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Academy Award for 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是奥斯卡金像奖奖项之一,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通过业内人士投票,颁给每年得票最高的男主角。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Academy Award for 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是奥斯卡金像奖奖项之一,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通过业内人士投票,颁给每年得票最高的男主角。
第97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已经落幕了,51岁的阿德里安·布罗迪(Adrien Brody)凭《粗野派》拿下最佳男主角。
图源网络,侵删
随后,长达5分40秒的获奖感言更是破了奥斯卡历史纪录,瞬间成网友热议话题。
阿德里安·布罗迪1973年生于纽约,15岁出道。2024年,《粗野派》助他此次再登奥斯卡舞台。
这次获奖是对他演技的认可,也是其演艺生涯又一高光。
他在这超长获奖感言里究竟说了什么?为何能引发如此大关注?
01
获奖感言-对行业的感谢
You know, acting is a very fragile profession. It looks very glamorous, and in certain moments it is, but the one thing that I've gained having the privilege to come back here is to have some perspective. And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in your career, no matter what you've accomplished, it can all go away. And I think what makes this night most special is the awareness of that and the gratitude that I have to still do the work that I love.
要知道,表演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职业。它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在某些时刻确实如此,但我有幸再次站在这里所收获的一点是有了一些深刻的认识。无论你在职业生涯中处于什么位置,无论你取得了什么成就,这一切都可能消逝。我认为,让这个夜晚最为特别的是对这一点的清醒认知,以及我对仍然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所怀有的感恩之情。
重点单词和短语:
fragile:/ˈfrædʒaɪl/,adj. 脆弱的;易碎的glamorous:/ˈɡlæmərəs/,adj. 迷人的;富有魅力的perspective:/pəˈspektɪv/,n. 观点;远景;洞察力awareness:/əˈweənəs/,n. 意识;认识;明白gratitude:/ˈɡrætɪtjuːd/,n. 感激;感谢02
获奖感言-感谢爱人与家人
And I share this with my amazing partner, Georgina, who has not only reinvigorated my own self-worth, but my sense of value and my values. And her beautiful children, Dash and India. I know it's been a roller coaster, but thank you for accepting me into your life. Popsie's coming home a winner!
我要与我了不起的伴侣乔治娜分享这份荣誉,她不仅重新激发了我的自我价值感,还重塑了我的价值观念。还有她可爱的孩子们,达什和印蒂亚。我知道一路走来跌宕起伏,但感谢你们接纳我进入你们的生活。老爹要以获奖者的身份回家啦!
重点单词和短语:
partner:/ˈpɑːtnə(r)/,n. 伙伴;合伙人;配偶reinvigorate:/ˌriːɪnˈvɪɡəreɪt/,v. 使再振作;使复兴self-worth:/ˈself wɜːθ/,n. 自我价值roller coaster:/ˈrəʊlə kəʊstə(r)/,n. 过山车;急转突变03
获奖感言-对世界的期望
I'm here again on behalf of the lingering trauma and the effects of war and systemic oppression and anti-Semitism, racism and other isms. I believe I pray for a healthier, a happier, more inclusive world. I believe if the past can teach us anything, it's a reminder to not let hate go unchecked.
我再次站在这里,代表着战争留下的持久创伤、系统性压迫、反犹主义、种族主义以及其他种种“主义”所带来的影响。我真心祈祷能有一个更健康、更幸福、更具包容性的世界。我相信,如果过去能教会我们什么的话,那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让仇恨肆意蔓延而不加遏制。
重点单词和短语:
lingering:/ˈlɪŋɡərɪŋ/,adj. 拖延的;依依不舍的;继续存留的trauma:/ˈtrɔːmə/,n. 创伤(由心理创伤造成精神上的异常);外伤systemic:/sɪˈstemɪk/,adj. 系统的;全身的;体系的oppression:/əˈpreʃn/,n. 压迫;镇压;压抑anti-Semitism:/ˌænti ˈsemɪtɪzəm/,n. 反犹太主义《钢琴家》:银幕炼金术
