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战警4》:中年硬汉的“爆米花”困局,是情怀还是炒冷饭?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1 04:43 4

摘要:迈阿密的阳光依然刺眼,但这一次,威尔·史密斯饰演的麦克·劳瑞和马丁·劳伦斯饰演的马库斯·伯纳特却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游刃有余。曾经叱咤警局的黄金搭档,如今一个成了私家侦探,另一个深陷中年危机,连穿件印着“白小子”的T恤都能引发种族歧视的乌龙笑料27。然而,命运的玩

迈阿密的阳光依然刺眼,但这一次,威尔·史密斯饰演的麦克·劳瑞和马丁·劳伦斯饰演的马库斯·伯纳特却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游刃有余。曾经叱咤警局的黄金搭档,如今一个成了私家侦探,另一个深陷中年危机,连穿件印着“白小子”的T恤都能引发种族歧视的乌龙笑料27。然而,命运的玩笑来得猝不及防——昔日的顶头上司霍华德警长被曝勾结毒枭,两人一夜之间从英雄沦为全美通缉犯。为了自证清白,这对“老男孩”不得不重操旧业,一边躲避黑白两道的追杀,一边在鳄鱼公园的枪战、监狱肉搏和无人机轰炸中寻找真相。

反派设定看似凶猛:阿尔巴尼亚雇佣兵为兄复仇,州检察官暗中操控全局。可实际交锋中,反派更像工具人——动机单薄到只剩“报仇”二字,连最终决战都草草收场,反倒是主角团的家庭戏份意外抢镜:麦克的私生子在监狱秀肌肉,马库斯的女婿在厨房单挑15人,连外孙都能用彩虹糖干扰枪战节奏。这场洗冤之旅,最终演变成一场三代同堂的“全家总动员”。

从1995年第一部《绝地战警》开始,这个系列就贴着两大标签:迈克尔·贝式的爆炸美学,以及“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嘴炮互怼。到了第四部,导演试图用技术升级弥补创意疲软——无人机视角的枪战、第一人称射击般的镜头调度、鳄鱼突袭的惊悚桥段,确实让动作戏更炫目。可惜,当观众看到60岁的马丁·劳伦斯捂着心脏倒地又靠“天选之子”的玄学复活时,难免产生割裂感:这是动作片还是奇幻片?

笑点设计更是暴露创作乏力。马库斯偷穿“白小子”T恤的种族梗、黑人警察试图感化白化鳄鱼的荒诞桥段,虽能引发短暂笑声,却像短视频段子的拼贴,少了前作中自然流淌的市井幽默45。最尴尬的是,当麦克向旧情人解释“50岁结婚是因为当年不成熟”时,银幕内外都弥漫着一种“强行挽尊”的疲惫感——演员老了,角色老了,连笑话都透着一股陈年油渍味。

系列最大的突破,或许是试图让角色与演员一同“变老”。麦克不再是风流富二代,而是背负私生子秘密的焦虑父亲;马库斯从宠妻狂魔升级为外公,连枪战都要偷吃彩虹糖缓解压力39。这种设定本可挖掘深度:当英雄迟暮,该如何面对力不从心的现实?可惜电影浅尝辄止。马库斯的心脏病成了复活甲道具,麦克的创伤应激症被几巴掌扇醒,人物的困境最终沦为动作戏的铺垫。

更遗憾的是,反派塑造近乎潦草。阿尔巴尼亚兄弟的复仇动机毫无铺垫,州检察官的腐败网络只用一句“牵扯高官”带过。当正派家族其乐融融地烤肉庆功时,反派却像游戏NPC般排队送人头——这种失衡让电影失去了戏剧张力,只剩空洞的爆炸和咯吱作响的笑声。

《绝地战警4》的挣扎,恰是好莱坞续集病的缩影。为了讨好老粉,它复刻了所有经典元素:迈阿密地标、保时捷跑车、洗脑主题曲,甚至让第三部的角色集体返场26。但当这些符号堆砌成“情怀自助餐”时,电影反而失去了灵魂。正如影评人吐槽:“它像一本烂俗段子百科全书,唯独少了让人记住的故事”。

反观同期的《疾速追杀》《碟中谍》,同样主打动作与情怀,却能通过角色成长或叙事创新留住观众。而《绝地战警4》的创作团队似乎陷入路径依赖——既然观众爱看史密斯和劳伦斯斗嘴,那就让他们斗足120分钟;既然爆炸场面能卖票,那就炸完游乐园再炸飞机。这种偷懒最终让电影沦为“大型IP周边”,而非独立的艺术作品。

《绝地战警4》注定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对粉丝而言,它是迈阿密夕阳下的一杯怀旧莫吉托,熟悉的配方足以让人忽略酒精的寡淡;对路人观众来说,它则是好莱坞流水线上又一枚标准化螺丝钉,精致但无趣。

但换个角度看,它的存在恰恰证明了市场逻辑:在流媒体冲击下,影院需要这种“无脑爽片”让观众放下手机、专注当下。当麦克和马库斯开着保时捷冲进漫天火海时,我们或许不该追问剧情是否合理,而是享受那短暂的两小时逃离——毕竟,不是所有电影都要承担教化使命,有时候,“量大管饱”本身就是一种生存智慧。

只是,当片尾彩蛋中两人骑着毛驴走向沙漠时,我们仍忍不住期待:这个30年的老IP,是时候来一场真正的“绝地重生”了。

来源:city电影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