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陆惊魂》4K修复版也将在今年北影节进行放映,机会难得,不要错过。科特切夫早年带着《内陆惊魂》参加了第24届戛纳电影节,该片曾入围主竞赛。但后来当影片发行商破产时,《内陆惊魂》从影院消失了,几十年来从未上映。
往期播客:8.4跌到6.9,曾经的最佳剧集经历了什么?
苹果播客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Spotify订阅深焦DeepFocus Radio
编者
按
《内陆惊魂》《第一滴血》导演特德·科特切夫于本周四去世,享年94岁,特德的家人向加拿大媒体证实了他的死讯。
《内陆惊魂》4K修复版也将在今年北影节进行放映,机会难得,不要错过。科特切夫早年带着《内陆惊魂》参加了第24届戛纳电影节,该片曾入围主竞赛。但后来当影片发行商破产时,《内陆惊魂》从影院消失了,几十年来从未上映。
2009年,在马丁·斯科塞斯的推介下,特德重返戛纳参加了影片修复版的展映。即使过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戛纳那场首映据说依旧是有大量无法接受本片呈现内容的观众提前离场。然而当年的这版修复让本片重新回到大家视野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不过澳洲厂牌雨伞娱乐此前宣布将对影片重新进行一次4K修复。
著名影评人,普利策奖得主罗杰·埃伯特曾称赞 《内陆惊魂》: “震撼人心,令人叹为观止。影片包含了大量恐怖元素,但所有的恐怖都充满人性,并且残酷而真实。”
谈
《内陆惊魂》与澳大利亚新浪潮
翻译 | 枝乌 编者按 | 牛腩羊耳朵
编辑 | 青楠
原文标题:
Finding a Renaissance in the Gritty Red Dust
‘Wake in Fright’ and Australian New Wave
作者:NICOLAS RAPOLD
背景设定在1971年澳大利亚蛮荒内陆的的电影《内陆惊魂》,讲诉了准备去度假的学校老师约翰·格伦半道被困在如地狱般的乡下的故事。电影中的当地人没有喝得糊里糊涂又打架争吵时,他们会开着福特Fairlane(译者注:上世纪五十年代福特推出的一款车型)去追捕袋鼠,会聚集在赌场赌一枚硬币的翻转。他们嗓门大又自傲,认为拒绝一杯啤酒可能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
《内陆惊魂》的拍摄预示着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澳大利亚电影产业的重生,后来这次复兴被叫作澳大利亚新浪潮。这次运动涌现的澳大利亚新导演包括彼得·威尔(《悬崖上的野餐》), 布鲁斯·贝尔斯福德(《驯马手莫兰特》),吉莉安·阿姆斯特朗(《我的璀璨生涯》)。
但是《内陆惊魂》中那些着重刻画的澳大利亚内陆生活场面却由一个被低估的加拿大转型导演特德·科特切夫拍摄。后来科特切夫还执导了《学徒》,《达拉斯猛龙》,《第一滴血》,《老板渡假去》。
“我是加拿大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的英国殖民背景,同样的对自身信心的缺乏,同样有着被禁锢和不被解放的广袤地区,” 现为美剧《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执行制片的特德·科特切夫在电话采访中如是说到,“我在澳大利亚内陆能感受到和在加拿大北部一样的东西,连两个地方的人都给我的感觉都一样,所以对澳大利亚内陆我深有体会。”
科特切夫拍摄《内陆惊魂》时正是澳大利亚电影转型期。可追溯到无声时期的电影制作在战后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时英国电影人在澳大利亚的取景拍摄获得一些新的关注,比如迈克尔·鲍威尔的《登陆蛮荒岛》(1966),《沙滩上的夏娃》(1969);《内陆惊魂》之前不久,尼古拉斯·罗伊格的《小姐弟荒原历险》。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澳大利亚新政府出资扶持了电影产业的复苏。