1973年4月14日,阿德里安·布罗迪出生于美国纽约。作为摄影师母亲西尔维亚·普莱奇镜头下的常客,阿德里安自幼浸润于光影世界,独特的成长环境悄然埋下他艺术生涯的伏笔。之后母亲鼓励他参加各种表演班,他先后进入纽约的拉瓜地亚艺术高中、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就读。1996年,阿德里安凭借与图派克·沙库尔、米基·洛克合作的《子弹》一炮而红,后因电影《餐厅》(1998)获独立精神奖提名,并通过斯派克·李的《山姆的夏天》(1999)和泰伦斯·马力克的《细细的红线》(1998)进一步巩固其演技口碑。随后,命运的齿轮在2002年转动——当波兰裔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为《钢琴家》选角时,这位曾面试过1400余人的严苛导演,在阿德里安试镜的瞬间找到了共鸣者。
《钢琴家》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的自传改编,讲述了钢琴家斯皮曼在纳粹侵略波兰时历经磨难,并在一位德国军官的帮助下重获自由,继续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而阿德里安被《钢琴家》推上事业之巅仿佛命中注定,他和导演一样都是波兰裔犹太人,他的祖辈、曾祖等在大屠杀中丧生,这让阿德里安对这部作品产生了超越职业的使命感。
为了塑造被战争摧残的音乐家幸存者,阿德里安展开了一场与自我的残酷对话。他悉数变卖价值百万美元的房产、豪车,与家人朋友切断一切联系,每日仅摄取800卡路里热量的流食,在曼哈顿公寓中进行长达4小时的钢琴特训。2个月内,身高1.83米的他暴瘦至61公斤,棱角分明的颧骨上刻着饥饿的沟壑。阿德里安后来回忆,“我在开始拍摄时几乎不喝水,那是叙事所必需的身体改变,但那也让我打开了精神世界的大门,以一种我从未知晓的方式深刻理解了空虚和饥饿。”这种极端付出甚至让他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钢琴家》剧照。阿德里安扎实的表演将斯皮曼的温文尔雅和忧郁之情演绎得感人至深。
阿德里安天生的八字眉、纯真无辜的眼神和瘦削颀长的外形让他沉静忧郁的气质油然而生。在大银幕上,这位瘦削的钢琴家穿越空荡无人、满地凄惨的华沙街头时,忍不住号啕大哭,雪花随之飘然而至;后来他在阁楼废墟上为德国军官弹奏钢琴时也不自觉流下眼泪,这些动人画面都向观众传递出一种孤独至死的心境,代表着对人类的悲悯。
《钢琴家》中,阿德里安饰演的斯皮尔曼挥泪穿过被纳粹肆虐后惨无人道的街头。
2002年,《钢琴家》斩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奖,阿德里安赢得了最佳男演员奖。该片让他在1年后手捧奥斯卡金像奖的小金人、荣获第28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男主角奖,更让全球观众直面大屠杀幸存者的精神图谱。彼时的阿德里安已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演员,而化身为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
2002年3月23日,阿德里安和妮可·基德曼在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的合影。
戏路突围:与韦斯·安德森奇幻共振
荣登影帝之位后,阿德里安却经历了长期的沉寂。尽管他曾在大热商业片《金刚》(2005)中饰演落魄却很有才华的剧作家杰克,但并未突破。影帝光环成就了他的艺术高度,也无形中成为桎梏——他独特的外形赋予其神秘、冷静、执着的疏离气质,也预示着他不可能成为阿汤哥、布拉德·皮特那样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一线大明星。
遇见导演韦斯·安德森,让阿德里安的演员生涯开启了另一道趣味之门。“我太喜欢和韦斯一起工作了,他创造的世界独一无二,也感谢他给了我最早的喜剧角色。”他在这位导演天马行空的异想世界中,饰演了诸多不走寻常路的角色,从《穿越大吉岭》(2007)里试图摆脱糟糕生活的二儿子到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2009)的配角田鼠配音,再到《布达佩斯大饭店》(2014)中为争夺遗产和母亲的名画不择手段的卑鄙儿子、《法兰西特派》(2021)中商业头脑和忽悠本领一流的艺术品经销商和《小行星城》(2023)里冷静且具有操控力的剧团经理舒伯特·格林,长达15年的默契合作让阿德里安成为怪咖导演安德森的“嫡系”演员。
阿德里安在《穿越大吉岭》中以内敛敏感的表演塑造了丧母后的二儿子,微妙的眼神与克制的肢体语言流露出压抑的悲伤与责任感。
阿德里安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饰演的德米特里公爵狂傲而危险,虽戏份不多,但阴冷的气质和夸张的表演增添了影片的戏剧张力。
阿德里安在《小行星城》中饰演放荡不羁的戏剧导演舒伯特·格林。他对与导演安德森的再次合作感到满意,“他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人。他的电影中所有的错综复杂和细微差别,以及特殊性都是如此具有艺术和创造性。”
事实上,安德森的电影素以群像为主,从不缺大咖明星,演员并不能因此获取最大的关注。但阿德里安能与之合作5次电影和1次短片《聚会》(2016),足见他们彼此的欣赏和艺术品位的趋同。在安德森的镜头下,阿德里安褪去忧郁气质,以偏执、极端的特色表现出惊人的戏剧张力,比如他为了争夺遗产,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用优雅的手杖连杀7人,也能在《小行星城》末日废土的背景下,用游吟诗人式的台词调解核危机。由于安德森的艺术构思,阿德里安诠释的角色总带有一种悲剧宿命下的喜剧色彩,反让观众怜爱。他在安德森标志性十足的对称美学映衬下,因极致反差的情节设置和滑稽认真的肢体表演脱颖而出,奉送了一个个为观众津津乐道的银幕角色。
阿德里安标志性的忧郁眼神铸就了诸多银幕经典
《超脱》:冷剑直指社会
如果浏览阿德里安的豆瓣(集书评、影评、音乐评论等文化评论功能于一体的社交网络平台)电影主页,可能会注意到排名仅次于《钢琴家》的电影《超脱》(2011),这部小众佳作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尽管票房影响一般,却因阿德里安身兼主演和制片人的双重身份,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极具社会实验性的作品。
阿德里安的父亲是公立学校的老师,他表示在《超脱》的制片过程中,“很多方面几乎是对我父亲职业生涯的致敬,不过他和那个角色完全不同!”
