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处的女儿:偷娃娃背后的女性困境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0 20:32 1

摘要:在深色的夜幕下,主角有些踉跄地走向海边,她捂着受伤的腹部,伤口渗出的血已经在衣服上晕开了一片血迹,驻足望着黑色的海面不久,便晕倒在了海滩上,生死不明。电影《暗处的女儿》(The Lost Daughter)用一场海边的崩溃,拉开了一个关于女性挣扎的深刻故事。

在深色的夜幕下,主角有些踉跄地走向海边,她捂着受伤的腹部,伤口渗出的血已经在衣服上晕开了一片血迹,驻足望着黑色的海面不久,便晕倒在了海滩上,生死不明。电影《暗处的女儿》(The Lost Daughter)用一场海边的崩溃,拉开了一个关于女性挣扎的深刻故事。

这部电影改编自意大利同名小说,通过主角过丽妲的遭遇,呈现女性平衡家庭和事业困难,既渴望拥有自己的事业,也期待能够陪伴儿女成长。、

1

从与当地人的交流可以知道,这位独自来到希腊海滨小镇度假的女士,是“波士顿附近的剑桥”某一所大学的教授、比较文学博士,有些知识分子自带的拘谨和不善言谈。

度假的氛围在一开始安静自在,直到一艘载有希腊裔美国黑道家族的游船和一群放暑假的青少年忽然袭来,如洪水一般迅速占满了整个沙滩,顷刻间嘈杂一片。被打扰的丽妲正在尝试接收这些忽如其来的变化时,其中一个和游船一起到来的女生,示意丽妲换去沙滩的其他地方,因为他们要在这里办生日派对。丽妲立刻表示她不会离开,随即便受到了这群人的谩骂和敌视。

就在气氛一片剑拔弩张时,丽妲的注意力被人群里一个带孩子的母亲妮娜所吸引,看着她照顾小孩的样子,也让丽妲的记忆一直闪回到自己年轻时的家庭生活。

2

年轻时的丽妲充满斗志,学术水平位列前茅,更是受到了权威教授的欣赏和背书,让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当丽妲成为母亲之后,育儿和事业两头烧,让她精疲力尽,丽妲既想要当个好妈妈,也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生活乱成一团,而她的丈夫理所当然地把育儿推给她,自己有意识地远离育儿的环境,面对两个小孩的需求,也只是一味的让他们去“找妈妈”。

丽妲最终在学术道路上逐渐被看到、被重视的时候,人生的重心还是倒向了事业这一边,她想逃离婚姻与家庭的渴望到达了顶峰,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婚姻和家庭。没有了负担的那一刻,她大喊“真他妈〇棒极了!”当丽妲下定决心为了自己的事业时,看着跪地恳求她留下来的丈夫,她喊出了这样的感叹。

回到现实,当丽妲只要来到沙滩上,就能看到妮娜在照顾小孩,没有一刻是属于自己的。妮娜的老公只有在生日派对那天短暂的出现过,鲜少与自己的小孩有互动。种种景象,让一直旁观的丽妲完全共情了妮娜和她的处境,并且萌生了想要帮助她走出困境的想法。

丽妲找回妮娜走失的小孩是剧情的关键转折,她借此与妮娜搭上了话,并且偷走了小孩心爱的洋娃娃,却不曾想到自己梦魇的开始。

丽妲以为自己和妮娜是“同病相怜”,没想到这场“友谊”是个美丽的误会。误以为因为育儿的烦恼而有了共情,误以为自己曾经赠送妮娜一支能够稳固大草帽的别针,而与妮娜之间产生同舟共济的深刻友谊。然而,就在妮娜得知丽妲偷窃且匿藏洋娃娃之后,出于愤恨抽出丽妲送的发簪,刺进了丽妲的腹部。

妮娜是一个在育儿和家庭压力下感到疲惫的角色,她的生活充满了责任与束缚。丽妲作为一个有经验且独立的女性,对妮娜来说是一个潜在的支持来源。丽妲的独立,让妮娜被她吸引,认为丽妲可能能提供生活的智慧和建议,帮助她应对自己的困境。这种接近反映了妮娜对友谊和理解的渴望,她希望在丽妲身上找到共鸣与支持。

