发布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影片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讲述一队海豹突击队员被困

关于2025年4月11日在美国上映的战争题材电影《战·争》(Warfare),这部由亚历克斯·加兰(Alex Garland)与雷·门多萨(Ray Mendoza)联合执导的作品,自预告片发布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影片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讲述一队海豹突击队员被困敌人家中的生死博弈,试图通过极致的写实风格探讨战争中的道德困境与人性的挣扎。

当战场浓缩于一栋房屋

影片的故事设定在伊拉克一户普通家庭的住宅内。一队海豹突击队员执行任务时突遭敌军围攻,被迫困守屋内。外有炮火封锁,内有平民的敌意,士兵们不得不在生存本能与军人职责之间寻找平衡。这种密闭空间的叙事让人联想到《拆弹部队》的压迫感,但导演加兰更强调心理层面的对峙——没有英雄主义的渲染,只有真实到近乎残酷的生存本能。

据说这个灵感源自导演门多萨的真实经历。作为前海豹突击队成员,他曾亲历伊拉克战场的复杂环境。影片中士兵们低声交流的细节,比如检查弹药存量时的手指微颤,或是面对受伤平民时短暂的沉默,都透露出军事顾问对真实战场氛围的还原。

新生代演员与硬核军事戏码

演员阵容上,《战·争》选择了一批兼具实力与话题度的面孔。威尔·保尔特(Will Poulter)饰演的突击队长需要不断做出残酷抉择,比如是否牺牲平民换取小队撤离机会。约瑟夫·奎恩(Joseph Quinn)的角色则被设计成团队中的“不稳定因子”,一次冲动射击可能导致全员暴露。这种角色性格的冲突,让战场上的紧张感从外部威胁延伸至内部矛盾。

有意思的是,剧组为追求真实感,要求演员提前接受高强度军事训练。保尔特曾在采访中提到,他们被要求背着40公斤装备在沙漠中行军,连枪械拆卸速度都被计入考核指标。这种近乎苛刻的准备,让演员们在镜头前的疲惫与紧绷显得格外真实。

加兰与门多萨的风格碰撞

作为《机械姬》《湮灭》的导演,加兰向来擅长在类型片中注入哲学思考。而门多萨的军事背景则为影片提供了扎实的战术细节——从枪械型号到小队阵型移动,甚至士兵受伤后的急救步骤都经过反复推敲。两人的合作形成微妙互补:加兰用冷色调画面和碎片化剪辑营造心理压迫,门多萨则用战场细节构建可信度。

预告片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士兵们蜷缩在墙角,屋外的爆炸声震落墙灰,而镜头始终停留在他们紧绷的面部特写上。没有宏大的爆炸特效,只有呼吸声与心跳声被无限放大。这种克制的表现手法,或许正是A24公司一贯的风格——从《瞬息全宇宙》到《过往人生》,他们总能在商业片中保留作者性表达。

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模糊

影片宣称改编自真实事件,但主创团队并未拘泥于历史复刻。加兰在访谈中提到,他们更想探讨的是“战争中的普遍困境”。比如当士兵发现屋主藏有敌方情报时,是否应该采用极端审讯手段?这类道德选择题被刻意设计成开放式场景,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本能反应。

这种处理方式让影片跳脱传统战争片的叙事框架。没有明确的正邪对立,甚至敌方士兵始终未露正脸——他们只是屋外模糊的身影与枪声。这种视角限制反而强化了沉浸感,观众仿佛与被困士兵共享同一份未知的恐惧。

市场表现与观众期待

作为A24继《美国内战》后的又一部战争片,《战·争》难免被拿来比较。前者以5000万美元成本收获1.27亿全球票房,证明小众战争题材仍有市场潜力。不过《战·争》的格局更显微观,能否复制成功尚存悬念。早期影评人认为,影片的票房表现可能两极分化:军事迷会沉迷于战术细节,而普通观众或许会被压抑的节奏劝退。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影片为战争片提供了新思路。当大多数同类作品还在追求宏大场面时,《战·争》选择用一栋房子、八名士兵、数十小时的时间跨度,剖开战争最赤裸的横截面。正如预告片结尾那句画外音:“有时候,活下来比打赢更需要运气。”这种对战争本质的反思,或许正是它在四月档期中的独特价值。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