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豺狼的日子》改编自弗雷德里克·福赛斯的畅销小说,故事讲述了一名代号“豺狼”的英国职业杀手在1963年被极端组织雇佣,策划刺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虚构情节。电影的剧情围绕两位主角展开,一位是冷血的杀手“豺狼”,另一位则是机智的法国侦探克劳德·勒贝尔。
今天聊聊英国 / 法国电影《豺狼的日子》。
片名The Day of the Jackal (1973),别名刺杀戴高乐 / 神探智擒职业杀手 / 豺狼末日 / 豺狼之日。
《豺狼的日子》改编自弗雷德里克·福赛斯的畅销小说,故事讲述了一名代号“豺狼”的英国职业杀手在1963年被极端组织雇佣,策划刺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虚构情节。电影的剧情围绕两位主角展开,一位是冷血的杀手“豺狼”,另一位则是机智的法国侦探克劳德·勒贝尔。
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阿尔及利亚独立,这一决定激怒了法国右翼势力。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名为“美洲国家组织”(OAS)的秘密组织,企图通过暗杀来阻止戴高乐的政策。多次暗杀行动失败后,OAS决定聘请外籍职业刺客“豺狼”。这个冷酷无情的杀手,除了代号外几乎没有任何背景。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杀死戴高乐。
爱德华·福克斯饰演的豺狼,是一位冷血的职业杀手,做事冷静、果断。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策划,从伪造身份到定制狙击步枪,他展现出对完美的追求。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豺狼总能迅速融入,杀人时更是保持冷静与优雅。福克斯成功塑造了一个既令人畏惧又让人着迷的角色。
与豺狼的冷酷无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迈克尔·朗斯代尔饰演的克劳德·勒贝尔,法国的资深侦探。他带领警方小组,一步步追踪豺狼的行踪,最终成功将这个冷血杀手绳之以法。
影片不仅展示了豺狼的冷血暗杀计划,还突出了法国警方全力追捕他的智慧与决心。电影就像一场猫鼠游戏,双方都聪明、谨慎。豺狼在暗杀行动中冷静无比,伪造身份、制造武器,甚至不惜消除任何可能暴露他身份的人。每一步都精心设计,丝毫不留痕迹。与此同时,警方则不断追击,用尽各种手段力图揭开豺狼的真面目,整个追捕过程充满张力与悬疑,让观众始终保持紧张感。
电影的另一个亮点是人物的复杂性。豺狼虽然冷酷无情,但他也有柔情的一面——对女性和孩子充满温暖,并且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勒贝尔,虽然勇敢正直,也有自己的脆弱与困惑。他对家庭的责任、对工作的压力,让人物更具立体感。这种深刻的角色刻画,让观众更容易与他们产生共鸣。
导演弗雷德·津尼曼以近乎纪录片的风格,精确还原了每个细节。无论是豺狼策划暗杀的细节,还是勒贝尔带领警方追捕的艰难历程,每个场景都充满了真实性。巴黎的街头、维也纳的豪华酒店,导演都细致入微地营造出真实感。电影中的一处细节尤为精妙:豺狼在拓印钥匙时,用钥匙摩擦下唇和下巴之间的皮肤,这样做是为了利用皮肤的天然油脂,让粘土更好地附着在金属上,避免破坏印记。
为了增强电影的真实感,法国政府大力支持了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士兵并为拍摄提供了许多真实场景。尤其是在解放日的游行场景中,几乎是在真实的庆典中拍摄的,观众完全无法分辨这是否是电影拍摄。拍摄现场气氛紧张,许多人误以为逮捕场面是真的,并试图提供帮助。而拍摄戴高乐总统颁奖的场景时,饰演总统的演员阿德里安·凯拉-罗格朗与真实戴高乐的相似度让许多临时演员惊讶得无法自持。
电影还提到了豺狼曾参与“刚果的那个家伙”的暗杀行动,指的是刚果第一任总统帕特里斯·卢蒙巴。这个历史事件也出现在福赛斯的小说《战争之犬》中,讲述了欧洲雇佣兵参与非洲冲突的故事。
虽然这部电影忠实于原著,但也做了一些改动。例如,法国安全局通过绑架保镖来诱捕豺狼,而非小说中的利用豺狼女儿病重的谎言。电影中的豺狼购买武器和伪造身份的地点从原书的比利时改为意大利的热那亚。此外,电影中的一些人物设定也与原著有所不同,如男爵夫人的角色简化,豺狼的伪装身份也从牧师改为教师等。
《豺狼的日子》不仅是政治惊悚片中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同类型影片的标杆。它的冷静叙事风格、对细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真实感的追求,影响了许多后续作品。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片,它更是一部思想性极强的电影,展现了复杂的政治阴谋和深刻的人性探讨。如果你对政治惊悚片有兴趣,或者对历史背后的秘密故事感兴趣,那么《豺狼的日子》绝对值得一看。
政治暗杀对决,精彩猫鼠游戏。
来源:妙看影视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