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的《黑镜》,已悄然照进现实

非凡影视 欧美剧 2025-04-23 21:29 7

摘要:2011年12月4日,英国电视4台播出了一部仅有3集的迷你电视剧《黑镜》。通过大胆而逼真的假设,一个“赛博世界”反乌托邦的黑暗面浮现在屏幕上,深深震撼着观众们。

2011年12月4日,英国电视4台播出了一部仅有3集的迷你电视剧《黑镜》。通过大胆而逼真的假设,一个“赛博世界”反乌托邦的黑暗面浮现在屏幕上,深深震撼着观众们。

《黑镜》第一季剧照

《黑镜》因此成为当年的“现象级”英剧,其经典剧情直到多年后仍然不时被提起。因对人性与科技发展的聚焦,这一系列剧集几乎每一季都有惊世骇俗的“预言”出现,并随着自媒体的传播成为“爆梗”。

日前,《黑镜》最新一季(第七季)再度成为热点话题。无论是第一集中令人窒息的“付费云大脑”,还是第三集令人落泪的“魂穿电影”,都引发了网友们一轮又一轮的点评和讨论。

《黑镜》第七季海报

似乎没人意识到:14年前出现的《黑镜》,已经在无形中悄然照进了现实。

当绝望被视为表演 他便不再绝望

《黑镜》第一季第2集名叫《一千五百万点》,描绘了一个“娱乐至死”的荒诞世界。

每天早上,住在格子间的人们都被电子公鸡叫醒,四壁大屏幕上浮现出假得不能再假的“鸟语花香”,一天就这么开始了,和前一天一样,第二天也一样。

人们日复一日在健身房里踩单车发电,为自己赚取电子货币——点数。他们的生活被广告和娱乐完全掌控,无处可逃。他们可以看电视、看综艺、打游戏,但不能离开电视屏幕,甚至不能闭眼不看。

如果想要跳过广告,自由选择,那么就需要付费。只有一个办法能实现“身份跨越”,那就是参加选秀节目。一旦胜出,就能成为明星,过上更加优越的生活。

剧中的男主角爱上了一个女孩,为了帮助她实现梦想,他倾尽自己所有,为女孩交了1500万点的报名费,让她去参加选秀节目。

然而,女孩清纯的歌声并没有打动评委——像她一样长得漂亮、唱歌又好听的人简直不要太多。评委给她指了另一条路:当情色演员。

在评委们的威逼利诱下,女孩不知所措,流着泪答应了这个条件。悲愤不已的男主角一心想要复仇,于是拼命踩单车、省吃俭用,再次慢慢攒够了1500万点,自己报名登上舞台。

面对评委和台下的无数观众(讽刺的是现场也没有真人观众,同样是显示在大屏幕上的虚拟形象,真人都待在自己的格子间里),男主角彻底爆发——他用碎玻璃抵住喉咙,不许安保人员靠近,然后近乎疯狂地将自己对这个荒诞社会的怒火释放出来。

正当我们——真正的观众,在默默等待局面失控时,剧中的评委淡定表示:没错,你说得对。你说得太好了,我们给你也开一档节目吧。

“工具人”激烈的反抗戛然而止。他从此成了走另类路线的网红:每周面对镜头手持玻璃片进行“自杀式呐喊”,替全体牛马宣泄他们的压抑和憋屈。直播完毕后,他恢复平静的表情,将玻璃片郑重地收好在精致的盒子里。

他站起身,欣赏着更宽阔的大屏幕上更加逼真的风景。

剧情回顾至此,或许你已觉似曾相识。前不久微博上还有一个讨论,说为什么不少素人网红在“火”了之后就难以为继。有人回答说,因为他们过上了更好的日子,就比较“正常”了。

在那之前,他们有的在分享自己痛苦的打工生活,有的在控诉原生家庭的冷漠,有的在发疯,有的在自虐,日子多多少少都有些“不正常”,至少是很不理想。

这些或悲伤或绝望的强烈情绪,吸引了大批同样觉得生活不如意的网友,大家用同情、共鸣和打赏,渐渐将他/她捧红。

当带货和名利解决了他们生活的主要问题之后,这些网红的“原生态吸引力”也就随之消失。

14年前还觉得匪夷所思的荒诞,如今就这样变成了司空见惯的现实。事实上,就连《黑镜》自身也走过了同样的路径:自从被Netflix收购了之后,无论是互动电影的噱头、拉长的单集时长、大牌明星的加盟,还是剧中的科技元素变化,一切也都在向商业妥协。

