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由网飞出品、只有四集的英剧,不仅在上线后热度飞涨,并且收获了烂番茄99%的新鲜度与英美媒体的一致好评。《伦敦时报》将其评价为“每位家长必看的电视剧”,《滚石》盖章该剧是“今年小屏幕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英国政府因此剧宣布将在校园推行反厌女教育,甚至连首相基
逢年过节回老家的时候,你是否会因亲戚邻居家小孩对网络梗的熟知和熟用程度而震惊?
看到“开盒”“网暴”等新闻字眼后面紧跟的是“未成年”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不解或担忧?
当你出于各种原因需要照看小孩的时候,是否会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来安抚对方,从而节省自己的精力与时间?
如果以上的答案皆为肯定,那你便是《混沌少年时》的天选受众。
这部由网飞出品、只有四集的英剧,不仅在上线后热度飞涨,并且收获了烂番茄99%的新鲜度与英美媒体的一致好评。《伦敦时报》将其评价为“每位家长必看的电视剧”,《滚石》盖章该剧是“今年小屏幕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英国政府因此剧宣布将在校园推行反厌女教育,甚至连首相基尔·斯塔默也在问答环节中称赞这部剧“震撼人心”。
而比起这些“高大上”的理由来,我推荐这部剧的原因只有一个——它与当下、与你我、与未来息息相关。
非标准悬疑
《混沌少年时》以一桩少女谋杀案展开,但与众不同的是,第一集播了不到五分钟,凶手就已经落网——一个只有13岁、在警察枪口下尿裤子的中学生,名叫杰米。
既然剧集开篇就回答了“谁是凶手”,那么紧随其后的问题就成了“为什么是他”,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比追凶简单轻松。
在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中,《混沌少年时》分别把视角聚焦在了杰米所在的校园、安全训练中心和原生家庭。随着剧情的展开,你会发现,青少年成长才是这部剧最大的悬疑。
当警官卢克走进杰米所在的校园,校门口摆满了悼念受害者的花束,带路老师告诉他“大家情绪上可能比较低迷”。但紧随其后的场景里,学生们照常玩闹、起哄、刷手机,甚至公然搞霸凌;老师迟到、敷衍,又或是力不从心,满是打工人的倦怠与糊弄,处处传递出一种与此前肃穆氛围完全相反的割裂感。
明明距离案件发生才过去了三天,且受害者和凶手都是自己的身边人,但在大多数学生的态度中,你看不到对生命的敬畏,只有对热点的跟风。调查结束后,警官和同事吐槽,“你觉得他们能在这里学到东西吗?感觉像牲口棚多一些”,一语道出了学校“管大于教”的真相。
第三集的时间线是案件发生七个月后,心理学专家阿曼达要与杰米谈话,并根据谈话内容来评估他的心理状况。
不同于刚被抓捕时的懵懂,此时的杰米对阿曼达的提问保持着高度警惕。当察觉谈话内容可能对他的处境不利或是踩到他的雷区时,杰米会立马暴起,表现出凶狠的对抗状态。即使阿曼达是一个年龄、心智都远超他的成年人,依然需要在对话结束后用哭泣来平复情绪。
这场信息量极大的对话就是警方遍寻不获的“作案动机”。凯蒂的隐私照曾在网络上传播,而被同学定义为“非自愿单身者”的杰米选择在裸照风波后追求对方,这一举动让凯蒂感受到了被羞辱,于是她在社交平台上带头对杰米发起了人身攻击。
讽刺的是,在第一集的审讯中,凯蒂和杰米的互动被警方看作两个人关系良好的证明。
是的,在学校老师无知无觉的网络世界里,在家长难以破译的暗语中,这个青少年圈子上演着抱团、荡妇羞辱、校园霸凌与网络暴力。杰米和凯蒂的身份不断转换,时而是施害者,时而是受害者。但最终,杰米成了杀人犯,凯蒂成了死者。
裂痕从何而来
英国《卫报》对主人公杰米的评价是“他不是恶魔,是千万面镜子拼出的裂痕”。以这句话为出发点,《混沌少年时》的故事主题便陡然清晰了起来,即“裂痕从何而来”。
剧中有两组亲子关系,一组是杰米和父亲艾迪,另一组是警官卢克和亚当。作为一部悬疑惊悚剧,导演并没有用猎奇的手法刻画他们,相反,剧中呈现的亲子关系极为普通平常。
像大多数父亲一样,艾迪喜欢带着儿子踢球。但是,当杰米在足球场上的表现不及预期时,艾迪移开了自己的视线。杰米的母亲也试着想要了解他,但杰米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母亲不知道他在看什么,只觉得“这没什么”,因为其他孩子也这样。
