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在此》:一位女性半个世纪的抗争与救赎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2 14:34 2

摘要:将于5月16日(本周五)登陆全国大银幕的《我仍在此》,自定档后就备受业内关注。电影《我仍在此》为经典巴西电影《中央车站》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导演的新作。影片根据马塞洛·鲁本斯·派瓦撰写的同名回忆录改编:女主角尤妮斯·派瓦(费尔南达·托里斯 饰)原本拥有一个温馨的

将于5月16日(本周五)登陆全国大银幕的《我仍在此》,自定档后就备受业内关注。电影《我仍在此》为经典巴西电影《中央车站》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导演的新作。影片根据马塞洛·鲁本斯·派瓦撰写的同名回忆录改编:女主角尤妮斯·派瓦(费尔南达·托里斯 饰)原本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不料丈夫鲁本斯因政治立场被秘密逮捕。尤妮斯在寻找丈夫的过程中,遭遇监禁与酷刑,却始终拒绝屈服。她以柔弱的肩膀扛起养育子女的重担,甚至自学法律,只为揭开丈夫遇害的真相。自此她开启长达半个世纪的抗争,从绝望主妇蜕变为人权律师。当丈夫迟到的死亡证明终于交到她手中时,她含泪的微笑既是对历史的控诉,也是对生命的释然。

可以说,《我仍在此》是一部值得观众走进影院静心品味的杰作,影片延续了沃尔特·塞勒斯导演对拉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创伤交织成一幅震撼人心的史诗画卷。作为去年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影片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得主,它既具备艺术电影的思想深度,又拥有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影片通过一位女性长达半个世纪的抗争史,展现了普通女性如何以尊严和能力证明自己,这种跨越时空的叙事让历史伤痛获得了当代回响。

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核心在于费尔南达·托里斯塑造的尤妮斯这个角色。从普通的家庭主妇到坚毅的律师,演员用层次分明的表演诠释了女性生命力的惊人韧性。当她在阴暗的监狱里蜷缩身体却不肯签下认罪书时,当她在法庭上以自学的法律条文为弱者辩护时,当她在数十年后接过死亡证明时眼中闪过的泪光——这些瞬间共同堆叠出一个立体丰满的女性形象。托里斯的表演摒弃了刻意的煽情,而是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传递出角色内心汹涌的情感暗流,这种克制的表演方式反而让角色的痛苦与坚韧更具穿透力。奥斯卡将影后提名给予这个角色可谓实至名归,这也是继《中央车站》后巴西电影再次贡献的殿堂级表演。

沃尔特·塞勒斯的导演手法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出大师级的掌控力。他采用冷暖色调交替的视觉语言区分不同历史时期:温暖的橙黄调子包裹着家庭记忆,而军政府时期的画面则笼罩在冷峻的蓝灰色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对政治暴力的表现方式,塞勒斯没有沉迷于血腥场景的展示,而是通过声音设计,如隔壁牢房的惨叫,局部特写,颤抖的手指、渗血的绷带等间接手法激发观众的想象,这种留白处理反而让暴力更具心理压迫感。影片中的一段“法律自学蒙太奇”堪称神来之笔,将枯燥的法条学习与育儿、打工的日常碎片交织剪辑,生动呈现了女主角如何在生存压力下完成精神蜕变。

作为电影艺术文本,《我仍在此》在叙事结构上展现出精巧的构思。影片采用双线叙事,将主角在1970年代的故事与新世纪的法律诉讼平行展开,两条时间线在关键情节点上的呼应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张力。特别是丈夫的西装这一道具的运用令人叫绝——它既是爱情信物,也是失踪证据,最终成为法庭上的关键证物。塞勒斯还在片中嵌入了丰富的隐喻意象:反复出现的蚂蚁象征弱势群体的顽强生命力,破碎又黏合的茶杯暗示无法完全愈合的创伤,而片名“我仍在此”本身就是一种强调自我存在的措辞。

相较于普通商业片,《我仍在此》确实需要观众更多的耐心与思考。它的叙事节奏如南美河流般深沉缓慢,大量使用的中远景镜头保持着克制的观察距离。但这种看似“沉闷”的表象下涌动着惊人的情感能量,当累积的情绪在结尾处爆发时,带来的心灵震撼远胜于直白的煽情。尤其适合对女性成长史、拉美历史感兴趣的影迷。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能有一部电影如此严肃地探讨记忆、正义与救赎的主题,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坚守。当影院灯光亮起,银幕上那个含泪微笑的面庞将成为观众心中挥之不去的影像,这正是伟大电影才具备的持久力量。

记者:邢媛 编辑:江丹 校对:杨荷放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