超级公司掌控你的一生

《黑镜》第七季第一集可谓“开局暴击”,成为观众们公认看得最压抑难受的一集。

为了拯救患有脑癌的妻子,丈夫购买了科技公司的“云大脑”服务。手术免费,但需要支付每月300美元的订阅费,从此她这条买来的命不再属于她自己,而是也成为科技公司的付费订阅产品——她甚至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超出信号覆盖区域就会陷入昏厥。

想要走远一点去旅行?可以,升级Plus套餐就行:每月加500美元,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丈夫咬牙答应下来,为此他不得不开始偷偷做直播——那种在付费用户要求下各种出乖露丑的直播。

然而,这种模式也很快难以为继了。妻子突然成了“行走的广告播放器”。身为教师的她,会在课上给学生讲蜜蜂酿蜜的时间时,突然说一段推荐蜂蜜谷物麦片的广告词,或是劝学生买更好的鞋,甚至劝家长信教……

她的工作变得岌岌可危,同时整个人越来越疲惫,总是需要很长的睡眠时间,还越睡越累。原来是她的大脑不仅被征用来播放广告,还会在“空闲时间”反哺服务器的云端数据库……

想不要念广告?想拥有清醒的自我?可以,每月再加一千美元。

《黑镜》第七季第一集剧照

悲剧的结局无需再讲,你没看过也能轻松想到。这应该是《黑镜》系列对消费主义和大平台最极致的一次讽刺。

除了感叹夫妇二人的孤立无援之外,一家“超级公司”竟能将普通人如此吃干抹净,不由也让人想起另一部科幻电影——《异形·夺命舰》的开头。

女主角辛辛苦苦地在殖民星球上挖矿打工,同样也只想攒够赎身的“点数”,去自己想去的其他星球。当她终于攒够点数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她:涨价了,你得多交一倍的钱才够。

《异形·夺命舰》剧照

很多观众评论:这不比异形更恐怖?

我们一生会为了很多事情愤怒。而当这些事情只能用钱解决而我们钱不够的时候,人感受到的不仅是愤怒,还有无奈和屈辱。把这种感受和造成这种感受的遭遇放大、夸张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写科幻故事了。

若一切皆为虚幻,你的爱是唯一真实

克隆人在科幻电影或小说中已经属于快要“过气”的设定了,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会先迎来AI机器人的陪伴。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人通过与“善解人意”的AI软件对话来寄托情感依恋了。

目前看来最理想的一种结合,是赋予AI以人的肉身,让它们走进现实生活,真实服务于人。

如果更进一步呢?通过将死者的回忆、性格、乃至声音都赋予一个仿生机器人,能否让思念他们的亲人得到安慰?这类构想也早就在科幻作品中司空见惯。《黑镜》第二季里亦有探讨:妻子因为思念车祸丧生的丈夫,如上所述复原了一个“他”。

《黑镜》第二季剧照

“他”看上去和死去的丈夫一模一样,甚至更加体贴温存,百依百顺。但什么也不能改变“这不是他”的事实,于是机器人最终还是被放进了阁楼。

《黑镜》第七季里深受好评的第三集,讲述的是真人通过意识与电影里的AI发生交流与情感连接的故事,可以概括为“魂穿电影”。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设定了,有部名叫《幸存的女孩》的另类恐怖电影,其中的母女情比这一集更感人更催泪。

还有瑞安·雷诺兹主演的那部《失控玩家》,电影里的男主角甚至只是一个游戏中的NPC。当他成为那个率先觉醒的AI时,“一切皆为虚妄”的现状也曾令他恐慌。但他的好友、另一个NPC云淡风轻地说:此时此刻,当下的一切就是真实——你在我身边,我们互相温暖,这就是真实。

若一切皆为虚幻,你的爱是唯一真实。

《综艺》曾这样评价:“为什么《黑镜》如此害怕被囚禁在数字系统中,为什么剧中那么多角色都面临着失去心灵的恐惧?”

这引发了一个小小的悖论:身处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唯有真实情感成为唯一安慰时,这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庄周梦蝶,庄周不会难过,蝴蝶更无需烦恼;但如果清楚意识到自己身处一个真实世界,但要面对的那个“人”不是真正的他/她时,纵使对方再完美,也仍有无法填补的遗憾。

我们在幻境中寻找真实,真情实感足以慰藉受苦的心灵,反正人生不过大梦一场;我们又在真实中纠结于幻象,知道那百般讨好的温存,仅仅是算法的精准迎合……

《异形·夺命舰》中的殖民外星球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谁能找到那个终极答案?

撰文 雪阳

来源:谈资有营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