另一方面,妮娜也在丽妲身上看到了自己未实现的可能性。丽妲曾经抛弃家庭去追求自己的事业,这种选择让妮娜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她可能在丽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希望从丽妲的经历中汲取勇气,找到摆脱家庭困境的出路。丽妲的独立性格和非传统的生活方式,对妮娜而言是一种启发,让她觉得丽妲或许能理解自己的内心挣扎,并给予实际的帮助或指引。

丽妲作为女性知识分子,陷入了事业与家庭之间的两难抉择。这种冲突远远超出了电影剧情的范畴,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许多职业女性共同面对的挑战。根据Pew Research Center 的一项研究,超过60%的职业女性表示,她们在试图平衡家庭与事业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认为这两者几乎难以兼顾。这种压力来源于多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对“好母亲”的传统期待,要求女性将家庭放在首位;另一方面是职场中对女性角色的不公平评判,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学术或专业领域,任何对家庭的“分心”都可能被视为缺乏职业奉献精神的证据。

年轻时的丽妲

丽妲的故事正是这种困境的缩影。作为一位成功的学者,她在事业上的成就为她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但作为母亲,她却无法摆脱内疚与自我质疑的枷锁。她偷走妮娜女儿的洋娃娃,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失去母性时光的一种象征性补偿,更反映了她内心深处对自己身份的挣扎。然而,这一举动并未带来救赎,反而让她进一步陷入自我怀疑,并在他人眼中显得怪诞而不可理解。

法国哲学家西蒙娜 · 德 ·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说:“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丽妲的经历正是这种“塑造”的生动写照。社会对女性的期待迫使她在“母亲”与“学者”这两个身份之间做出选择,而无法将二者自然融合。波娃在《第二性》中进一步阐述,女性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常常受到家庭责任与社会规范的双重束缚,这种束缚不仅限制了她们的自由,也在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平复的矛盾与痛苦。丽妲对年轻母亲妮娜的关注,以及对自己过去选择的回忆,都在反复提醒观众:作为女性,她无法完全逃脱这些期待的桎梏。

年轻时的丽妲

这种现象在知识女性群体中尤为突出,因为她们往往承载着更高的社会期待和自我要求。丽妲作为一名学者,她的成功并未让她免于这种压力,反而因为她在事业上的投入,使得她与孩子的疏远显得更加刺眼,这也加剧了她的内疚感。

此外,电影中的灯塔意象——那每隔几分钟扫过的光芒——可以被解读为社会规范与自我审视的象征。无论丽妲走到哪里,这束光都如影随形,让她无法真正放松,也无法逃避作为母亲的责任和外界的评价。这种无形的压力贯穿了她的度假时光,使她的内心始终处于紧张与不安之中。

4

在妮娜拿发簪戳进丽妲的腹部后,丽妲彻底崩溃。原来她所认知的世界,与现实差距甚远,丽妲以孤傲与尊严将自己牢牢地包裹在自以为是的想象安全网,却不知这个自以为是的自尊是多么脆弱单薄的防护,一组喧闹的家庭就能将之戳破倾倒。妮娜不只戳破丽妲的想象、谎言、信任、友谊,也戳破丽妲的自尊与认知。羞辱与丧气让丽妲必须选择在当晚迅速离去,而这场夜晚的逃离刚好呼应电影开头的夜晚之谜。

电影前段,当丽妲来到渡假村的时候,已是夜晚,她看着桌上的一盘水果,随手拿起一颗橘子,内侧已经发霉。这是个象征——金玉其外,败絮其内。也就是丽妲不安的内在与人生写照,孤高的教授相对于自责的母亲。

《暗处的女儿》不仅是一部关于母亲的电影,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女性在自我实现与社会期待之间的挣扎。你如何看待丽妲的选择?在事业和家庭之间,你会怎么平衡?快来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

来源:晟锐碎碎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