影片以真实质感和冷峻视角解剖了美国教育体系的崩坏。孤独的代课老师亨利以微薄的薪资来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与学生相处中看到了世界的参差。学生早已自我放弃,家长也自顾不暇,老师各行其是。阿德里安在片中再次以破碎感形象示人,这让观众仿佛看到了《钢琴家》中的角色“重现”,不同的是两者形成了互文:《钢琴家》中斯皮曼是被战争吞噬的被动幸存者,而《超脱》中的亨利则是历经创伤后的救赎者。他帮助被霸凌的肥胖女孩重拾芭蕾梦想,为流浪少女提供临时庇护所,在学校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下主动争取。他竭尽全力对周围一切释放善意,把悲伤留给自己,却仍有一种扑面而来深深的无力感。影片自始至终弥漫着“这个世界还会不会好”般伤感、低迷的情绪,但它如此严肃、认真地探讨教育问题,无疑让人肃然起敬,正如他在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接受采访时所说:“我希望电影能成为刺破黑暗的匕首。”
以武会友,东方情缘
阿德里安·布罗迪也算是中国电影的老朋友。《超脱》上映1年后,他就应冯小刚之约,在中国电影《一九四二》(2012)中饰演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他深入民间报道灾难真相,将那场世界罕见的灾情通报给全世界;他拿出了狗吃人的照片进行灵魂拷问,让蒋介石真正重视河南正在上演的人间炼狱。
阿德里安在《一九四二》中以细腻的表演呈现了无声的震撼与哀悯。
阿德里安曾表达自己很荣幸能够参演此片,“白修德很伟大,中国电影人也很伟大,可以勇敢地把那一段故事讲出来……这是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电影,并没有那么压抑,因为历史就是这样。”
阿德里安在剧组期间做了大量功课,会随时用笔记本记下导演的要求和自己的感受,以便快速进入“记者”状态。他还与导演反复沟通设计了一段戏份——他千里迢迢探访灾情时,逃荒人趁夜偷走他的驴和相机,他追上去发现寡不敌众,便用蹩脚的中文说:“驴给你,相机,不能吃。”这句台词凸显了新闻工具的珍贵性,这一幕也成为影片最具张力的细节之一。
3年后,阿德里安又在李仁港执导的古装战争片《天将雄师》(2015)中过了一把动作瘾。由于想和成龙合作,他不计片酬、自告奋勇,只身奔赴这场圆梦之旅。“能和我心目中的大英雄成龙参演这部中国影史上规模最大的电影之一,实在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更棒的了。我在40多度的沙漠中穿着皮草外套和盔甲拍打戏,但这都是角色需要,我很荣幸能够在戈壁沙漠的真实场景中拍戏,而不是在摄影棚,这一切都很真实。”阿德里安的言语中充满兴奋之情。
2015年2月7日,阿德里安在北京与成龙等主演共同出席《天将雄师》的首映记者会。
他在《天将雄师》中饰演企图夺取王位的罗马帝国大王子提比斯。提比斯作为大反派出场较晚,但一直都是最大的威胁。阿德里安演绎出了一种病态的邪恶魅力,他阴柔的气质与强悍的身体形成了巨大反差,野心勃勃地挑起东西方两大帝国的碰撞。
为了准备角色,他还深入研究古罗马军制,苦练双截棍与兵器格斗技巧。训练中他多次因动作过猛受伤,却坚持不用替身完成高危镜头。影片结尾他与成龙的对决,融入了中国传统武术和西方剑术美学,可谓全片的高光时刻。“我最激动之处就是王子与成龙战斗的时候,真的很强大,就像我儿时的梦想成真了一样。”
《天将雄师》中,阿德里安以精湛的演技,将提比斯的野心和冷酷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媒体表示:“中美合拍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来这里不是来推销好莱坞的影片,而是要帮助中国的影片、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
