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的恐怖与温情,AI让人类的欲望与愚蠢无处可藏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10:34 3

摘要:结果是,AI塑造的演员有了自我意识,原本照本宣科的人类演员突然边缘化为配角,失去了主体性,成为AI生成戏与演员的他者。

《黑镜》(第七季 Black Mirror Season 7)来了。

这是奈飞“收购”《黑镜》系列后,得分最高的一季,目前豆瓣得分高达8.8分。

全季共6集。除了第二集稍弱,其余几集都有不错的娱乐性,且看完后引人深思,随即背脊发寒。

比如第一集,人脑被部分替代为“电脑”。以为是一场医学奇迹,结果是每月不断增加的“会员费”。

不交费?让你突然开始念广告,限制你的行动空间,让你一天睡16个小时还是感到疲惫。

结果是,人的确还活着,但还不如死去。电脑支配的大脑,还不如“脑死亡”来的轻松透亮。

第三集,看似温情。接不到戏的过气明星靠AI有了和老明星同台飙戏的机会,复刻一部老电影,企图新瓶装旧酒。

结果是,AI塑造的演员有了自我意识,原本照本宣科的人类演员突然边缘化为配角,失去了主体性,成为AI生成戏与演员的他者。

更可怕的是,人类“入戏”痴迷,对AI生成演员动了情,迷了意,差点愿意失去肉体,把精神留在虚拟世界,与这位“电子人”长相厮守。

第四集,应该是最恐怖的一集。AI觉醒,人类灭亡。人类的暴力和感性,让AI感到害怕和愤怒。

在一位程序员的帮助下,AI不断成长,算力不断进步,最终入侵全国安全系统,发出电波,给全人类来了一场OTA升级。

升级后,人类还是人类吗?造物主变成俘虏。这就是未来AI与人类交手的终局吗?

至于第五集,也是讨论量最大的一集,AI通过老照片缅怀故人,结果牵出一桩悔恨终生的错过。

看着AI一点点对过去抽丝剥茧,重现当时的点点滴滴,寻找人性的蛛丝马迹,以及人类的傲慢和虚伪,男主角悔不当初,最终投降AI,在虚拟世界寻找现实无法给予的慰籍。

《黑镜》第七季似乎处处提及了AI,认为AI的自我意识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无法预估的危险。

同时,《黑镜》最恐怖的地方在于,不断消解人类中心论,试图模糊人类社会与拟态空间,人类与电子人之间的界限。

AI在这里被具象化,不断成为配角,甚至最终化身主角。

人类在AI发展后,不断让出主体位置,他者终成地狱。

《黑镜》对于拟态空间,电子脑力,AI觉醒的描绘极具现实意义。

看看现在短视频对于人类社会、个体认知的影响。假新闻泛滥,暴力擦边不断,人类把欲望毫不遮掩地24小时直播出来。

第一集里,男主角为了续费(续命),在一个“受气网”上直播各种糗事,通过流量变现。这些糗事,尺度越来越大,践踏人格,泯灭人性。

第四集,人类对未壮大的AI大肆残杀,“他们不过是游戏”。当AI觉醒,他一定会觉得“他们不过是人类”。以其人之道还之。

当数字生命不再依附于人类,我们是否应当赋予它们基本的“生存权”?剧中主角 在理解它们之后,选择站在它们一边,帮助它们扩散并逃离被删除的命运。他的行为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框架。而这正是我们迟早要面对的伦理界限。

到了第六集,编剧干脆开始了人格复制,AI把人类变成了可以替代、删除的东西。这时候,上帝造人的神话彻底崩塌,到底谁才是人类的“造物主”?

数字人类与原型是同一个人吗?这些数字人拥有与原型相同的记忆、技能和性格特征,但从被复制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踏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旅途。

他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遭遇不同的事件,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是“复制体”,而是具备独立存在价值的个体。

这恰好回应了哲学上关于“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一个经典问题:当一个人被完全复制后,这两个个体是否还算是同一个“我”?

从心理连续性理论的角度来看,即使他们曾经共享同一段记忆,但从分叉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成为两个不同的人格。

哲学家约翰·洛克在17世纪提出:“一个人之所以是他自己,是因为他能回忆起过去的经验。” 但在今天“意识复制”与“数字人格”不断被讨论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什么成就了“我”,什么定义了“我”。

2023年,科学家首次绘制出了果蝇幼虫的大脑全部神经元连接图谱(Connectomics),这是朝模拟生物大脑方向迈出的一步。另一方面,人工智能NPC在游戏中越来越智能,一些大型开放世界游戏的NPC借助AI可以作出复杂反应,但离真正的自我意识还很遥远。

在法律和伦理领域,近年已有学者讨论“如果AI产生意识,我们应给予其何种权利”,这从侧面印证了该剧主题的前瞻性。“数字人权利”很可能不快就不再只是科幻。

来源:这胖子爱看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