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立的情绪原本是用来作意识形态对抗的工具的,然而随着苏联解体,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已经没有太多的用处了,而对立情绪也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全世界普通国家的社会。为什么对立情绪有这么大的威力,原因在于对立情绪本身可以分化群体,让群体变成一个又一个的个体,这样以来,个体之间
对立的情绪原本是用来作意识形态对抗的工具的,然而随着苏联解体,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已经没有太多的用处了,而对立情绪也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全世界普通国家的社会。为什么对立情绪有这么大的威力,原因在于对立情绪本身可以分化群体,让群体变成一个又一个的个体,这样以来,个体之间彼此对立后就不容易有团结,因而就能达到分化群体的目的。这样的理论屡试不爽,然而在这样的理论背后却被埋下了祸根,当然,这种理论的始作俑者并不能独善其身。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是一部悲剧记录,《理工学院》讲述的是一起发生在加拿大的恐怖校园袭击事件。在1989年冬季,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理工学院发生了一起校园枪击事件,犯罪者是一个反女权青年,他携带者步枪在理工学院枪杀了他所认为的那些女权主义者,事后,他饮弹自尽。本片通过三方视角记录了这一期事件,与此同时,本片也带给了一些主张个人主义的人警醒,在日渐分化的社会中,个体的演绎会不会变成一种噩梦。
《理工学院》是通过三方视角,凶手的视角,旁观者的视角以及受害者的视角来阐述这样一起袭击事件的。但这样的视角虽然可以更好的还原这一惨案,但却对于惨案背后的思考少之又少。人们需要从中汲取教训的时候,创作者却用一种技术上的手法来呈现某种奇观,这实际上是不合适的。
《理工学院》背后的悲剧在于反女权者跟女权主义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渐的被培养的,这就需要后来人进行反思,什么样得社会会培养这样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如果被培养出来,最终酿成惨案,负责任的应该是谁?
本片并没有过多的进行这方面的讨论,仿佛这就是一起暴力事件,暴力事件就是暴力事件,这种已经被当成日常的暴力事件本身不需要纠结其中的缘由。然而作为当代人,尤其是目睹了西方世界盛行的LGBT政治正确之后,这样的惨案确实是应该发人深省的。
女权与反女权的矛盾从何而来,这一点源于西方世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左翼运动后期所盛行的分化主义,这种分化本意在于将原本团结起来的人逐一击破,因为对于资本主义世界来说,民众的团结是他们掌权者所惧怕的,而分化后的民众即便是有着各种各样的个人主张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对抗主体。
于是,各种各样的人群便被推崇,同性恋者,性少数群体,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动物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顶着各种各样的名头的群体看上去风光无限,且可以团结自己群体的力量来打击另一个群体,而这样的局面正是西方世界所乐见的。因为一个群体对于另一个群体的攻击最终获益的是潜藏在背后,推动这些群体前进的人。比如说本片中隐身的政府部门等等。
当群体之间相互攻击的时候,既得利益者是不会出手掺乎的,当一个群体彻底攻击了另一个群体,而最后既得利益者会出面安抚伤者,然而在发表一些冠冕堂皇的演讲,最终,这样的事情不了了之。
本片中的矛盾是这个青年跟女权主义者直接的矛盾吗?并不,青年认为女权主义者扰乱了社会,因此,他的行为不过是为民除害,而细想一下,在女权主义者看来,他们的主张何尝不是“为民除害”呢?他们主张女性的权益应受到保护,这是无可厚非的,而青年主张女性的权益受到保护不应该建立在损害男性权益的基础之上,这同样的,也是没问题的。两个看似没有问题的言论,为什么会最终成为相互对立的主体?
原因在于矛盾的产生并不是妥协的结果,而是一方与另一方的斗争。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体利益至上,在个体利益至上的时候,一定会对于反对方造成一种影响的,女权主义者强调的女权利益并没有考虑到过分强调女性利益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也是很多个人主义者的通病,他们过分强调个人的权益,却从不愿意谈及任何的义务,这就是这起惨案的导火索。
而反女权者的行为同样是这样的逻辑,他自认为自己是在做好事情,然而任何一种思想的瓦解从来不是是来源于暴力袭击,而在于支撑这种思想的核心灰飞烟灭,反女权者的暴力袭击只会让女权主义者找到另一种借口来更加壮大自己的队伍,这本质上是无济于事的。肉体的剿灭如果真的有用,那么二战胜利的将会是法西斯。然而事实不是这样,两个群体的矛盾并不会因为这样的一起惨案而有任何的收敛,这就是为什么当代的普通人看到这部影片会感觉到胆寒,时光匆匆,一切没有任何的改变。
……
你好,再见
来源:抽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