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有一个16岁的儿子和一个14岁的女儿,这部剧让我感触颇深。”在4月的一次议会上,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提及3月13日在网飞播出的《混沌少年时》。身为父亲,他因这部剧集讲述的青少年犯罪事件而感到不安。在英国政府支持下,网飞已向全英学校免费播放该剧。
“我有一个16岁的儿子和一个14岁的女儿,这部剧让我感触颇深。”在4月的一次议会上,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提及3月13日在网飞播出的《混沌少年时》。身为父亲,他因这部剧集讲述的青少年犯罪事件而感到不安。在英国政府支持下,网飞已向全英学校免费播放该剧。
《混沌少年时》仅四集,讲述一位13岁的小男孩杰米因涉嫌谋杀女同学而被警方拘捕。故事以案情进展的24小时、36小时、7个月后、13个月后四集组成,记录杰米被捕、接受心理评估,以及罪案后对家庭的影响。最让观众感叹的是,每一集都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营造出高度紧张的沉浸氛围,同时也暗喻着案件本身——看似突发的恶性事情一旦发生,就朝着不可逆的方向发展,无法回头。
《混沌少年时》一播出,就荣登网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收视率第一,成为其有史以来收视率第四的剧集,也是最受欢迎的英国剧集。
因为“一镜到底”的技术创举,以及故事本身的扣人心弦,该剧被英国影评界视为电视剧杰作,且成为艾美奖的有力竞争者。
更重要的是,该剧揭开了一个聚焦于当下社会的广泛议题——在网络时代,极端的思想会怎样影响和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身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为什么父母自以为深爱着孩子,却与他们的心灵距离如此遥远?
男孩为何愤怒?
一个看起来尚且稚嫩的孩子,是怎么做出连捅女同学七刀这种残忍举动的?《混沌少年时》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揭开了为人父母所能遭遇的最可怕噩梦。
在伦敦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博士严艺家,从该剧的预告阶段,就一直期待着剧集播出。作为从事十多年心理治疗的工作者和知名博主,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知道这是一部关注心理健康、校园霸凌、家庭教育等诸多面向的现实主义剧集。
故事一开场,警察闯入埃迪·米勒家中,以谋杀嫌疑逮捕他的儿子杰米。一个家庭原本平静的世界,轰然崩塌。
第一集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抓捕过程,惊慌的父母在警察局大厅来回踱步,男孩在审讯室接受脱衣搜身和审讯。第二集聚焦警方在当地学校的调查,试图找出女孩被刺杀的动机。第三集,冷酷又破碎的男孩与前来评估他心理的儿童心理学家展开交锋,贡献了让人赞叹的对手戏。最后一集则是悲剧的余波:父母不得不接受孩子犯罪的事实,并重新审视他们的育儿方式——这一切为何会导向悲剧的发生?
严艺家说,过去五至十年,在英国社会新闻中,像剧中这样的刀刺犯罪事件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伦敦青少年的随机刀刺事件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条件下:在治安不好的区域,在寻仇式的校园霸凌事件之后,或是在青少年参与毒品贩运分账不均时。
在《混沌少年时》中,警方调查发现,杰米同样遭遇过校园霸凌,被他刺杀的女孩曾在网上嘲笑他是一辈子找不到女朋友的“loser”,并号召其他同学点赞。男孩的内心从不安到激进,从无助到愤怒。
《混沌少年时》借此探讨了“非自愿独身者”群体。所谓“非自愿独身者”,是指那些曾被女性拒绝或有过负面接触经验的男性群体,他们大多数是十几二十几岁的年纪,自认为找不到伴侣而仇视女性。这些年轻人在网络上发布对女性的攻击性言论,国外已经有不少“非自愿独身者”针对女性的袭击事件。
故事中的杰米在学校被欺负后,将自己归类于“非自愿独身者”,网络成了他的庇护所和避风港。杰米告诉心理学家,他觉得受害者没被性侵是幸运的,“大多数男孩都会对她动手动脚。所以我还算好的,你不这么认为吗?”
谁把孩子推向深渊?