事实证明,一颗年轻的心远比你想象得更加敏感。父亲的失望被杰米准确地捕捉到了,并在他的自我认知中植入了一种“不擅长体育运动就无法收获父亲认可”的理念。
而那些独自待在房间里的时刻,他正在长期遭受来自同龄人的网暴,以及其他各种负面信息。
警官卢克和儿子亚当的关系也类似,第一集里卢克收到亚当称病不想去学校的语音消息,想当然地认为这是逃学,打算交给自己的妻子去解决。如果不是因为工作走进校园,他也许永远无法知道亚当的青春期是在霸凌中度过的。
艾迪自己曾遭受父亲的家暴,所以他立誓不要把这一套复制到下一代身上,他只是按照社会的大多数那样去教养子女:给孩子买他想要的电脑,带他参加体育运动,偶尔的宠爱,适当的“打压”,但更多时候是迫于生活压力的缺位。然后,他成了一名杀人犯的父亲。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看起来“没什么”的时刻,都有可能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掀起一场风暴。而那些被家长、老师轻轻滑过的瞬间,则可能是迸发裂痕的开端。
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下,一个孱弱的、满是裂痕的“自我”,又要如何承受信息洪流的冲击,走出精神世界的荒原?导演用纪录片式的平视镜头,揭开了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危险性,这也是整部剧最惊悚之处。
有毒的男子气概
每个对女性主义稍有了解的人,应该都不会对“有毒的男子气概”这个词感到陌生。作为性别刻板印象的一种,这个词常常与物化女性、厌女症、暴力情结联系在一起,并带来严重的现实后果。
《混沌少年时》讲述的是,男性和女性都是这种刻板印象的受害者。因为如果以“男子气概”作为衡量标准,那必然会诞生高低之分、强弱之别。杰米和他的两个朋友,便被盖章为“性弱者”,并因此遭受到了排挤。
“男子气概”的影响有多广泛?当凯蒂的朋友在操场上暴打杰米的朋友莱恩时,周遭的同龄人没有劝阻,而是忙着拍视频,嘲笑莱恩是个“弱鸡”,居然打不过一个女生。
把这套评价系统内化了的杰米,形成了完全错误的性别认知。他对网络上极端男权推崇的“二八法则”(80%女性只关注20%男性)深信不疑,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很丑,认为自己是因为外貌才不被女生喜欢。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杰米才会在裸照风波后对凯蒂发出邀约。此举显然也并非出自喜欢对方,而是为了印证自身的性魅力,提升自己在“男子气概”评价系统中的地位。
2008年,日本东京秋叶原街曾发生一起无差别杀伤事件。一个星期天中午,二十五岁的加藤智大先是驾驶火车无视红灯碾伤行人,然后下车持刀行刺,造成七人死亡、十人轻重伤。在后续的调查中,凶手说自己行凶的原因是因为“无人气”,没有女人喜欢他,并对自己的外貌非常自卑,认定自己是因为外貌才不被女人喜欢。
对比《混沌少年时》中的杀人案,会发现这两个案件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也再次印证了这部剧集对现实的寓言性和公共价值。
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指出,被称为“性弱者”的男人,由于没有与女性的现实接触,他们关于女人的固定观念与现实完全脱节,几乎达到妄想的程度。将“无人气”归因于外貌的思维方式,便是这种观念脱节的体现之一。
结语
回到文章开篇提出的观点上:“它与当下、与你我、与未来息息相关”。
“与当下”是剧集所关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普遍而迫切;“与你我”是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就算你不是家长、不是老师,你也是“网友”,是网络生态链的一环,而互联网几乎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最重要的公共叙事载体;“与未来”则是创作者不仅旨在提出问题,还试图通过影像来求解,并真的反过来影响到了现实社会。
在强算法与大数据无所不在的时代,在短视频、微短剧以所向披靡之姿攻城略地的当下,这样一部爆款的诞生,同样是对影视行业工作者的鼓舞——
我们能做的,或许更多。
我们能做到的,也远超想象。
【文/橙柚青】
来源:影视独舌