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追剧环境变得越来越“审分必究”——豆瓣低于8分直接劝退,节奏慢一点就被说“水”,风格独特就被打上“装X”标签。
现在的追剧环境变得越来越“审分必究”——豆瓣低于8分直接劝退,节奏慢一点就被说“水”,风格独特就被打上“装X”标签。
但其实,真正有风格、有野心的作品,往往第一眼“怪”,第二眼“疯”,第三眼才意识到它是高级的。”
今天推荐的这3部美剧就是这样。
它们曾一度被骂“烂”、被误解为“瞎拍”,但却是那种坚持看下去就会发现它们不在传统审美体系里玩,它们另辟蹊径,怪得纯粹,也怪得精彩。
1. 《大群》
如果你以为《大群》是X战警宇宙里的超能力剧,那你可能五分钟就会选择弃剧。
因为这部剧完全不走“英雄线”,而是用一种近乎神经错乱般的意识流风格,讲述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变种人——大卫·哈勒,在现实与幻觉中艰难求生的故事。
你会看到极致的美术、疯狂的镜头、黑白切换、歌舞穿插,甚至还有一整集全是讲解心理学的伪纪录片。
一会儿是爱情,一会儿是意识,一会儿是宿命与自我对抗,它几乎是把美剧变成了一部艺术装置。
很多人看不懂,因为它确实不打算让你“轻松懂”。
它要求你进入角色的幻觉,接受**“自我不是稳定的”**这件事,然后你才会理解它在讲什么。
疯归疯,《大群》是认真的,它用疯癫包裹哲思,风格癫狂,但内核极度清醒。
2. 《马赛克 Mosaic》
这是一部你可能听过却从未打开的剧,因为它长得实在不像正经悬疑剧。
它由《十一罗汉》的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HBO出品,却并不是一部“合家欢”悬疑。
《马赛克》的怪,在于它原本是一个互动APP剧。观众可以选择角色线索、切换视角、调换顺序,拼接出自己版本的“真相”。
最终剪辑成剧集的版本,仍保留了这种“碎片感”和“拼图式真相”。
故事讲的是一位知名童书作家的死亡谜团,乍一看像标准谋杀剧,但越看越发现:
每个人说的都像真话,每个人也都不像好人,观众反而成了被剧本牵着走的那个人。
这种结构设计看起来很乱,但其实它背后藏着一个野心很大的问题
“你相信的真相,究竟是推理出来的,还是你选择相信的?”
所以这不是一部“好懂”的剧,也不是一部“爽感爆棚”的剧,但它提供了一种极其罕见的观看体验:
它让你成为故事的“共谋者”,不仅在“解谜”,也在“塑造谜底”。
3. 《窗边女孩眼中对街的屋中女子》
女主是一个酒精上瘾、痛失亲人的中年女人,整天靠红酒续命。有一天她看到对面邻居家发生命案,但没人相信她。
一切听上去像极了《后窗》《迷雾》《天才少女福尔摩斯》这类标准“女侦探悬疑剧”。
但这部剧在第二集就开始歪,第三集彻底崩坏,第六集直接向类型剧“宣战”了。
它疯狂“模仿”所有经典悬疑设定,然后用夸张的表演、不合逻辑的情节、神来一笔的反转,把整个类型剧给“反杀”了。
有些观众被它恶搞式的处理气到关剧,也有人突然意识到——这根本不是悬疑剧,而是悬疑剧类型的自我解构。
它一边在玩悬疑设定,一边在嘲笑我们爱看的悬疑套路。
结尾那场反转简直脱离地心引力,前一秒你以为这是狗血剧,后一秒你发现它在嘲讽狗血剧,再下一秒,它又真把狗血剧情演成了“致命诱惑”。
真正的高级不是“正经脸演套路”,而是能把套路抽丝剥茧地撕碎,然后还演得让你乐在其中。
来源:ju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