《混沌少年时》提出了一个所有父母都害怕面对的问题:在无法监管的网络世界,如果你的孩子形成了狭隘扭曲的世界观,如果父母眼中原本善良普通的孩子突然变成对社会实施暴力行为的人,该怎么办?
严艺家在伦敦工作期间,接触了很多涉及网络霸凌事件的孩子,她发现,青少年之间有很多黑话,都在《混沌少年时》中写实呈现。她认为,每一个霸凌者心中,都有一个内在的霸凌者。
让她最为感动和悲伤的是第四集,通过一个家庭的侧写,呈现悲剧发生后对父母的冲击。更让人反思的是,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在案件发生13个月后,在父亲50岁生日这一天,杰米给父亲电话,他决定在庭审时认罪。到这一时刻,观众知道,杰米并不是无辜的。但《混沌少年时》没有向观众展示庭审过程,也没有透露判决结果。甚至导致他犯罪的细节,也是一个谜。
编剧杰克·索恩说,他不想走那种把责任归咎于父母的老套路,而是想要探究导致不良行为的其他因素,其中就包括“非自愿独身者”的兴起。
“这部剧最打动我的是,这些父母看起来并不是十恶不赦的人,他们所经历的、他们的自身的局限,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严艺家说,在剧中,孩子的父亲从小遭遇家暴,成长路径比自己的儿子还要糟糕,但他依然成长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越是如此,身为人父的他更加想不通,自己为何会养出一个杀人犯的孩子。这个问题不仅局限于英国社会,而是一个普遍的话题:为何现在的孩子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却可能变得更加暴力?
“我们太习惯于‘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但这部剧没有把父母放在审判席,而是用慈悲的、敏锐的视角,让观众看到,如果一个家庭经历贫穷,经历时间精力的压榨,就很难照顾陪伴好自己的孩子。”严艺家在自己职业生涯中常常强调,责备父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个社会性的话题其实有着更复杂且核心的问责,比如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高压工作对人的压榨,都很难让父母脱离自身的困境,留出余力去关照共情自己的孩子。如果忽略这些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就很难避免个体的家庭悲剧。一个如同杰米这样的孩子,会在恼羞成怒又无助的时刻,激情挥刀。
编剧杰克·索恩认为,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社区的努力,毁掉一个孩子也是如此,“《混沌少年时》审视了那些把杰米推向深渊的因素,以及那些本可以拯救他的人。”
一镜到底的技术创举
《混沌少年时》最让人惊叹的,就是每一集都是“一镜到底”。很多人怀疑,这是技术拼接制造的视觉错觉,那些混乱的、具有真实感的画面,以无切换的镜头营造出连贯性的视觉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现场,震撼,甚至稍有不适。
“一镜到底”的手法并不新奇。电影《1917》运用了“一镜到底”,但最长的镜头仅有8分钟。2014年上映的电影《鸟人》,把这个概念玩到极致。119分钟的片长,只有不到20个镜头,一个镜头至少15分钟以上,该片也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到了《混沌少年时》,“一镜到底”就成了真正得到实现的超越。
在该剧幕后纪录片中,整个拍摄过程被解密,每一集的制作时间为三周。在第一周,演员会先熟悉剧集内容,演员会反复排练每一个场景,直至形成肌肉记忆。在第二周,技术团队加入,摄影师将每一集的场景布置、转场规划和隐藏剧组人员的过程像拼图一样拼凑起来。他们绘制拍摄场地的地图,研究镜头移动方式。摄影团队制作警察局模型,用小人和小摄像机进行规划。当摄影机开启,演员在现实中实时经历的一切,就在摄影机前实时展开。尽管采用如同话剧彩排式的拍摄方法,失败率依然很高,有些集数拍摄了16次之多。在第二集令人惊叹的结尾中,镜头飞出学校,飞越城镇,最后落在女孩遇害的停车场。
导演菲利普·巴兰蒂尼说,“‘一镜到底’会营造紧张感,让观众不得不全神贯注,即使感到焦虑或尴尬也无法移开视线。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作品,但对于这部剧,我们希望观众踏上一段沉浸式的旅程。”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