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菲律宾导演马蒂卡·拉米雷斯·埃斯科巴的创作突围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06 11:59 2

摘要:《莱昂诺狂想曲》以菲律宾传奇女导演莱昂诺的“昏迷-穿越”为叙事轴心,构建了一个虚实交错的复调世界。现实中的莱昂诺因拖欠电费被儿子数落,蜷缩在陈旧公寓中咀嚼着创作枯竭的焦虑;而当她坠入自己未完成的剧本时,却化身动作片英雄,以斧头劈开绞索、以血肉之躯对抗虚构的反派

《莱昂诺狂想曲》以菲律宾传奇女导演莱昂诺的“昏迷-穿越”为叙事轴心,构建了一个虚实交错的复调世界。现实中的莱昂诺因拖欠电费被儿子数落,蜷缩在陈旧公寓中咀嚼着创作枯竭的焦虑;而当她坠入自己未完成的剧本时,却化身动作片英雄,以斧头劈开绞索、以血肉之躯对抗虚构的反派。这种“肉身消亡-灵魂觉醒”的设定,既是对好莱坞类型片套路的戏仿(如港式枪战、B级片暴力美学),更是对女性创作者身份困境的隐喻——在男权主导的电影工业中,莱昂诺的“回归”实则是以想象暴力完成对现实规训的反抗。

影片通过双重时空嵌套(现实病房与剧本世界、电影与观影者视角),将莱昂诺的创作焦虑转化为一种存在主义追问:当个体被社会角色(母亲、退休者)消解主体性时,艺术能否成为重构自我的终极武器?导演以狂想曲式的叙事节奏,让莱昂诺在剧本中化身“诺瓦多的救世主”,实则是让观众目睹一个中年女性如何通过虚构叙事夺回叙事权。

表面上,《莱昂诺狂想曲》是一场对1970-80年代菲律宾动作片的致敬狂欢:夸张的肢体语言、塑料感十足的反派、街机游戏般的枪战场面。但剥开类型片外壳,影片内核是对“动作片英雄”身份的颠覆。莱昂诺在剧本中拯救的“诺瓦多”,实则是她早逝长子的化身;而她在现实中与儿子鲁迪的疏离,则通过“穿越”转化为一种代际和解的仪式。当鲁迪冲入电视拥抱母亲时,台词“做你想做的,这是你的世界”不仅是个体和解的宣言,更暗示着女性创作者对家庭叙事权的重新掌控。

导演以动作片的暴力美学包裹温情内核:莱昂诺在剧本中挥舞斧头的场景,既是对“母亲”身份枷锁的劈砍,也是对电影工业中女性角色工具化(如“花瓶救赎”套路)的辛辣讽刺。而影片结尾的歌舞片式狂欢,则将严肃议题转化为集体狂欢,暗示艺术创作本身即是对现实困境的超越。

作为菲律宾新生代导演的代表作,《莱昂诺狂想曲》延续了东南亚电影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迷恋(如阿彼察邦的梦境叙事),却以更鲜明的作者性开辟新路径。影片中嵌套式结构(剧本中的剧本、观众与导演的共谋视角),既是对戈达尔“电影即造梦机器”的致敬,也是对流媒体时代观影体验的反思——当观众成为“第四堵墙”外的观察者,电影的本质便从单向叙事升维为集体创作。

在技术层面,导演将低成本制作转化为美学优势:老式电视机的噪点、打字机的机械声、雨夜街道的潮湿感,共同构建出一种怀旧而粗粝的质感。这种对“过时美学”的拥抱,恰与莱昂诺的创作困境形成互文——在数字技术霸权下,胶片时代的作者电影精神如何借尸还魂?

尽管影片获得圣丹斯电影节创新奖肯定,但其叙事野心仍显庞杂:类型元素堆砌过度、现实线收束仓促、部分隐喻流于表面。例如,市长控诉全民“成瘾”的荒诞戏码,虽暗讽菲律宾社会问题,却与主线叙事断裂;而结尾导演出镜的“元叙事”尝试,更被批评为“用作者特权强行收尾”。

然而,这些瑕疵恰是影片先锋性的注脚。它拒绝成为一部“完美”的女性主义宣言,转而以不完美之躯挑战电影工业的既定规则。正如莱昂诺在剧本中喊出的台词:“请记住,故事永远不会真正结束”——《莱昂诺狂想曲》本身,正是东南亚电影人打破类型桎梏、重构本土叙事的宣言。

《莱昂诺狂想曲》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娱乐性或作者性,更在于它揭示了电影作为媒介的本质矛盾:我们消费故事,亦被故事塑造;我们凝视银幕,亦在银幕中寻找自我。当莱昂诺在虚实之间完成“精神弑父”时,观众亦在观影过程中经历一场微型启蒙——或许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拯救世界,而是找回讲述自己故事的权利。

参考资料:

南宁日报影评(2023.12.26)

中国—东盟电影文化周评论(2024.04.29)

学术赏文章(2024.05.08)

豆瓣短评(2023.07.13)

字幕组资源介绍(2023.03.24)

新浪财经展映报道(2023.12.26)

新影推荐(2023.03.25)

GQ对菲律宾电影生态分析(2023.01.22)

来源:李洋侃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