《内陆惊魂》拍摄于1969年,新浪潮之前,其修复版在Film Forum(译者注:美国纽约一家独立影院)举行了为期一周的放映。该片两位主演都是英国人——饰演约翰·格伦的加里·邦德和饰演约翰朋友,一个堕落的知识分子的唐纳德·普利森斯。同时本片摄影布莱恩·韦斯特和原著作者肯尼斯·库克也都是英国人。
无休止的酒醉与难堪的戛然而止的野战让格伦的短暂停留变成一个迷失自我,丢掉教养的噩梦。格伦的新伙伴并不像《生死狂澜》里那些穷乡僻壤的怪人,他们让格伦害怕的不是彻底的敌意而是其所说的“过分的热情”。但是和《生死狂澜》一样的是,本片镜头充满了内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细节,这些都取景于新南威尔士的一个矿镇。
《第一滴血》中的西尔维斯特·史泰龙,该片同样由科特切夫执导
“影片描绘得相当准确,”片中扮演格伦后来的同伴,一个充满男子气概的演员——杰克•汤普森,在电话采访中说到“这种粗野的雄性气息是真实存在的。”
科特切夫生于多伦多,最开始在英国拍摄电视记录片和电视剧。在新环境时他会表现为一个急切的观察者,事实证明,这种特性在他后来拍摄另一个男性荷尔蒙爆棚的环境:《达拉斯猛龙》里激烈的橄榄球世界时很有用。
把这部影片计划带到派拉蒙的演员尼克·诺尔特,在制片厂推选的众多导演里选中了科特切夫。
“可能会有其他更了解橄榄球的导演,但是他们没有特德那种喜剧感或戏剧感,”诺尔特说到,“他两者都能同时具备。”他回忆说,科特切夫会密切观察研究影片中出现的橄榄球运动员,他甚至想从制片人弗兰克·雅布兰和橄榄球老手,《达拉斯猛龙》原著作者皮特·根特的现场对抗里挖掘素材。
注重细节与声音色彩的平衡使《内陆惊魂》免于给人一种纯粹利用背景与人物的感觉(或者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类型电影“Ozploitation”那种兴奋冲击感)(译者注:Ozploitation专指澳洲7、80年代拍摄的制作低廉的恐怖、动作片,其中包括大量软色情、肉块血浆横飞,还有蹩脚的布景化妆和货真价实的打斗)。为了努力表现内陆生活,科特切夫会释放额外的苍蝇,喷洒红色沙尘来制造一些场景。最令人不适的袋鼠狩猎片段也混入了科特切夫巡逻真实猎杀场景时的血腥场面。片中镇子上那个友好却由略微阴险的警长,科特切夫选了澳大利亚人从西部片里熟知的齐普思·拉弗蒂来饰演,这也是他的最后一次表演。
一场澳洲内陆的疯狂历险
这部电影制作同样受益于那些不总在电影业从事的澳大利亚工人们。
“他们中大部分人来自电视广告制作,通常是35毫米胶片拍摄并有很高的制作质量,”《内陆惊魂》的剪辑托尼•巴克利说。维尔,未来奥斯卡得主,在外景地和剪辑室为这部电影工作了两周。巴克利回忆说因为没有钱做彩色剪辑拷贝,他们一直在黑白环境的剪辑室里工作。
发自肺腑,触手可及的情感帮助《内陆惊魂》获得戛纳金棕榈奖提名,但是不考虑那些对该片广泛描绘的赞誉,本片在澳大利亚或者说那片“内陆”和在美国有限的上映并没有吸引很多观众。等到九十年代中期,巴克利在和一个以前的制片人吃完午餐,想找一份该片拷贝时,他竟然找不到。
几年后,完整的原版底片在一个匹兹堡仓库重现于世,当时这些资料都被标着即将销毁。在澳大利亚国家电影与音像档案馆的资助下,该片在悉尼的AtLab Deluxe进行了数码修复。在纽约首映四十年后,Film Forum放映了拥有北美版权的Drafthouse Films发行的完整版影片。
本片的原著书名来源于一个古老的英国咒语:噩梦惊魂。科特切夫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作者颇有远见的创作意图,用360度拍摄作为影片开头,为我们全方位展示了那块被太阳炙烤着的贫瘠土地。
“我始终记着威廉•布莱克的话:艺术不在于抽象概括,而在于极小细节,”科特切夫说,“我喜欢掌握所有正确的细节。”
- FIN -
深 焦 往 期 内 容
第78届戛纳首批片单,《风林火山》入围午夜展映
同样是拍外卖员,这部刺痛了我
史诗级大IP,看庵野秀明怎么玩
中国人的大片时代,从这部开始…
少年如何对抗集权?这部青春片给你不一样的答案
今年目前最好的高分爆款剧,完结了
来源:深焦Deep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