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坎耶·维斯特在2025年4月8日凌晨连发250条推文,将“泰勒·斯威夫特与贾斯汀·比伯、哈里·斯泰尔斯发生关系”的指控推向舆论场时,这场持续了16年的恩怨正式演变为法律战争。这位曾在2009年VMA颁奖礼抢话筒、2016年用歌词羞辱对方的说唱歌手,这一次的言
当坎耶·维斯特在2025年4月8日凌晨连发250条推文,将“泰勒·斯威夫特与贾斯汀·比伯、哈里·斯泰尔斯发生关系”的指控推向舆论场时,这场持续了16年的恩怨正式演变为法律战争。这位曾在2009年VMA颁奖礼抢话筒、2016年用歌词羞辱对方的说唱歌手,这一次的言论突破了所有底线。霉霉的律师团队在48小时内发出的“停止与终止函”,不仅是对个人名誉的捍卫,更暴露了社交媒体时代名人隐私保护的困境。
坎耶的指控以“种族歧视”为幌子,在推文中用“f*cked from both sides”这样的粗俗表述,甚至配上自己穿着极端金属乐队BurzumT恤的照片,刻意制造话题热度。这种将性暴力与种族议题捆绑的话术,恰好印证了美国文化学者朱迪斯·巴特勒的观点:“当权力试图通过污名化来摧毁一个人时,往往会选择最具伤害性的符号组合。”值得注意的是,坎耶在删除争议推文后,又发布了“我还没睡过泰勒”的言论,这种典型的“先攻击后挑逗”策略,与他2016年泄露电话录音的操作如出一辙。
霉霉的法律反击展现出罕见的强硬。不同于以往通过歌词隐晦回应(如《Look What You Made Me Do》),这次她直接援引《美国法典》第47编第230条,指控坎耶的言论构成“针对性骚扰的网络欺凌”。法律文件中特别强调,这些言论可能导致“未成年人模仿性行为”,这与她近年来推动的《平等音乐法案》立法工作形成呼应。值得关注的是,哈里·斯泰尔斯和贾斯汀·比伯的团队在24小时内联合发表声明,不仅否认指控,更表示愿意出庭作证,这种“受害者联盟”的姿态在娱乐圈极为罕见。
特拉维斯·凯尔西的反应则展现了另一种力量。这位NFL球星在超级碗失利后首次公开露面时,面对记者“是否想与坎耶对峙”的提问,他沉默片刻后说:“当有人在黑暗中投掷石块,真正的勇士会选择点亮火炬。”这种充满隐喻的回答,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传递出保护女友的决心。有知情人士透露,凯尔西曾私下联系坎耶的安保团队,要求“任何公开场合保持50英尺距离”,这种职业运动员特有的边界感,与霉霉团队的法律策略形成互补。
这场风波背后,是社交媒体平台的责任困境。X(原Twitter)在坎耶账号被封禁12小时后,以“内容违规”为由恢复了其使用权。这种“先封禁后解禁”的操作,与平台2023年更新的《反骚扰政策》形成悖论。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美国《通信规范法》第230条,平台对用户言论享有豁免权,但如果有证据显示平台明知内容违法仍允许传播,可能面临连带责任。霉霉的律师团队已着手收集X平台“算法助推争议内容”的证据,这或将成为此类案件的关键突破点。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闹剧发生在霉霉筹备《Reputation(Taylor's Version)》重录的敏感时期。2017年原版专辑中的《This Is Why We Can't Have Nice Things》曾被解读为对坎耶的隔空喊话,而此次事件可能促使她在新版本中加入更多法律隐喻的歌词。音乐评论家推测,正在录制的《Karma》重制版或将新增一段念白:“法律文书比流言更有力量,时间会证明谁在说谎。”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普通网民的反应呈现出撕裂的状态。支持坎耶的群体主要集中在极右翼论坛,他们将其言论视为“反建制”的象征;而“霉粉”们则发起#WeStandWithTaylor的话题,在X平台每小时生成超过50万条支持帖。这种极化现象,恰好印证了法国社会学家勒内·吉拉尔的“模仿欲望”理论:当公共空间缺乏理性对话机制时,人们会通过攻击共同敌人来建立群体认同。
法律界对此次事件的关注远超娱乐圈范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诽谤法专家分析,这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例“基于算法推荐的网络诽谤”诉讼。如果霉霉胜诉,或将迫使社交媒体平台修改内容推荐机制,对涉及性暴力的指控实施更严格的审核。而坎耶的行为,也可能成为《模范刑法典》修订时的典型案例——当言论超出“艺术表达”范畴,进入“针对性骚扰”的实质伤害时,法律将不再容忍。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个参与者都在书写历史。坎耶用自毁式的言论证明了“争议即流量”的生存法则,霉霉用法律武器捍卫了作为女性的尊严,特拉维斯则用沉默诠释了何为真正的骑士精神。而我们这些旁观者,或许能从这场闹剧中看到:在真相与谎言的博弈中,法律始终是最有力的盾牌,也是最锋利的剑。
来源: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