阿德里安对中国电影有着深厚的情感,与很多好莱坞明星一样,他也拥有功夫梦,并深迷双截棍,这源于他少年时代跟随父亲在纽约唐人街看了很多功夫电影,用他的话说,“我是泡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的中国电影中长大的。”《天将雄师》的拍摄让他切身感受到武打片的魅力,“它不只有暴虐和打斗,更是精神与哲学的表达。”
在混凝土中扎根生长
2024年9月,阿德里安携新作《粗野派》重返主流视野。这部聚焦匈牙利裔建筑师拉斯洛·托斯二战后移民美国的半自传式作品,延续了阿德里安对犹太身份与历史创伤的深刻探索。
《粗野派》讲述了二战后,拉斯洛·托斯逃离战火纷飞的布达佩斯,前往美国重启事业,他历经艰险终于跟妻子团聚,但他们的生活却被一名美国富商所改变。“我的母亲和祖父母在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中逃离布达佩斯,来到了美国,他们为我能够在纽约皇后区成长提供了奠基石。《粗野派》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让我有机会演绎跟自己家族史相关的故事,这是非常私人化的叙事。”阿德里安在电影大获成功后的采访中表示,他看到剧本后很兴奋,跟导演沟通也顺畅,但当时他并非第一人选,这个项目在筹备过程中进行了演员迭代,让他忍不住惊呼“这个角色奇迹般地回来了”。
阿德里安在《粗野派》中的表演被视为职业生涯的又一高峰,他的演技被形容为“如同一座风雨剥蚀的石像,每一道皱纹都铭刻着时代的残忍,令观者战栗”。
影片中,阿德里安有几处演技的高光时刻。第一次是与美国表弟拥抱时听说妻子还活着时,他用颤抖的眼眶演绎复杂的情感,眼泪中满含他对一路蹒跚前行的释放,也有对妻子生死未卜的焦虑和担忧,更有对未来还能一起生活的向往。第二次是盖·皮尔斯饰演的富商找到留着大胡子正在挖煤的他,展示他在匈牙利设计的作品照片时,他自带底层人的笨拙和自卑,眼神中又透出满溢的温柔和欣慰——原来远离故土仍可看到曾经的得意之作。第三次是他和妻子在汽车上的激烈争论,尊严扫地的他愤怒地控诉移民者被视为流浪汉,缺乏做人的尊严。“我们来到这里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这句台词道尽了移民者艰难和屈辱的处境。
说到底,《粗野派》以建筑之名重点讲述移民者的尊严问题。美国富商多次对拉斯洛·托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在餐桌上当着拉斯洛妻子的面奚落他,剥夺他的尊严,象征着美国梦的虚幻与排他性。移民者要用多久才能建立归属感我们不曾得知,但当他们踏上陌生的土地时,前方必是一条荆棘密布的漫漫旅程。
阿德里安凭借《粗野派》再次捧起小金人。颁奖词中,评委会特别提道:“布罗迪用微表情构建了一座精神废墟,当镜头扫过他抚摸建筑图纸的颤抖手指时,我们看见了一个时代的创伤。”
影片长达3个半小时,与通篇娓娓道来的慢节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4处镜头是在疾驰的车上拍摄前方之路,或许导演在暗喻,背负着战争创伤的拉斯洛·托斯永远追不上美国社会的快车道,他既是建设者,又是永恒的局外人。这部电影与《钢琴家》截然不同,但在某些方面,由于其战后背景及艺术和失落的主题,它又像一部无意的续集,对阿德里安来说也许是一种赎罪。“我花了20年才找到这样一部水准的作品,对此我心存感激。”
2025年2月,就在阿德里安有望“二刷”奥斯卡影帝之际,《粗野派》遭遇了“AI润色台词事件”的公关危机。幕后团队认为学习匈牙利语困难,尽管男女主角完成得非常出色,但为了达到母语般完美的效果,团队选择用AI润色了约2分钟的匈牙利语台词,引发舆论对表演真实性的质疑,好在这并未对阿德里安冲击奥斯卡影帝增添变数。
2025年1月17日,阿德里安与导演布拉迪·科贝特出席《粗野派》在马德里的发布会。
网上有一种流行说法,称阿德里安·布罗迪是“掌管破碎感的神”。他坦言,“痛苦和折磨的角色更吸引我。我想与他人的痛苦联系起来,这并不容易。但你可以在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中找到相似之处。”演员的被动性让角色更具神性,而阿德里安的人生剧本早已与那些在时代裂隙中挣扎的灵魂密不可分。
来源:殊书观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