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过往围绕女性议题深入探讨,分享女性成长中遭受厌女文化的经历。但对于男性或男孩在这种文化环境下的成长,虽兴趣浓厚,却因担心大众关注度不够而未深入。
我们过往围绕女性议题深入探讨,分享女性成长中遭受厌女文化的经历。但对于男性或男孩在这种文化环境下的成长,虽兴趣浓厚,却因担心大众关注度不够而未深入。
直至优秀英剧《混沌少年时》出现,决定借此探讨男子气概主题,即便没看过该剧,也不影响理解。
《混沌少年时》
男性并非天生就会贬低女性、进行恶意凝视,我们好奇他们从童年到成年是如何被塑造成这样的。以往性别平等教育多聚焦女性,仿佛只有女性需要改变,实则男性也应认识自身问题。
父权制对男性的伤害同样巨大,我们虽常讨论 “有毒的男子气概”,却未探究男性是如何被其塑造的。
《混沌少年时》讲述青少年男孩故事,有助于我们理解男孩在青少年时期如何被 “有毒” 男孩文化塑造,探寻有毒男子气概的根源。
《混沌少年时》开篇冲击力十足,13岁男孩杰米竟是杀人案凶手。警方逮捕他时,他惊慌吓尿,这让大家疑惑普通男孩为何犯罪。全剧围绕案件展开,警方、父母和同学多方调查。
剧中第二集,警方到杰米学校调查他与死者基蒂(学校女生)的关系。学校氛围压抑,色调灰绿,散发腐坏气味,霸凌现象泛滥,青少年防备警察,这种现实感让我们看到自己青年时代的影子。
第三集,杰米在警局与心理咨询师对话,他对男子气概等话题充满防备,情绪失控大吼大叫。当得知是最后一次见面时,他瞬间崩溃,渴望得到认可,凸显出他对他人看法的极度在意和情感表达障碍,只能用暴力等极端方式表达情感。
第四集回归杰米的原生家庭,他成长于普通且略带幸福的家庭,父母关系和谐,姐姐正常。主创通过一镜到底呈现他的生活世界,表明他的行为受 “有毒的男子气概” 影响,并非家庭问题所致。
从剧中可联想到现实中男孩的成长环境。学校里,体育运动被视为塑造男性气质的重要途径。
小舞女小学转学后因不会打篮球被孤立,班上文静且不擅长球类运动的学习委员为获团体归属感,即便不会投篮也在篮球场上跟着跑。
班级中,成绩好、文弱白净且对体育不感兴趣的男生常被排斥,只能与女生或同样被排斥的人交朋友。
在异性话题上,男孩受 “有毒” 文化影响。初中起,他们对话常围绕异性性体征,如对女同学照片打分、评论胸部,还进行尺寸攀比,以 “阿鲁巴” 等粗俗玩闹方式显示团结。
在性教育缺失下,通过这些行为建立联系。初中时,男生对老师讲的词产生色情联想,开隐晦黄色玩笑,需交换眼神或笑容达到 “效果”。
曾经,一个12、11岁女孩因对班级女生胸部发育感到困惑,向同班男生询问时,男生露出回避、尴尬表情,说明未被 “有毒” 男子气概污染时,男孩对这类话题并非天然好奇,群体氛围却让他们做出违背本心的行为。
性教育方面,不同地区和家庭差异巨大。一些人小学三四年级有性教育课本和课程,却被老师变成自习课,男孩发出猥琐笑声,女孩当作普通自习。有些人则从未接受正规性教育,直到大学性教育课程仍备受关注。
男孩文化对男性情感表达和社交产生极大负面影响。情感表达上,男性存在述情障碍,杰米与心理咨询师对话时,对自身感受表达匮乏。
社会调查显示,男性友谊状况不佳,与1990年相比,拥有6个或以上亲密朋友的男性比例大幅下降,他们关系缔结基于行动和活动,情感交流匮乏,采访男性关于朋友的问题常让人挫败。
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男子汉不要哭” 等观念以及对情感表达的嘲笑霸凌,使男孩忽视情绪,切断情感反应神经链路,在心理咨询室面对重大事件时无法正确处理情绪。
男性友谊中,情感支持缺失,男孩倾诉痛苦常遭嘲笑攻击,加剧情感孤立。电影《犬之力》中男主角因男性气质不足担忧,选择成为牛仔,嘲笑霸凌女性化小男孩,与真实自己渐行渐远。
青春期的16 - 19岁是男孩切断情感亲密的关键时期,他们以玩笑代替深层交流,加剧心理健康问题,男性自杀率比女性高出4倍。
《亲密》中两个小男孩原本友谊亲密,进入青春期后,一个男孩因害怕被调侃为同性恋,疏远朋友加入冰球队,导致另一个男孩自杀。
成年男性社交面临困境,朋友数量少于女性,依赖学生时代打球、打游戏认识的朋友,进入社会后难交新朋友。
一些男性渴望深度交流,却因不知如何表达,通过暴露与女性交往的经历加深友谊,往往适得其反。 不过,也有积极例子。一些男性通过与同性密友建立深度关系,培养情感能力,改变自我认知。
男孩文化对男孩及社会造成多方面负面影响,看似鼓励男孩变强,实则暴露其内心脆弱和不安。
布迪厄在《男性统治》中指出,男性文化宣扬的勇敢背后是强烈恐惧,社会对理想男子气概的定义遥不可及,导致男性只能虚张声势,无法通过情感表达痛苦,出现身体不适、暴力、自残或伤害他人等行为。
《混沌少年时》中,黑人警官儿子因遭受霸凌不想上学,警官虽意识到问题却不知如何关心保护,儿子提到学法语、想去中餐馆吃薯条时,警官下意识嘲讽,反映出社会对男孩传统刻板印象的根深蒂固。
因此,我们需要更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父亲应允许孩子脆弱,成为情感倾诉对象,夸奖男孩时避免强化性别刻板印象,重视其他优秀品质,允许男孩哭泣、脆弱,建立深层情感连接。
身边能深入情感交流的男性朋友常是女性主义节目的听众,这表明他们开始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抵抗 “有毒” 男性规则。
社会应重视男性情感需求,构建安全社会网络,让男孩意识到脆弱和需要朋友并不可耻,营造重视友谊的社会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朋友在身边能降低对任务难度的感知,如《指环王》中弗罗多和山姆的友谊支撑弗罗多到达末日火山。
文艺作品过度渲染男性脆弱的浪漫色彩,如金庸武侠中独狼式英雄的柔情。而《五个扑水的少年》带来新视角,男孩们从事花样游泳,学会细腻肢体表达,展现积极健康的男性世界。
理解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让每个人摆脱 “有毒” 文化束缚,自由健康地成长生活。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