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第一滴血》里警察对越战军人没有丝毫的尊重 ?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06 18:12 2

摘要:电影《第一滴血》(First Blood,1982)上映的时候,可能很多人是冲着动作场面去看的,但看完之后却多多少少会想到一个问题:为啥片子里那些警察对主角约翰·兰博,一个越战退伍老兵,态度那么差,甚至可以说一点尊重都没有?这可不是随便编出来的剧情,而是跟当时

电影《第一滴血》(First Blood,1982)上映的时候,可能很多人是冲着动作场面去看的,但看完之后却多多少少会想到一个问题:为啥片子里那些警察对主角约翰·兰博,一个越战退伍老兵,态度那么差,甚至可以说一点尊重都没有?这可不是随便编出来的剧情,而是跟当时美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越战的历史背景、还有退伍军人的处境有很大关系。

要搞懂警察为啥对兰博没好脸色,首先得看看越战(1955-1975)在美国是个啥地位。这场仗打得时间长、死人多,最后还输了,对美国人来说是个大污点。不像二战那会儿,士兵回来大家都当英雄捧着,越战不一样,整个国家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是分裂的,甚至可以说大部分人讨厌它。

为啥讨厌?因为越战不像二战有明确的目标,美国人觉得自己被卷进了一个遥远的、跟自己没啥关系的烂摊子。死了5万多人,受伤的更多,花了无数钱,最后南越还是丢了,北越统一了国家。这让很多人觉得这场仗白打了,牺牲的士兵也成了“冤大头”。加上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反战运动搞得风风火火,街上全是抗议的人,有些极端点的直接把怒气撒到士兵身上,觉得他们是战争的“帮凶”。这种情绪在社会上弥漫,普通人对越战老兵的看法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

电影里那个小镇的警察局长威尔·蒂斯尔(Will Teasle),其实就是这种社会氛围的一个缩影。他看到兰博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这是个为国作战的老兵”,而是“这是个流浪汉,麻烦精,得赶紧赶走”。这种态度在当时真不稀奇,很多越战老兵回来的时候,都发现自己不被欢迎,甚至被当成社会的“边缘人”。

再来说说兰博自己。他在电影里是个啥形象?长头发,胡子拉碴,穿个破旧的军装外套,整个人看着就像个流浪汉。搁谁第一眼看他,都不会觉得这是个“正经人”,更别提知道他是个越战老兵了。他没工作,没家,走在路上到处晃悠,这种状态在小镇警察眼里就是“不安定因素”。

但兰博不是天生这样的。他是绿贝雷部队的精英,打过好几轮仗,拿过勋章,算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硬汉。可问题在于,他回国后完全融不进社会。为啥?因为他身上带着战争留下的痕迹,太深了。电影里没明说,但他那种沉默寡言、随时警惕的样子,明显是受了心理创伤。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当时美国对这东西还没啥研究,很多人甚至觉得这是“矫情”,压根儿不拿它当回事。

兰博这种状态,跟小镇那种平静、安稳的生活格格不入。警察看到他,第一反应不是去了解他为啥这样,而是直接贴标签:“这家伙肯定有问题。”这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退伍军人的普遍态度——不理解、不关心,直接把人推到一边。

电影里的警察,特别是那个局长蒂斯尔,对兰博的态度可不是单纯的“误会”。他一开始就看兰博不顺眼,非要把他赶出小镇,后来还升级到逮捕、虐待。这背后其实有警察自己的逻辑。

首先,蒂斯尔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他管着这个小镇,觉得自己得维持这里的秩序。兰博这种外来的、不合群的家伙,一出现就打破了他的“舒适圈”。他不想让兰博在这儿待着,哪怕兰博啥也没干。这其实挺常见的,小地方的警察有时候就这样,看见不熟悉的人就先入为主,觉得“你肯定会惹麻烦”。

其次,当时美国社会对流浪汉和边缘人群本来就没啥好感。越战后经济也不太好,失业率高,很多退伍军人找不到工作,只能到处漂泊。警察经常把这些人当成“治安隐患”,处理起来一点不客气。兰博虽然是老兵,但外表上跟流浪汉没啥区别,蒂斯尔自然也不会对他另眼相看。

