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3日,《HANA-BI》在意大利威尼斯首映;同年11月5日登陆法国,1998年1月24日于日本本土上映,3月20日进入美国院线。这部作品为北野武赢得第5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也将这位原本以综艺喜剧闻名的日本艺人,推上国际艺术电影的聚光灯中心。直到这一刻,日本国内才开始严肃看待这位“本不被视作导演”的创作者。 《HANA-BI》(英文名:Fireworks,中文名:花火)的中心是一位警察Nishi(由Takeshi Kitano亲自饰演),他沉默、爆裂、孤独、深情。他辞职后,为照顾身患绝症的妻子和瘫痪的同事Horibe,走上一条自毁式的温柔救赎之路。Horibe的画作贯穿全片——那正是Takeshi Kitano本人在经历1994年摩托车事故后(造成他部分面瘫)创作的作品。对他而言,绘画是疗愈的出口,是对死亡最静谧的凝视。 片中每一个暴力片段都像在雕刻时间,而每一次沉默,都流淌着哀伤的温度。Takeshi Kitano的剪辑节奏异常冷静,图像常静如画,情感却在无声中喧哗。 Takeshi Kitano曾提到:“在电影《Sonatine》时期,死亡是荒诞的、幽默中带着恐惧,在电影《HANA-BI》中,死亡是伤感的、充满爱与宿命感。” 这不再是一部关于犯罪与报复的警匪片,而是一次对“生命何以值得”的静谧思索。 业内评价:“一部无法归类的电影”,Roger Ebert称其为“去除了所有叙事与套路的纯形式电影”;RedRumStudio写下“我看完电影时的冲动,是立刻去拍点什么”;亚洲电影评论人则称其“如Luis Buñuel的梦境电影,只不过这一次,没有人从梦中醒来”。 在当代视觉美学语境下,《HANA-BI》可视为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导演意志显现:暴力只是手段,空白是情绪,死亡是序章,而爱,是唯一可对抗命运的事物。摘要:1997年9月3日,《HANA-BI》在意大利威尼斯首映;同年11月5日登陆法国,1998年1月24日于日本本土上映,3月20日进入美国院线。这部作品为北野武赢得第5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也将这位原本以综艺喜剧闻名的日本艺人,推上国际艺术电影的聚光灯中心。直
来源:Jojo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