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部贼经典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片子,就算你没看过,估计也听过它的大名吧?IMDb评分常年霸榜。为啥它能这么深入人心,跨越时代,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看完都感慨万千呢?咱今天就来扒一扒。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部贼经典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片子,就算你没看过,估计也听过它的大名吧?IMDb评分常年霸榜。为啥它能这么深入人心,跨越时代,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看完都感慨万千呢?咱今天就来扒一扒。
《肖申克的救赎》是1994年上映的,但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后到60年代末的美国。那个年代,刚打完仗,社会在重建,但也开始有点僵化,各种规矩、体制挺多的。电影里的肖申克监狱,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等级森严,规矩冰冷,腐败滋生,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很容易就被碾碎。
而90年代上映的时候呢?美国刚经历了冷战结束,经济看似繁荣,但社会问题也不少,人们对体制、对权威开始有更多的反思和不信任感。这时候,《肖申克的救赎》出来了,它讲的虽然是几十年前监狱里的事,但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对体制的控诉、对希望的坚守,正好就戳中了当时人们心里那点儿东西。所以,它不光是一个“越狱片”,更像是一个寓言,讲的是人在困境中怎么活出个人样儿来。
安迪·杜佛兰,银行家,蒙冤入狱,判了两个无期。搁一般人,估计就彻底垮了。但他不一样,他身上有种特别“轴”的劲儿。他不哭不闹,不怎么抱怨,但心里那股劲儿一直没松。
你看他,刚进监狱就被打得鼻青脸肿,但眼里依然有光。他花了快20年,用一把小小的石锤,硬是凿穿了厚厚的墙壁,最后在雷雨夜爬过恶臭的下水道,奔向自由。这简直就是个奇迹!但这奇迹不是凭空来的,是靠着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
更牛的是,安迪不光追求自己肉体的自由,他还在精神上给自己、给狱友们“越狱”。他帮狱警报税,换来哥几个在屋顶喝啤酒的片刻闲暇,那阳光洒在身上,简直就是自由的味道啊!他顶着被关禁闭的风险,播放莫扎特的歌剧,让整个监狱的人都暂时忘记了高墙,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那种超越现实的美好和希望。他还坚持写信,硬是建起了监狱图书馆,给那些麻木的灵魂带来知识和一丝光亮。
安迪这哥们儿,就是“希望”本“希”。他告诉我们,就算身处最黑暗的角落,只要心里有光,有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不放弃,就总有办法。
如果说安迪是希望的象征,那摩根·弗里曼演的瑞德,就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写照。他在监狱里待了几十年,早就被“体制化”了。啥叫体制化?就是监狱的规矩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甚至有点离不开这地方了。你看他一次次申请假释,一开始还抱点希望,后来就越来越麻木,照本宣科地回答问题,因为他自己都不信能出去了。
老布,那个图书管理员,就是体制化最可悲的例子。他在监狱里是个受人尊敬的人,但一出去,完全无法适应自由的世界,最后选择了自杀。这挺让人心疼的,也给瑞德敲了警钟。
瑞德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安迪的影响。安迪就像一束光,照进了瑞德原本灰暗认命的世界。一开始瑞德可能觉得安迪是异想天开,但慢慢地,他被安迪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打动了。尤其是安迪逃走后留给他的信和钱,让他最终在获得假释后,没有重蹈老布的覆辙,而是鼓起勇气,去寻找安迪,寻找那个充满希望的远方-芝华塔尼欧。
瑞德的转变,告诉我们,即使被环境同化得很深,遇到对的人,受到希望的感召,依然有机会找回自我,重新选择生活。
这电影为啥暖人心?聊聊“人文关怀”和“温度”。《肖申克的救赎》虽然讲的是监狱里的残酷事,但它一点都不冰冷。它充满了人情味儿。
友谊的光辉:安迪和瑞德之间的友谊,是电影里最温暖的部分。他们互相扶持,彼此慰藉。瑞德帮安迪搞定小锤子和海报,安迪则用他的智慧和坚持影响着瑞德。这种在绝境中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特别打动人。还有那群狱友,一起在屋顶喝啤酒,一起看电影,虽然环境恶劣,但这些小小的瞬间,充满了人性的光芒。
对“体制化”的反思与同情:电影并没有简单地把囚犯描绘成坏人。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像瑞德这样的人,也有他的无奈和挣扎。它让我们思考,环境是如何塑造甚至摧毁一个人的。对老布的悲剧,电影充满了同情,引发我们对社会如何接纳回归者,以及“体制”本身问题的思考。
希望的力量是核心:整部电影的核心,就是那句台词:“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无论现实多么残酷,安迪始终没有放弃希望。这份希望不仅支撑他自己走了下去,也点燃了周围人的希望。这种力量,是超越时空的,能给每个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带来慰藉和勇气。
所以啊,《肖申克的救赎》为啥能成为经典?因为它不光讲了一个精彩的越狱故事,它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自由、希望、体制这些宏大但又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主题。它诞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但它传递的情感和力量是共通的、永恒的。
它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身体的牢笼或许难以挣脱,但心灵的自由和对未来的希望,是谁也夺不走的。只要你不放弃,“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忙着活,或者忙着死),选择权,其实一直都在自己手里。
每次重温这部电影,都能从中汲取到力量。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你迷茫、失落的时候,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嘿,哥们儿,别放弃,希望总是在的。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唠这么多。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电影,强烈推荐去看一看;如果看过了,不妨再回味一下,相信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来源:蚂蚁放映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