最后,蒂斯尔和他的手下还有点“欺软怕硬”的意思。兰博一开始挺配合的,态度也不差,可他们还是变本加厉,非要给他点颜色看看。这说明他们压根儿没把兰博当回事,甚至觉得收拾他挺容易。结果呢?兰博一爆发,他们才发现自己踢到铁板了。

兰博在电影里被抓进警局后,有个镜头是他被虐待时突然“炸了”,直接把警察撂倒一堆。这不是他脾气不好,而是战争在他身上留下的后遗症。现实中,很多越战老兵都有类似的问题,比如PTSD会导致他们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像被拘禁、被威胁这种事儿,很容易触发他们的应激反应。

当时美国对PTSD的认识几乎是零。这病正式被医学界承认是在1980年,比《第一滴血》上映还晚了两年。在这之前,社会上普遍觉得老兵要是心理有问题,那就是他们自己“不够坚强”。警察也好,普通人也好,根本没想过兰博这种行为可能是战争的后遗症。他们只会觉得“这家伙疯了,得赶紧制住”。

这种误解直接导致了冲突升级。兰博被虐待的时候,警察以为他在反抗权威,其实他只是条件反射地自卫。可惜没人懂他,结果就变成了全镇追捕他的闹剧。这事儿放到现实里也很常见,很多越战老兵因为心理问题跟社会冲突,最后被贴上“危险分子”的标签。

《第一滴血》里兰博的遭遇,其实是当时越战老兵真实处境的一个写照。电影上映的时候是1982年,离越战结束才7年,很多老兵的问题还没解决。他们回来后面对的是啥?失业、没地方住、没人理解,甚至连政府都不咋管。

数据显示,越战后美国有几十万退伍军人流浪街头,占当时流浪人口的三分之一。找工作也不容易,因为经济不景气,加上他们很多人只有打仗的技能,干不了别的。医疗保障更是个笑话,越战老兵里很多人有心理问题或者身体残疾,但政府给的帮助少得可怜。

警察对兰博的态度,其实就是这种社会现实的缩影。他们不尊重他,不是因为他个人做了啥,而是因为整个社会把越战老兵当成了“麻烦”。兰博在电影里说了一句很扎心的话:“在那边(越南)我能开坦克,能指挥战斗,回来后我连个停车场的工作都找不到。”这话听着夸张,但真不假,很多老兵都有这种落差感。

《第一滴血》虽然是个动作片,但它背后想讲的东西挺深刻的。兰博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了整整一代越战老兵。他们为国打仗,回来却没人待见,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警察对他的态度,就是社会对这些老兵态度的集中体现——冷漠、排斥,甚至有点敌意。

这电影上映后,很多人开始反思,美国到底是怎么对待自己的退伍军人的。80年代后,PTSD慢慢被重视起来,退伍军人福利也稍微改善了点。但那之前,像兰博这样的老兵,真的是被晾在一边没人管。《第一滴血》把这事儿拍出来,既是给观众提个醒,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个批评。

说到最后,还是得问一句:警察为啥就不能对兰博好点?其实这问题没那么简单。警察也是人,他们的态度受社会影响,也受自己的局限性影响。当时没人教他们怎么跟退伍军人打交道,也没人告诉他们这些“怪人”可能是战争伤的。他们只知道维持秩序,看到兰博这种“不正常”的家伙,就本能地想把他赶走。

但话说回来,这种态度也不是完全不能改。如果蒂斯尔一开始能问一句“你是干啥的”,或者听兰博解释两句,事情可能就不会闹那么大。可惜,他没这个耐心,也没这个意识。这其实也提醒我们,尊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有人愿意去理解、去沟通。

电影《第一滴血》里警察对兰博没一点尊重,不是偶然的剧情设计,而是跟越战后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当时美国人对越战反感,把气撒到老兵身上;兰博自己又带着战争的伤痕,融不进社会;警察呢,则是既不懂他,也不愿意懂他。再加上退伍军人整体被边缘化,兰博的遭遇就成了必然。

这片子不光是打打杀杀,它还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的老兵都不尊重,那真是挺可悲的。兰博在电影里拼命反抗,其实也是在为那些被遗忘的越战老兵喊一句:“我们不该被这么对待!”这话放到今天看,还是挺有分量的。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